科研产出
不同种类有机肥与钼肥配施对连作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增施有机肥和钼肥对连作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和钼肥可以明显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和根瘤的形成,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性状。增施钼肥花生单株根瘤数增加4.8~9.5个,侧枝长和单株有效分枝数分别增加1.4~10.3cm、1.2~2.5条,产量提高6.3%~22.3%,植株钼积累量提高1.72~2.69倍。增施有机肥花生产量提高8.2%~15.0%,蛋白质和粗脂肪分别增加13.2%~27.9%和10.3%~20.4%,但不同有机肥间效果差异不显著。本试验最佳组合为:每公顷施饼肥1 200kg+钼肥播种。


小麦全蚀病菌拮抗菌株FY1的筛选和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针对小麦全蚀病的优质生防资源,从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土壤中分离到150株细菌菌株,经过平板对峙法测定,筛选出3株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FY1的拮抗活性最强,相对抑菌率达59.0%。盆栽接种防病测试结果表明,该菌株可显著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程度,防治效果为72.45%,与目前常用的化学药剂全蚀净的防治效果(79.04%)相当。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被抑制的全蚀病菌菌丝呈现畸形,顶端膨大,并有原生质外渗现象。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FY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 拮抗菌 枯草芽孢杆菌 筛选 鉴定 抑菌作用 防效


河南省夏玉米主栽品种抗旱特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抗旱特性,筛选出抗旱性强的玉米品种,运用抗旱指数(DRI)鉴定玉米抗旱性的方法,对11个当前主栽夏玉米品种的抗旱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浚单20(1.14)、伟科702(1.07)、洛玉8号(1.06)、浚单29(1.02)抗旱指数较高,表现出较高的抗旱性。随品种抗旱性的降低,穗部性状差异主要表现在穗长、行粒数、百粒质量上,水、旱差值呈增加趋势,百粒质量增加幅度最大;株高、穗位高、茎粗水旱处理差值增加,棒三叶叶面积水、旱处理差值降低。各品种的平均抗旱指数小于1(0.96),表明今后玉米育种需要提高品种的抗旱指数。


小麦和土壤中噻虫嗪残留及消解动态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对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进行前处理及在样品中添加噻虫嗪,建立其残留量定量检测分析方法;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分析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噻虫嗪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噻虫嗪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9.62%~94.70%,相对标准偏差为0.91%~6.56%,其最小检出量为5.0×10-8g,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mg·kg-1。该检测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噻虫嗪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要求。2011和2012年,河南、黑龙江和江苏三地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85~2.24d和2.77~4.79d;通过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间隔采样检测,噻虫嗪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38mg·kg-1,占日允许摄入量的15.04%左右(普通人群噻虫嗪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25mg),因此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对小白菜除草剂毒害的缓解效应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小白菜(Brassica rapa chinensis)为材料,研究了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对两种除草剂(草甘膦和2,4-D)药害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草甘膦和2,4-D胁迫后,小白菜叶片分别出现黄斑或卷叶现象,产量也有不同程度降低;而施用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后其药害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且二者均以稀释800倍液处理(WY800)的效果最佳,谷胱甘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该结果说明该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可一定程度缓解草甘膦和2,4-D在小白菜上产生的药害。
关键词: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 小白菜(Brassica rapa chinensis) 草甘膦 2,4-D 药害


过量表达拟南芥GPX3基因提高玉米苗期抗旱性研究
《玉米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拟南芥抗旱基因AtGPX3导入玉米自交系郑58中,用PCR和RT-PCR法对转化玉米进行检测,在水分胁迫下对T1代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进行抗旱性分析。结果表明,共得到56株转化苗,检测获得9个株系的30株T0代转基因阳性植株,抗性植株阳性率为53.6%。RT-PCR检测表明,T1代有6个株系为稳定遗传阳性株系,并且AtGPX3基因在转基因玉米中表达量大幅度提高。耐旱性分析表明,非胁迫条件下,非转基因和转基因株系中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基本无显著差异。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玉米叶片的Pro含量高于非转基因玉米,比非转基因株系提高了46.2%;MDA含量低于非转基因玉米,比非转基因玉米下降了34%。通过导入AtGPX3基因,可以提高玉米苗期的耐旱性。
关键词: 转基因玉米 AtGPX3 过量表达 干旱胁迫 耐旱性


施氮量品种与密度互作对豫西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豫西烟区最优的栽培措施组合,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氮用量和密度对烟叶化学品质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相比,品种对总糖和还原糖影响最大;施氮量增加使烟叶总氮含量增加;3个因素对中部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综合评价得分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施氮量>品种>密度,获得化学成分最协调的栽培组合为A1B2C2(品种:秦烟96;移栽密度:16 500株·hm-2;施氮量:67.5 kg·hm-2);从产量上分析,3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品种>施氮量>密度,要获得产量最高的组合为A3B3C3(品种:豫烟6号;移栽密度:18000株·hm-2;施氮量:90.0 kg·hm-2);从产值上分析,最好的组合为A1B2C2(品种:秦烟96;移栽密度:16 500株·hm-2;施氮量:67.5 kg·hm-2),其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分别为62 770.5元·hm-2、19.21元·kg-1和58.6%。综合分析,在豫西烟区前期干旱后期降水分配较均匀且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可选择品种秦烟96,种植密度16500株·hm-2,氮肥施用量67.5 kg·hm-2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101的选育
《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郑麦101是以高产、稳产、多抗、广适材料郑麦9023为亲本,经过多年定向选择和鉴定培育而成的高产、稳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区试2a平均产量6 958.5kg/hm2,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3.8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 984kg/hm2,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5.17%。2a区试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湿面筋含量分别为35.1%、34.0%,吸水率分别为56.6%、55.2%,稳定时间分别为8.0min、6.1min。品质指标接近优质强筋标准,综合抗病性较好,抗条锈病,对赤霉病有一定耐性。适宜于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大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沙丁胺醇ELISA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食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1种快速检测沙丁胺醇的ELISA方法,以制备的抗沙丁胺醇(salbutamol,SAL)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为基础,从影响ELISA检测结果的因素出发,优化间接竞争ELISA条件。通过添加标准沙丁胺醇溶液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ELISA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包被温度37℃,包被时间1 h,竞争时间0.5 h,包被质量浓度1μg/mL,抗体稀释度1∶32 000。在此条件下建立标准曲线。该方法对沙丁胺醇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1~128μg/L,IC50为1.35μg/L,最低检测限(LOD)为0.2μg/L,添加回收率83.8%~89.7%,变异系数均小于11%。采用该方法检测喂药动物尿液中的沙丁胺醇残留,特异性高,适用于猪尿中沙丁胺醇残留的初步筛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