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不同种植方式花生生育后期湿涝胁迫对产量及保护性酶系统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花生主产区生育后期因多雨易涝造成的花生减产问题,采用模拟人工淹水逆境的试验方法,研究花生不同生育时期湿涝胁迫对不同种植方式下花生产量及保护性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涝胁迫处理的花生产量较正常水分条件下平均降低13.62%,湿涝胁迫条件下,起垄种植较平作增产16.60%。花生植株受到水淹胁迫后,叶片SOD活性增加,POD、CAT活性下降,MDA含量上升,且平作处理的变化程度大于垄作处理,结荚期水淹处理的变化程度大于成熟期水淹,表明平作栽培条件下湿涝胁迫的危害程度大于起垄栽培,结荚期湿涝胁迫的危害程度大于成熟期。因此,在多雨易涝的花生产区,宜进行起垄种植,以降低湿涝胁迫的危害。

关键词: 花生 种植方式 湿涝胁迫 保护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主产烟区烤烟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

烟草科技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河南主产烟区烤烟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含量特点,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并比较了河南不同产区、不同等级烤烟样品的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分析了非挥发性有机酸组分与其总量的相关关系,根据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对烤烟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主产烟区烤烟样品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在99.32~181.90 mg/g之间,平均含量为134.10 mg/g;非挥发性有机酸各组分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异。2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在不同产区之间表现为:郏县>许昌>洛宁>陕县>灵宝>鹿邑>襄城>卢氏>社旗。3不同等级间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的差异极显著,其含量高低表现为:X2F>B2F>C3F。4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与苹果酸、柠檬酸和亚麻酸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丙二酸含量显著正相关。5聚类分析结果将河南主产烟区烤烟分为3类。

关键词: 河南烟区 烤烟 非挥发性有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和密度对双油8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双油8号的适播期、迟播临界期和获得高产的最佳种植密度,为建立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双油8号不同播期和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研究其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播期间的油菜生育期差别较大,播期越早生育期越长,9月15日播种的生育期达到243.8 d,比10月1、15日播种的生育期分别长20.8、27.8d;在同一播期内,种植密度越小,成熟期越晚;种植密度增大,成熟期提早。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单株角果数的影响较大。[结论]在豫南地区双油8号的适播期在9月15日~10月15日,适播期内产量均以45万株/hm2最高;在晚播情况下,产量均较低,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产量增加,以种植密度75万株/hm2产量最高,因此晚播情况下应加大种植密度,以密补迟。

关键词: 油菜 双油8号 播期 高产栽培 群体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茬地免耕覆秸播种机生产考核试验

大豆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检验2BMFJ-3型麦茬地免耕覆秸精密播种机在大面积作业条件下的作业质量、适应性及可靠性等指标,对其进行了田间生产考核试验。结果表明:该机能够有效解决秸秆堵塞问题,创造良好的种床环境。大面积作业条件下,粒距均匀性指标达到了国家优等品标准,播深合格率达到了国家一等品标准。种肥间距合格率高于92%,播后地表秸秆覆盖率达98%以上,且无晾籽现象,田间出苗率达90%以上。机具能一次性地顺利完成清秸、侧深施肥、精密播种、覆土镇压和秸秆全量均匀覆盖等作业环节,解决了麦茬地免耕大豆机械化播种问题。

关键词: 免耕播种机 麦茬地 生产考核 田间试验

猪O型FMDV主要抗原表位多肽的合成与鉴定

西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口蹄疫病毒表位抗原,使用Symphony 12通道多肽合成仪,采用Fmoc固相合成原理,合成5条O型FMDV抗原表位肽。Quattro Micro液-质联用仪分析多肽分子的结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所检测的结果与理论值相符,5条多肽均通过质谱检测。通过SMCC双功能偶联剂将多肽偶联于BSA载体蛋白,以Dot-blot和间接ELISA法检测这5条与BSA偶联得多肽与O型FMDV阳性血清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中和表位Pep1、Pep2、Pep3能特异性结合O型FMDV感染血清和免疫血清,为抗FMDV中和表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FMDV抗体检测试纸条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关键词: FMDV 抗原表位 多肽 合成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肥料对西瓜叶片生长、膨瓜速度及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无籽西瓜品种黑帝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用控释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复合肥(对照)对西瓜叶面积、膨大速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在西瓜生长后期显著促进了叶片的生长,叶片面积为0.031 3 m2;明显提高了西瓜膨大速度,日平均体积、日平均膨瓜量分别为39 766、2 711 cm3/d;提高了西瓜产量,为58 292.0 kg/hm2,较对照增加13%。

关键词: 肥料 叶面积 西瓜 膨大速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幼苗期大豆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检测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幼苗期大豆根系性状的遗传规律并进行QTL定位,推进大豆品种选育进程。【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及其所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取亲本及447个家系各30粒种子,用灭菌纸包裹后分别于2013年5月27日、6月28日放置在清水培育,每组试验设置3次重复,环境温度20—28℃,幼苗长到V2期,分别于2013年6月8日、7月8日对幼苗期相关根部性状数据进行测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幼苗期根系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和QTL定位。定位所用图谱全长2 047.6 cM,包括27个连锁群,232个标记位点。【结果】主根长、侧根数、根重、根体积和茎叶重各形状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下胚轴长和下胚轴重表现极显著正相关,与茎叶重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主根长受3对等效主基因控制,侧根数受2对重叠作用主基因控制,根重和根体积受4对等效主基因控制,下胚轴长受4对加性主基因控制,下胚轴重受4对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以上性状均没有检测到多基因效应。茎叶重受加性多基因控制,没有检测到主基因效应。共检测到24个与主根长、侧根数、根重、根体积、茎叶重、下胚轴长和下胚轴重相关的QTL,分别位于A1、A2、B1、B2、C2、D1b、F_1、G、H_1、H_2、I、K_2、L、M、N和O连锁群上。其中,主根长共检测到5个QTL,分布在B1、L、N、O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7.05%—13.18%。侧根数共检测到4个QTL,分布在A1、D1b、I、L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8.21%—16.43%。根重共检测到3个QTL,分布在F_1、G、N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7.55%—10.85%。根体积,5月27日试验结果,共检测到3个QTL,分布在K_2和M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8.44%-12.39%。6月28日试验结果,没有定位出主效QTL。茎叶重共检测到5个QTL,分布在A1、A2和N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11.43%-38.91%。其中,qSW1-a2-1、qSW2-a2-1和qSW2-a2-1均定位在A2染色体上。下胚轴长,5月27日试验结果,共检测到1个QTL,分布在H_1连锁群上,表型贡献率为7.86%。6月28日试验结果,没有定位出主效QTL。下胚轴重共检测到3个QTL,分布在B2、C2、H_2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7.70%—12.48%。【结论】幼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机制较复杂,茎叶重受多基因控制,其余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抗逆品种根系从幼苗期根系生长就表现出发根早、生长快、主根长、侧根多等特点,在实际育种过程中,需要对根系各性状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根系整体健壮发达,协调统一。

关键词: 大豆 根系性状 幼苗期 遗传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InDel标记鉴定大白菜杂交种豫新四号种子纯度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InDel(insertion deletion length polymorphism)是基于基因组测序的第三代分子标记,已在一些作物的遗传研究中得到运用。本研究以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杂交种豫新四号及其亲本和8个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杂交组合为实验材料,利用InDel标记和引物组合方法对大白菜杂交种纯度进行了快速鉴定。结果表明,从104对InDel引物中筛选到3对(BrID10667、BrID90107和BrID90147)在豫新四号及其亲本间表现多态性且带型清晰稳定,这3对InDel引物对两批杂交种进行检测,第一批材料所测纯度全部为98.00%。第二批材料所测纯度分别为:100.00%、98.30%和99.10%,与田间鉴定结果 100.00%的纯度高度一致,吻合度达99.13%。利用筛选出来的3对特异性InDel引物分别对豫新四号及其4个同母异父和4个同父异母的杂交组合进行InDel分析,没有一对引物能够将豫新四号以及其4个同母异父和4个同父异母杂交组合同时区分开来。然而在这3对引物中引物BrID90107和BrID10667退火温度相同均为55℃,但是各自扩增产物位置不同,应用引物组合BrID90107和BrID10667就可以将豫新四号与其亲本及4个同父异母和4个同母异父的杂交组合完全区分开。实验结果显示,InDel标记可以快速、准确、经济地鉴定大白菜杂交种纯度,同时证明,利用引物组合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鉴别大白菜杂交种子中的生物学混杂,表明InDel标记技术在大白菜杂交种纯度室内快速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大白菜 InDel标记 纯度鉴定 豫新四号杂交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膨化法与微生物发酵处理法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及抗营养因子脱除效果,选择膨化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处理豆粕,并测定所得样品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抗营养因子、霉菌毒素、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及微生物菌群数量等指标。结果显示:与普通豆粕相比,膨化处理的豆粕中营养成分含量有降低的趋势,蛋白质溶解度和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凝集素含量、脲酶活性分别降低15.27%、37.95%、93.98%、44.0%;微生物发酵处理后,豆粕中的营养成分含量有升高的趋势,粗蛋白含量提高7.61%,赖氨酸、氨基酸总和分别升高17.75%、7.24%,小肽含量升高295.69%,蛋白质溶解度、粗脂肪含量分别下降23.18%、42.86%,消除抗营养因子效果显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凝集素均未检出,脲酶活性仅为0.01U/g,黄曲霉毒素B1含量降低46.15%,且发酵豆粕产品中富含有益菌,符合行业卫生标准。研究表明,发酵处理法比膨化法更适宜豆粕抗营养因子脱除。

关键词: 豆粕 膨化 微生物发酵 营养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氨基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和在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消解动态,评价其在水稻和土壤中的安全性,为该农药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9.2%~101.8%,相对标准偏差为1.7%~10.4%。其最小检出量为1.0×10-11 g,在糙米、谷壳、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2、0.02、0.015、0.006、0.008mg/kg。2011年和2012年在河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三地进行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0.5~0.9d,在稻田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2.9~6.4d,在水稻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1~3.3d;其在糙米和谷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2mg/kg,在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15mg/kg,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06mg/kg,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采用甲氨基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建议最高用药量为15g/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14d。

关键词: 甲氨基阿维菌素 水稻 土壤 消解动态 最终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