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79条记录
转新型抗虫基因Vip3A棉花新种质的创制

西北植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n438-Vip3A,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棉花品种'冀合713',将新型抗虫基因Vip3A导入到棉花植株,创制对棉铃虫抗性的转基因棉花新种质.结果表明:(1)PCR检测Vip3A基因已经导入到棉花基因组中且能够稳定遗传.(2)室内抗虫性鉴定表明,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植株对棉铃虫的抗性显著提高,并获得2株高抗和3株抗棉铃虫的转Vip3A基因株系.(3)South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BV01为单拷贝.(4)Elisa检测表明,外源Vip3A基因在BV01的根、茎、叶、花、种子中都有表达,在叶片中的Vip3A蛋白表达为苗期>蕾期>花期>铃期>吐絮期.该研究创制了新型抗虫转基因棉花材料,为培育棉花新型抗虫品种提供了种质资源.

关键词: 抗虫性 Vip3A基因 棉花 棉铃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蜜蜂PLA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响应高温胁迫的表达模式

环境昆虫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脂酶A2(PLA2)对细胞膜流动性、膜蛋白活性等细胞生理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高温等环境压力对细胞的生理代谢有较大的影响,其在生物体抗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PLA2基因序列为基础,对其蛋白结构进行预测,分析该基因在不同温度和高温不同胁迫时间下的表达差异,以揭示该基因在中华蜜蜂抗高温过程中的生理功能.结果显示,中华蜜蜂PLA2基因包含74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69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19.3 kDa,无跨膜结构,不属于膜蛋白.氨基酸同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中华蜜蜂PLA2序列与蜜蜂科昆虫的相似性最高,与其他膜翅目昆虫的相似性存在差异.qRT-PCR结果显示,PLA2基因在35℃、40℃和45℃处理下的表达量较高,较高的温度能诱导该基因表达的增加.同时,PLA2基因的表达受高温胁迫时间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高温胁迫导致PLA2基因的表达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PLA2在中华蜜蜂应对高温胁迫时发挥重要生理功能.

关键词: 中华蜜蜂 PLA2 高温胁迫 表达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胺鲜酯处理吐丝期玉米自交系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种子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自交系PH 6 WC为试验材料,在吐丝期整株喷施4、8、12、16 g·L-1胺鲜酯溶液,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对处理种子的发芽情况、主要化学成分和活力指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吐丝期喷施胺鲜酯溶液对P H 6 WC种子的发芽率、千粒重和籽粒淀粉含量无明显影响,对发芽指数、发芽势、苗干重、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活力指数有显著影响,发芽势、发芽指数与蛋白质含量与种子活力呈显著相关关系,以8g·L-1浓度胺鲜酯溶液处理下种子活力指数最高.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PH6WC 胺鲜酯 种子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

地理研究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流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及其规律,可以为推进流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整和优化、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流域经济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相结合,以县域为研究的基本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1995-2016年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1995年以来,汾河流域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现先快速上升后逐步下降的趋势,而相对差异则表现为波动上升后波动回落的特征;②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且存在明显的时空演变,形成了以太原市区、孝义市为中心的流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包括宁武、静乐、娄烦、岚县、汾西、万荣等县组成的经济发展边缘区,经济空间结构的"核心-边缘"特征显著;③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相关性随时间呈现波动变化.流域县域经济的热点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太原市区、孝义市为中心的流域中游地区,而流域的上游以及下游的南部则成为冷点和次冷点区.流域经济空间重心沿主轴方向向西南移动趋势较为明显,并在沿主轴和辅轴方向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扩张趋势;④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人口和城镇化水平以及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等是影响汾河流域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经济差异 ESDA 经济空间结构 汾河流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耕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对冬小麦土壤酶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免耕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对冬小麦土壤酶活性及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明确免耕条件下的科学施肥方法,为提升土壤生物学活性和改善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山西运城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免耕(NT)和免耕增施有机肥(NTM)两个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测定与碳转化相关土壤酶的活性(β葡萄糖苷酶、β木聚糖酶、纤维二糖苷酶、α葡萄糖苷酶)、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呼吸速率以及成熟期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量碳,MBC)等关键指标。【结果】(1)在冬小麦生育期,两个处理不同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其中β木聚糖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在拔节期和灌浆期表现出升高趋势;但β-葡萄糖苷酶与纤维二糖苷酶的活性随季节变化波动较小。不同生育时期β木聚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此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2)与NT相比,NTM显著提高不同生育时期土壤β木聚糖酶的活性(越冬期:17.6%;抽穗期:8.5%;灌浆期:14.1%和成熟期:10.0%);在越冬期和拔节期土壤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分别提高16.7%和10.2%。同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酶活性主要受土壤温度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3)与NT相比,NTM显著提升冬小麦生长季TOC、DOC、EOC和MBC含量(TOC:16.9%;DOC:27.7%;EOC:38.4%和MBC:50.7%)。(4)冬小麦生长季土壤生物学指标相关分析表明,β木聚糖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与总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呈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850)。【结论】免耕增施有机肥通过影响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进而提升β木聚糖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同时,秸秆还田基础上增加有机肥碳投入可进一步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有利于土壤酶等生物学活性和土壤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免耕 免耕增施有机肥 土壤酶 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冬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水高产、高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金麦919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麦919(参试代号临4133)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在当前水资源紧缺需求下选育出的节水高产、高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以邯郸6172为母本,CH7034为父本(CH7034为自育品系,亲本为偃麦草与晋麦63杂交选育的隐形易位系,具有综合抗性好、穗粒数多、根系发达等优点)进行有性杂交,回交1次,采用系谱法经过多年水旱轮回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节水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煤矿复垦区不同有机物料的分解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有机物料在矿区复垦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特征,为合理利用有机资源培肥矿区复垦土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山西黄土丘陵区矿区复垦长期试验点进行大田填埋分解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将供试的4种有机物料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牛粪和猪粪烘干后过2mm筛,均按等有机碳量(8 g)称取后装入尼龙网袋埋入试验地15 cm深.在填埋后的第12、23、55、218、280、365天采样,分析4种有机物料的干物质残留量和氮、磷、钾及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含量,计算C/N值和木质素(Lignin)/N值.[结果]秸秆和粪肥在矿区复垦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均在第12天达到最大,然后迅速下降,分解第365天时,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牛粪和猪粪的质量残留率依次为49.8%、55.1%、79.2%和54.0%,有机碳残留率依次为48.8%、53.4%、63.9%和51.8%.供试有机物料的养分释放率存在差异,在最初分解的第23天,玉米秸秆的氮、磷养分出现了明显富集,氮、磷养分残留率分别达到了131.0%和152.7%,小麦秸秆、牛粪和猪粪的氮素残留率依次为93.0%、81.3%和67.8%,磷素的残留率依次为92.5%、98.8%和84.3%,分解第365天时,小麦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大小表现为钾>磷>氮,其他3个物料中养分释放速率大小均表现为钾>氮>磷.从整个分解过程来看,玉米秸秆中氮素和磷素在矿区复垦土壤中表现出先富集再释放的模式,其他3个物料中氮素和磷素均表现为直接释放模式.采用地积温方程能较好地拟合有机物料的分解过程,由方程可知,秸秆和粪肥的分解速率常数(K)大小顺序为猪粪>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牛粪.有机物料的分解速率与养分和木质素等成分的含量相关,全磷、半纤维素含量越高分解越快,木质素含量、C/N和Lignin/N越高分解越慢.[结论]秸秆和粪肥在山西矿区复垦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在填埋后第12天达到最大值,之后分解速率减缓.与秸秆相比,粪肥的有机碳残留率较高,氮、磷养分释放快,其中以牛粪的分解速率最慢,有机碳残留率最高,因此,牛粪可作为矿区复垦土壤培肥的首选有机物料.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分解残留率 养分释放 矿区复垦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白粉病基因PmCH1357相关分子标记验证与评价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 f. sp.tritici(Bgt)引起的白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一种主要病害。为了评价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相关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本试验利用感白粉病品种晋麦66和小偃麦衍生品系CH1357构建的341个F_(2:3)家系为材料,利用本课题组前期已定位的8个与抗白粉病基因 PmCH1357相关的分子标记(Xcfd81、Xbwm20、Xbwm21、Xbwm25、Xmp510、Xbwm8、Xbwm9和Xgwm190)对群体进行PCR检测,并接种白粉菌株E09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分析PCR扩增产物与白粉病抗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标记(Xcfd81、Xbwm20、Xbwm21和Xbwm25)对群体检测的纯合抗病基因型与纯合抗病表现型符合率均达到93%以上,可用于抗白粉病基因 PmCH1357的筛选;为进一步提高标记筛选的准确性,可使用多个标记组合,使用基因同一侧的标记组合进行选择会降低选择效率,使用基因两侧标记组合进行选择可有效提高选择的准确性。使用标记组合Xcfd81+Xbwm8对抗白粉病基因 PmCH1357进行选择可以获得更高的准确性及更多有效植株。

关键词: 小麦 抗白粉病基因 PmCH1357 分子标记 选择效率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标记的山西高粱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分子水平分析山西省高粱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本研究从140对SSR引物中筛选到22对条带清晰且多态性稳定的引物,对来自于山西省11个地区66个县市的158份高粱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47个等位基因的位点变异,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68.每个SSR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635,变异范围为0.168~0.870,表明山西高粱的地方品种具有较丰富的多态性.针对11个不同地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的地理居群间遗传分化水平差异较大,地理居群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交流.无论从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还是Shannon's信息指数上,都可以看出忻州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而阳泉居群的最低.针对不同地理居群间遗传距离的分析结果表明,忻州居群和晋中居群的遗传距离最小,两个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基因交流比较频繁.而阳泉居群和其他居群间的遗传距离都较大,显示阳泉居群与其他居群之间的基因交流阻隔,进一步显示了阳泉居群的独特性.基于模型的遗传结构分析和基于遗传距离的N-J聚类分析都将种质材料划分为2个类群,不同地区高粱资源居群间的遗传关系远近与其地理信息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为高粱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SSR标记 高粱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地方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毒地黄试管苗的微扦插快繁技术研究

中药材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快速繁殖脱毒地黄苗的方法.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别探讨了温度、光照和光照时间3种因素对地黄试管苗成活率的影响,以及湿度、膜下光照和扦插密度3种因素对地黄试管苗扦插成活率的影响.结果:地黄试管苗成活率试验的9个组合处理中,地黄试管苗成活率最高为96.07%;3种因素对地黄试管苗成活率均有影响,其中温度影响显著(P<0.01);试管苗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为22~25℃,光照强度为2 000~2 500 Lx,光照时间为12 h/d.地黄试管苗扦插成活率试验的9个组合处理中,地黄试管苗扦插成活率最高为98.01%;3种因素对地黄试管苗扦插成活率均有影响,其中湿度影响显著(P<0.05);脱毒地黄试管苗大田微扦插的最佳条件为:育苗湿度为90%~95%,膜下光照强度为1 500~2 000 Lx,扦插密度为1 400~2 000株/m2.结论:该方法能简便易行的获得大量高质量的脱毒地黄苗.

关键词: 地黄 组织培养 正交试验 快速繁殖 脱毒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