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76条记录
降雨量与旱地糜子产量的关系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干旱雨养旱作农业区降雨量对糜子产量的影响,2012—2017年在忻州市河曲县测定6年期间的降雨数据和糜子产量数据。结果表明:7月份是糜子生育期需水量最关键的月份,当月降雨量约占生育期总降雨量的38.03%~39.92%,降雨量与糜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直接决定糜子能否高产;6月份决定糜子出苗率,当月降雨量约占生育期总降雨量的22.49%~22.65%,降雨量与糜子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8和9月份的降雨量与糜子产量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在6和7月份降雨量满足的情况下,当地糜子获得较好产量的生育期适宜降雨量为409.3~472.2mm。

关键词: 降雨量 糜子 旱地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园性诱剂不同放置间距对桃小食心虫诱捕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用于防治桃小食心虫性诱剂的最佳间隔距离,于2017年在枣园设置5 m、10 m、15 m、20 m、25 m、30 m 6个不同间距的性诱剂诱捕器.结果表明:在山西省太谷县,随时间推移,性诱剂对枣园桃小食心虫的诱捕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7月26日出现诱蛾大高峰,7月6日诱捕量最低.性诱剂间隔距离为25 m时,对桃小食心虫的诱集动态与总诱捕量动态趋势基本一致且明显,与总诱捕量动态的相关性最高(R~2=0.949),最能反映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6个间隔距离的诱捕量差异显著,20 m的诱捕总量最多,大于20 m的间隔距离单盆平均诱捕量较多,小于20 m的间隔距离诱捕量较少.在20~30 m的处理中,25 m时呈现"高-低-高"趋势.诱捕密度随诱捕器间隔距离的增大而减少,回归方程为y=-0.000 08x~3+0.005 5x~2-0.119 4x+0.911 6,5 m和10 m时诱捕密度不稳定,15 m和20 m时趋于稳定,25 m时达到稳定.综上,认为25 m为性诱剂防治枣园桃小食心虫的最佳间隔距离,≤10 m时适合迷向防治,≥20m时适于诱捕防治.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性诱剂 间隔距离 枣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渣对肉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苹果渣对肉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32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断奶肉兔3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70只兔。5组试验兔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6%(Ⅰ组)、12%(Ⅱ组)、18%(Ⅲ组)和24%苹果渣(Ⅳ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9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Ⅳ组末重、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Ⅲ组和Ⅳ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Ⅲ组、Ⅳ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各组腹泻率和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2)对照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最低,极显著低于Ⅲ组、Ⅳ组(P<0.01);Ⅱ组、Ⅲ组、Ⅳ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Ⅰ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0.05)。Ⅲ组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Ⅱ组(P<0.01);Ⅰ组、Ⅱ组、Ⅲ组、Ⅳ组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Ⅲ组、Ⅳ组能量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Ⅰ组、Ⅱ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3)各组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肉化学成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本试验所测指标,肉兔饲粮中适宜的苹果渣添加比例为18%。

关键词: 肉兔 苹果渣 生长性能 养分表观消化率 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对高粱地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对高粱地进行的5种培肥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呼吸速率(Rs)及其温度敏感性(Q10)与环境因子以及光谱特征参数的关系.试验共设5个处理:不施肥(CK)、无机肥(INF)、无机肥+有机肥(INF+M)、无机肥+有机肥+秸秆(INF+M+S)和有机肥+秸秆(M+S).结果表明,施肥处理没有改变Rs的时间动态变化趋势.INF与CK的Rs没有明显差异,测定期间的平均值分别为3. 68μmol·(m~2·s)-1和3. 51μmol·(m~2·s)-1.与INF或CK相比,INF+M、M+S和INF+M+S的Rs分别增加了28. 2%~39. 1%、47. 9%~76. 0%和46. 2%~50. 8%,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后Rs增加.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分别能解释Rs季节变化的14%~96%和6%~37%,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的解释能力,而土壤水分的解释能力没有明显差异; Rs与差值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增强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高于归一化植被指数;与红边斜率和红边面积的相关系数高于红边位置.有机肥和秸秆的施用降低了Rs与光谱特征参数的相关性.以光谱特征参数、T10、Ws为自变量的3因子模型的决定系数R~2都高于双因子和单因子模型.与CK相比,INF、INF+M、INF+M+S和M+S的Q10分别提高了26%、39%、21%和37%,表明施肥可以提高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造成不同处理Rs/Q10/R10差异的主要因子分别为Shannon多样性指数/容重/土壤有机质,可以解释其97. 6%/78. 2%/92. 8%的变异.

关键词: 培肥模式 环境因子 土壤呼吸 温度敏感性 高粱作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MS诱变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

激光生物学报 2019 CSCD

摘要:小麦遗传基础日趋狭窄成为小麦遗传改良的瓶颈.甲基磺酸乙酯(EMS)是一种高效稳定的烷化类诱变剂,能诱发产生高密度系列等位基因点突变,可在创造作物新品种、新种质、遗传材料以及解决育种工作中某些特殊问题等方面取得突破.本文从EMS诱变的原理和特点着手,简述了小麦EMS诱变及突变体鉴选方法,绘制了EMS诱变研究备选方案图,为小麦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依据.同时对EMS诱变技术在抗病基因克隆、品质性状改良、叶片持绿机制研究、农艺性状解析、突变体库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前沿报道,分析了EMS诱变在小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EMS诱变技术在小麦上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这对于丰富小麦遗传资源、加快育种进程和开展基因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麦 甲基磺酸乙酯 化学诱变 突变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品种晋谷54号的创制方法及节本高效宽窄行种植研究

种子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着创制特异种质和选育具有超亲优势的谷子品种的目的,运用传统的常规杂交系选技术结合低能离子束诱变技术,选育出了集母本优质特色和父本高产特色的优质谷子新品种晋谷54号.研究得出,低能离子束注入技术,是谷子的新品种创制较为有效的方法,与之配套的宽/窄行距(16cm,50cm)种植配置较传统的等行距(33cm,33cm)配置高产效果显著,是节约田间用工成本,节本高效最适合的优选种植方式.

关键词: 富硒优质 低能离子束 节本高效 宽窄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霉菌与生物炭复合修复土壤砷污染的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对添加不同量的青霉菌和生物炭的砷污染土壤进行培养,通过测定土壤中的As~(3+)、As~(5+)及总砷含量,探究了青霉菌与生物碳复合修复对砷污染土壤中有效砷的钝化率及土壤中砷的价态转化的影响,同时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进行区系分析,建立了微生物数量与有效砷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青霉菌接菌量与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总砷含量不会发生变化,有效砷含量从17.74 mg·kg~(-1)下降到12.69 mg·kg~(-1),有效砷的钝化率可达到27.6%左右.而两种价态的砷(As~(5+)、As~(3+))之间没有发生转化,约27%的As~(5+)会被青霉菌与生物炭固定,但As~(3+)在土壤中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在有效砷含量下降的同时,土壤中放线菌的含量基本不变,但土壤中细菌的总量有所上升.结果表明,青霉菌与生物碳复合修复可以降低有效砷的含量,并使砷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有所改善,对砷污染土壤显示出较好的修复性能.

关键词: 青霉菌 生物炭 砷污染 微生物 土壤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衣剂对红芸豆根腐病防治效果研究

作物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对红芸豆生长安全且防治根腐病效果理想的种衣剂,首先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种衣剂处理对红芸豆生长的安全性,再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防效较高的种衣剂.盆栽试验结果表明:9个处理对红芸豆出苗率无显著性影响,但各处理对其初期生长有不同影响,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coating,FSC)+600g/L吡虫啉FSC处理对红芸豆平均株高、根长、苗鲜重、苗干重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35%多·福·克FSC处理对苗干重有一定增加作用,但对平均株高、根长、苗鲜重均无显著性影响.大田试验结果表明,11%精甲·咯·嘧菌+27%苯醚·咯·噻虫FSC、18%噻灵·咯·精甲FSC、12%甲·嘧·甲霜灵+600g/L吡虫啉FSC和62.5g/L精甲·咯菌腈+600g/L吡虫啉FSC 4个处理播种后30d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35%多·福·克FSC处理,防效分别是80.04%、73.77%、63.46%、57.25%;其余3个处理防治效果较低,与35%多·福·克FSC处理差异不显著.与空白对照相比,35%多·福·克FSC处理增产率最高,为30.18%,12%甲·嘧·甲霜灵+600g/L吡虫啉FSC处理增产率最低,为12.57%,二者差异显著;其他6个处理增产幅度虽低于35%多·福·克FSC处理,高于12%甲·嘧·甲霜灵FSC+600g/L吡虫啉FSC处理,但与二者差异均不显著.综合室内安全性评价、防治效果、增产效果,11%精甲·咯·嘧菌+27%苯醚·咯·噻虫FSC、18%噻灵·咯·精甲FSC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适合在生产中与其他防治措施综合应用.

关键词: 红芸豆 根腐病 防治效果 种衣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膜与施氮互作对高粱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旱地覆膜栽培条件下适宜机械化高粱水氮利用效率,本试验于2015、2016年以机械化生产高粱品种晋杂34、晋杂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栽培措施(B1:裸地,B2:覆膜)、3个施氮量(C1:0kg/hm~2、C2:225kg/hm~2、C3:450kg/hm~2)条件对高粱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壤贮水量、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有效提高了高粱不同生育期0~60cm土层土壤贮水量,但施氮水平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两年试验覆膜处理平均产量比裸地显著提高11.63%,降雨偏少年度(2015)增产12.03%,降雨偏多年度(2016)增产11.17%;不同施氮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与品种或覆膜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也不显著,但覆膜有效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尤以施氮225kg/hm~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降雨偏少年度的水分利用率、降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降雨偏多年度.与裸地处理相比,2015年覆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93%;2016年提高12.21%.两年试验晋杂34、晋杂35都以覆膜施氮225kg/hm~2处理水分利用效果最佳,2015年表现尤为突出,水分利用效率和增产率分别为37.01、31.72kg/(mm·hm~2)和19.076%、38.286%.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覆膜、施氮225kg/hm~2为晋杂34、晋杂35高产、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佳组合.

关键词: 覆膜 施氮量 高粱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麻脂氧合酶基因LuLOX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激光生物学报 2019 CSCD

摘要:胡麻的籽粒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易被脂氧合酶(LOX)氧化,导致油脂的酸败.因此,油脂的稳定性和风味是影响胡麻油质量的重要因素.脂氧合酶是一类非血红素双加氧酶,其催化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氢过氧化反应.本研究旨在阐明在胡麻种子发育时期脂氧合酶基因(LuLOX1)的表达、酶活性与品质的关系.本试验利用基于亚麻全基因组DNA测序数据,对LuLOX1基因进行克隆,利用RT-PCR方法进行LuLOX1基因表达分析,采用分光光度计法进行LOX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LuLOX1基因的cDNA全长为2607 bp,编码868个氨基酸,LuLOX1蛋白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98.87 kD、6.36.LuLOX1在种子发育早期高表达,之后呈下降的趋势,成熟期几乎检测不到该基因的表达.LuLOX1的酶活性变化与LuLOX1基因表达模式一致.该研究结果表明,LuLOX1可能参与了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氧化的调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通过脂氧合酶调控改进胡麻油脂品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胡麻 脂氧合酶基因(LuLOX1) 基因表达 脂氧合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