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昆虫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在犬猫的应用

中国兽医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跳蚤是犬猫最重要最常见的体表寄生虫,其中以猫最为广泛,如猫栉首蚤。跳蚤吸食动物血液,导致动物贫血并可能造成过敏性皮炎;同时,它也是一些病原体的携带者,如立克次体和巴尔通体;另外,跳蚤还是犬复孔绦虫的中间宿主,该绦虫为犬猫常见的肠道绦虫,偶尔也可感染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方式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年际间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养分高效且稳定性好的小麦基因型材料,对连续多年(1991-2001)的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氮钾配施(NK)、磷钾配施(PK)、氮磷钾配施(NPK)6种施肥处理下的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构成在年际间的变化幅度及变异系数(CV)均受施肥方式影响,缺素施肥处理(N、NP、NK、PK)中豫麦13亲缘系、临汾7203、郑州941以及豫麦47群体穗数、穗粒数在年际间变化较大;NPK处理中临汾7203、郑州941群体穗数及豫麦47穗粒数在年际间变化依然较大;各基因型小麦的千粒重在6种施肥处理中年际间变化均较大。6种施肥处理中临汾7203、郑州941以及豫麦47群体穗数CV较小,而豫麦13亲缘系、郑麦9023则在NPK处理中CV较小;缺素施肥处理中各基因型小麦穗粒数CV均较大;千粒重CV仅有临汾7203的NP处理、豫麦47的NK处理和郑麦9023的CK、NP、NPK处理略高,其他基因型小麦较小。除亲缘系豫麦13和郑州8998外,其他基因型小麦年际间产量变化趋势在6种施肥处理中相近,且均在施氮肥处理中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施肥方式 小麦 基因型 产量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司帕沙星完全抗原的合成鉴定及免疫效果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用两种方法合成司帕沙星人工抗原,并制备相应的鼠源多克隆抗体。方法:用混合酸酐法和DCC法将半抗原SPFX与BSA偶联制备免疫原SPFX-BSA,通过DCC法制备人工包被原SPFX-OVA,采用紫外光扫描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鉴定与分析。免疫小鼠后,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多抗血清效价,阻断ELISA,鉴定其抑制价和特异性。结果:UV和SDS-PAGE鉴定结果初步表明SPFX人工抗原成功合成;动物试验表明,4只小鼠多抗血清效价均在3.2×104以上,其中1号小鼠IC50值为163.87 ng/mL,与其他竞争物无明显交叉反应,抗体特异性良好。结论:两种偶联方法均能成功合成人工抗原,制备出鼠源抗SPFX多克隆抗体,其中混合酸酐法能明显提高完全抗原的合成和免疫效果。

关键词: 司帕沙星 人工抗原 合成 多抗血清 酶联免疫吸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与保墒措施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与保墒措施对小麦和玉米的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措施均提高了小麦的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降低了小麦全生育期的耗水量,提高了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增产效果以深松处理最显著,而水分利用效率以保水剂+秸秆覆盖处理最高。而对后茬玉米而言,不同措施均提高了玉米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质量和地上生物量,且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也相应提高,以深松处理效果较佳。夏秋2季作物的周年累加效应以深松处理的增产和节水效果最佳,较对照增产15.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9.0%。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耕作 保墒 周年 水分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苜蓿品种的选育与研究

草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之一,享有"牧草之王"的美称。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在苜蓿育种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选育了许多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为苜蓿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对我国苜蓿新品种选育的现状、已育成的部分优良品种和育种方法进行了综述,并结合研究概况,分析了当前苜蓿育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今后的发展趋势和育种目标,即利用高新技术育种手段进行苜蓿种质创新,选育农艺性状优良的苜蓿新品种。

关键词: 苜蓿 育种 生物技术 种质创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定位施肥对夏玉米钾素吸收及土壤钾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夏玉米品种郑单136为材料,设置CK(不施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和1.5MNPK(小麦季施高量氮、磷、钾肥+有机肥,玉米季仅施用化肥)4个处理,研究夏玉米钾素吸收规律及生育期内土壤钾素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生育期内施钾与不施钾处理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均一直增加,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增施钾肥不但可以提高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同时也可以提高叶片及茎秆中的钾素含量,进而提高夏玉米整个地上部吸钾量;而在氮、磷、钾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茎秆及叶片的钾素含量和地上部钾素吸收总量。夏玉米钾素吸收主要集中在灌浆期之前,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钾素出现回流现象。夏玉米收获后与播种前相比,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无明显下降或者略有增加,而非交换性钾明显下降,非交换性钾是夏玉米钾素吸收的主要形式。夏玉米吸钾量与播种前土壤3种形态的钾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增施钾肥对于改善夏玉米生产,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夏玉米 吸钾量 水溶性钾 交换性钾 非交换性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依据小麦品种变化再谈良种良法配套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81-2013年河南省(国家黄淮南片)审定的小麦新品种的产量及成产三因素变化情况,简要论述了小麦新品种培育与小麦栽培技术的关系,指出河南省小麦新品种已具有较高生产能力,但大田生产因生产条件限制和栽培技术不配套而未能发挥新品种的生产潜力。提出了河南省小麦生产应当进一步重视栽培配套技术,打破春节过后即追肥浇水的传统习惯,认真抓好整地质量,强化生育中期肥水管理两项关键技术的推广落实。

关键词: 小麦 品种潜力 良种良法配套 中期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倒春寒冻害成因及预防措施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倒春寒冻害是目前影响黄淮南片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为此,分析了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倒春寒的成因,提出了相应措施。该区小麦倒春寒发生的时间多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引起倒春寒冻害的主要原因有春季干旱、极端冷暖异常天气交替频繁、耕种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品种耐寒性及耐旱性偏弱等。合理选用小麦品种、科学耕种和栽培管理、春季适时水肥管理、冻害发生后及时追肥浇水是预防和减轻倒春寒危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黄淮南片麦区 小麦 倒春寒冻害 成因分析 预防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毒死蜱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毒死蜱在棉花和土壤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农药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的毒死蜱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的仪器方法,对毒死蜱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2009、2010年)两地(河南、江苏)的残留试验,研究毒死蜱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毒死蜱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3.50%~105.66%,相对标准偏差为3.25%~9.89%,其最小检出量为2.5×10-11g,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13、0.012和0.005 mg/kg。2009和2010年,在河南和江苏两地,毒死蜱在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0~4.0、6.2~8.9 d;不同采样间隔及施药次数,毒死蜱在棉籽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26 mg/kg。【结论】毒死蜱在棉籽中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可用于棉花斜纹夜蛾的防治,用药量以562.5 g a.i./ha为宜,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21 d。

关键词: 毒死蜱 棉花 土壤 消解动态 残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秋季大棚辣椒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辣椒(Capsicum annuum L.)属茄科辣椒属草本植物,营养丰富,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是我国主要的果菜之一。秋季延后辣椒,可多层覆盖,多次采收,延迟到元旦至春节上市,价格高,效益好,河南省栽培面积大,仅商丘市夏邑县就有1 500hm2的栽培面积。秋季大棚辣椒苗期处于7—8月份,受高温、强光、暴雨的威胁,培育壮苗,定植后防死棵是管理的关键;结果期在9~10月份,生育期短,后期株体贮存阶段处于寒冷季节,增温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