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种衣剂对红芸豆根腐病防治效果研究
《作物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对红芸豆生长安全且防治根腐病效果理想的种衣剂,首先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种衣剂处理对红芸豆生长的安全性,再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防效较高的种衣剂.盆栽试验结果表明:9个处理对红芸豆出苗率无显著性影响,但各处理对其初期生长有不同影响,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coating,FSC)+600g/L吡虫啉FSC处理对红芸豆平均株高、根长、苗鲜重、苗干重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35%多·福·克FSC处理对苗干重有一定增加作用,但对平均株高、根长、苗鲜重均无显著性影响.大田试验结果表明,11%精甲·咯·嘧菌+27%苯醚·咯·噻虫FSC、18%噻灵·咯·精甲FSC、12%甲·嘧·甲霜灵+600g/L吡虫啉FSC和62.5g/L精甲·咯菌腈+600g/L吡虫啉FSC 4个处理播种后30d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35%多·福·克FSC处理,防效分别是80.04%、73.77%、63.46%、57.25%;其余3个处理防治效果较低,与35%多·福·克FSC处理差异不显著.与空白对照相比,35%多·福·克FSC处理增产率最高,为30.18%,12%甲·嘧·甲霜灵+600g/L吡虫啉FSC处理增产率最低,为12.57%,二者差异显著;其他6个处理增产幅度虽低于35%多·福·克FSC处理,高于12%甲·嘧·甲霜灵FSC+600g/L吡虫啉FSC处理,但与二者差异均不显著.综合室内安全性评价、防治效果、增产效果,11%精甲·咯·嘧菌+27%苯醚·咯·噻虫FSC、18%噻灵·咯·精甲FSC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适合在生产中与其他防治措施综合应用.


覆膜与施氮互作对高粱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旱地覆膜栽培条件下适宜机械化高粱水氮利用效率,本试验于2015、2016年以机械化生产高粱品种晋杂34、晋杂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栽培措施(B1:裸地,B2:覆膜)、3个施氮量(C1:0kg/hm~2、C2:225kg/hm~2、C3:450kg/hm~2)条件对高粱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壤贮水量、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有效提高了高粱不同生育期0~60cm土层土壤贮水量,但施氮水平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两年试验覆膜处理平均产量比裸地显著提高11.63%,降雨偏少年度(2015)增产12.03%,降雨偏多年度(2016)增产11.17%;不同施氮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与品种或覆膜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也不显著,但覆膜有效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尤以施氮225kg/hm~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降雨偏少年度的水分利用率、降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降雨偏多年度.与裸地处理相比,2015年覆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93%;2016年提高12.21%.两年试验晋杂34、晋杂35都以覆膜施氮225kg/hm~2处理水分利用效果最佳,2015年表现尤为突出,水分利用效率和增产率分别为37.01、31.72kg/(mm·hm~2)和19.076%、38.286%.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覆膜、施氮225kg/hm~2为晋杂34、晋杂35高产、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佳组合.


胡麻脂氧合酶基因LuLOX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激光生物学报 》 2019 CSCD
摘要:胡麻的籽粒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易被脂氧合酶(LOX)氧化,导致油脂的酸败.因此,油脂的稳定性和风味是影响胡麻油质量的重要因素.脂氧合酶是一类非血红素双加氧酶,其催化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氢过氧化反应.本研究旨在阐明在胡麻种子发育时期脂氧合酶基因(LuLOX1)的表达、酶活性与品质的关系.本试验利用基于亚麻全基因组DNA测序数据,对LuLOX1基因进行克隆,利用RT-PCR方法进行LuLOX1基因表达分析,采用分光光度计法进行LOX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LuLOX1基因的cDNA全长为2607 bp,编码868个氨基酸,LuLOX1蛋白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98.87 kD、6.36.LuLOX1在种子发育早期高表达,之后呈下降的趋势,成熟期几乎检测不到该基因的表达.LuLOX1的酶活性变化与LuLOX1基因表达模式一致.该研究结果表明,LuLOX1可能参与了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氧化的调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通过脂氧合酶调控改进胡麻油脂品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胡麻 脂氧合酶基因(LuLOX1) 基因表达 脂氧合酶活性


杂粮面条改良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由于杂粮突出的营养价值和健康作用被消费者所认可,杂粮面条成为了食品行业研究和开发的热点。由于杂粮粉形成面筋网络能力较差,进而影响杂粮面条的品质,因此可在杂粮面条研究中使用一些无机盐类、面条增稠剂、营养强化剂、酶制剂等改良剂来提高杂粮面条的结构、风味和口感,也可以采用预糊化、面团发酵和真空和面等改良方法来强化面团结构,改善杂粮面条的感官和食用品质。针对杂粮面条制作过程中改良剂的使用和杂粮面条品质改良方法的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整理和归纳,并探讨了杂粮面条的现存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以期为提高杂粮面条品质提供一定参考。


胡萝卜黑腐病生防放线菌G-1抑菌活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对胡萝卜黑腐病防治具有良好效果的放线菌,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对峙培养法、生长速率法、盆栽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胡萝卜表层土中的放线菌分离、抑菌活性、盆栽防效和分类地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株放线菌中仅菌株G-1对胡萝卜黑腐交链孢(Alternaria radicina)具有较好抑菌活性,其平板和发酵液抑菌率分别为77.2%、78.5%,显著高于其他菌株;经16S rR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盆栽防效以稀释50~100倍效果较好,可保持70%以上防效.综上所述,菌株G-1在胡萝卜黑腐病生物防治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增益型、套餐式"农业生产托管下玉米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在山西的实践与启示
《玉米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如何解决土地碎片化,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山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提出并推广"增益型、套餐式"农业生产托管下玉米全产业链服务模式.本文通过介绍其具体服务内容、盈利模式及其推广途径,探讨其对山西省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与发展、农民增收的积极意义,并通过分析山西省农业生产托管面临的资金短缺、相关配套设施、风险预防机制不够完善、玉米农业生产托管适宜程度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而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山西省玉米产业乃至整个农业提供参考.


玉米矮花叶病毒分离物基因组克隆及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矮花叶病毒(Sugercan mosaic virus,SCMV)广泛分布在世界各玉米主产区,严重威胁玉米的安全生产.系统研究SCMV的发生危害、遗传结构与进化机制,对病毒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从山西省4个玉米主产区采集122个玉米叶片样品(2015年62份,2016年60份).经RT-PCR检测证实36个样品(2015年20个样品,2016年16个样品)为SCMV阳性,且广泛分布于山西省玉米各个产区.从这些阳性样品中分离、测序、克隆得到了一个新的SCMV分离物,该分离物(包括5'-UTR和3'-UTR端)基因组全长9 539 bp,编码3 063个氨基酸.该分离物与26个SCMV分离物(NCBI)进行一致率、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CMV存在较大遗传变异,27个分离物被划分为3个与地理位置无明显相关性的不同进化群体.选择压力分析表明,负向选择可能是SCMV遗传变异的原因之一.对变异位点统计分析发现,该结果将为评估SCMV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特征奠定基础,有助于SCMV的长期可持续防控策略的制定.


山西小麦品种籽粒硬度与主要品质性状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山西省近十年育成小麦新品种的籽粒硬度和品质状况,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DA7200多功能近红外分析仪,对来自山西省近十年审定的56个小麦新品种的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出粉率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发现,山西省近十年审定的小麦品种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78%,混合型麦和软质麦比例较低,分别为12%和8%;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16.33~78.93.经相关分析,小麦籽粒硬度指数与被测品质性状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出粉率、吸水率、最大拉伸阻力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硬质麦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出粉率、沉降值等品质参数均显著高于混合型麦和软质麦.混合型麦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出粉率、沉降值等品质参数略高于软质麦.


早熟棉‘中棉所16’再生纯合系的创制及遗传转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拓展可再生陆地棉的基因型,利用转基因技术直接改良已有的优良早熟棉品种,设置不同浓度的2,4-D和激动素(KT)4种组合进行诱导,成功获得体细胞胚和再生植株,构建早熟棉品种‘中棉所16’再生体系。研究表明:诱导初生愈伤组织以添加0.1 mg/L 2,4-D、0.1 mg/L KT的组合诱导培养基效果最佳,愈伤组织形态较好,有利于撤除激素的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中棉所16’胚胎发生状态只有1种,在去掉2,4-D和KT的第一次继代便开始分化出白-灰色粗颗粒胚性愈伤组织,继代1~2次后有胚状体出现和植株再生,整个再生过程需要6~8个月。经过2次组培获得再生系,其不同株系胚胎发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提高。随后获得后代种子100%可再生纯合系材料,经过进一步自交扩繁,其后代种子用于转化受体,提高了转化和再生效率,并利用该体系将EDT1基因成功导入‘中棉所16’基因组。以9个月为限统计,其遗传转化胚胎发生率高达40%以上。
关键词: 早熟棉 2,4-D和KT 胚胎发生 再生纯合系 遗传转化


高粱SbSBP17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BP-box(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 box)蛋白是绿色植物中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其功能涉及植物叶片发育、胚胎发生、间隔期长度、营养到生殖生长的更替、育性维持等生长发育的重要过程。该研究以高粱材料BTx623花序总RNA为模板进行RT-PCR,克隆了高粱SbSBP17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进化及半定量PCR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SbSBP17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结果表明:SbSBP17含有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编码1个444氨基酸的蛋白质,在其195~269 aa区域含有一个典型的SBP-box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18个SBP17蛋白可分为三组,第Ⅰ和Ⅱ组只有单子叶植物基因,而第Ⅲ组只有双子叶植物基因,SbSBP17与玉米PWZ17260.1亲缘关系最近;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SbSBP17启动子含有细胞周期调控元件MSA-like、分生组织发育调控相关元件CAT-box和组织特异性表达元件RY-element等。基因表达分析显示,SbSBP17是花序特异性表达基因,随着花序发育(长度增加),SbSBP17基因表达量逐渐增高,当花序长至10 cm时基因表达量达到峰值,约是花序长度最小点(≤2 cm)时的40倍,随后表达量逐渐降低,并于花序长度20 cm时显著降低50%以上。研究推测,随着高粱花序进一步发育,SbSBP17基因的表达量可能逐渐降低,最终消失。
关键词: 高粱 SBP-box SbSBP17 花序 表达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