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亚致死剂量氟啶虫胺腈对灰飞虱细胞色素P450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氟啶虫胺腈对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细胞色素P450的影响,评估其抗药性风险,采用点滴法、酶活力分析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测定了氟啶虫胺腈对灰飞虱的毒性及对其细胞色素P450酶活力和P450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对灰飞虱的致死中量LD_(50)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升高,1~5龄若虫的LD_(50)为0.10~0.94 ng/头,雌、雄成虫的LD_(50)分别为1.09 ng/头和1.07 ng/头。氟啶虫胺腈对4龄若虫的亚致死剂量LD_(10)、LD_(30)和LD_(50)分别为0.17、0.41、0.76 ng/头,处理灰飞虱4龄若虫后可将其体内P450酶活力分别显著提高1.60、1.97和1.22倍;而各处理响应的P450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但相对表达量均受到诱导;CYP4DE1、CYP426A1、CYP303A1、CYP4C、CYP6FK1和CYP4C71v2的相对表达量表现出时间效应,表达量高峰在处理后24 h或48 h。表明不同亚致死剂量的氟啶虫胺腈在特定时间点可提高相应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表达量,从而使酶蛋白量增加,可能导致灰飞虱体内细胞色素P450酶活力上升。
关键词: 灰飞虱 氟啶虫胺腈 亚致死剂量 细胞色素P450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植酸含量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9年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讨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腐植酸(HE)的影响。试验设置仅麦秆稻季还田(W)、仅稻秆麦季还田(R)、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和秸秆均不还田(CK)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P<0.05)提高了0~10 cm土层SOC,对土壤总氮(TN)无明显影响;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处理下,0~10 cm土层SOC及TN大小为W>RW>R>CK;10~20 cm SOC及TN大小均为W>CK>RW>R,但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秸秆还田处理中,0~10 cm土层土壤HE、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均低于CK,而在10~20 cm土层则高于CK。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0~10 cm土层的HE、FA和HA以W处理为最高,其土壤腐殖化程度最大;而10~20 cm土层则以RW处理为最高,W处理的土壤腐殖化程度最小。相比其他秸秆还田模式,麦秸稻季还田能更好地提高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和腐殖质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椒新品种‘苏椒24号’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椒24号’为早熟甜椒杂交一代品种,果实灯笼形,果实纵径9.6 cm,果肩横径7.1 cm,果肉厚度0.48 cm,单果质量122.6 g,果面光滑有光泽,青果绿色,味甜,鲜果维生素C含量1.23 mg·g~(-1),在黑龙江、河南、江苏、广东等地露地栽培产量为36.0 t·hm~(-2)左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商品有机肥中重金属和抗生素含量状况与分析
《环境化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海南商品有机肥的总体污染状况,在海南省18市、县采集了102个商品有机肥样品,分析了铅、铬、镉、铜、锌、砷、汞共7种重金属和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双氟沙星共11种抗生素的含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商品有机肥中Pb、Zn污染较严重,Pb、Cr、Cd、Cu、Zn、As、Hg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8.16、69.55、1.34、48.65、178.03、10.75、0.24 mg·kg~(-1),根据相关行业标准,其超标率分别为26.47%、3.92%、4.90%、8.82%、25.49%、17.65%、0;11种抗生素被不同程度地检出,检出率最高的是环丙沙星,检出率高达49.02%,检出率最低的是四环素,检出率为8.82%;11种抗生素的平均含量由大到小依次是金霉素(2010.10μg·kg~(-1))>四环素(834.22μg·kg~(-1))>强力霉素(627.37μg·kg~(-1))>双氟沙星(199.18μg·kg~(-1))>磺胺二甲嘧啶(195.67μg·kg~(-1))>土霉素(176.54μg·kg~(-1))>磺胺甲基嘧啶(149.85μg·kg~(-1))>恩诺沙星(146.70μg·kg~(-1))>磺胺嘧啶(112.82μg·kg~(-1))>磺胺甲恶唑(110.47μg·kg~(-1))>环丙沙星(82.26μg·kg~(-1)).我国尚没有对商品有机肥中重金属、抗生素等有害物质的限量的国家标准,建议商品有机肥中重金属Pb、Cr、Cd、As、Hg、Cu、Zn的最高含量分别低于50、150、3、15、2,100、200 mg·kg~(-1),抗生素限量低于6666.67μg·kg~(-1),建议所有商品有机肥在包装袋上标明产地、原料、重金属含量、抗生素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α-生育酚对河蟹蟹黄油氧化的抑制效果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chall烘箱加速氧化法,以空白和添加BHT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0.01%、0.015%、0.02%)的α-生育酚和0.02%抗坏血酸增效剂复配对河蟹蟹黄油置于(90±1)℃的烘箱中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当α-生育酚添加量为0.015%时,MDA值和POV值增长较为缓慢,贮藏结束后分别为270.375 nmol/m L、15.975 meq/kg,抑制蟹黄油氧化效果最佳;0.02%抗坏血酸与0.015%α-生育酚复配组的MDA值和POV值增长相对缓慢,且与添加BHT组无显著差异(p>0.05),贮藏结束后MDA值为202.5 nmol/m L,POV值为8.052 meq/kg,则抗坏血酸对α-生育酚的增效作用显著(p<0.05),添加增效剂的抗氧化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天然抗氧化剂,且与合成抗氧化剂BHT抗氧化效果相当。GC-MS检测结果表明抗氧化剂处理对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或分解保护作用显著,而添加0.02%抗坏血酸与0.015%α-生育酚复配的样品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8.80%,而添加BHT样品的为78.97%,因此,抗氧化效果最优的是0.015%生育酚+0.02%抗坏血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取代脲类除草剂降解菌鞘氨醇杆菌(Sphingobium sp.)Pu21的分离和鉴定与降解特性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离取代脲类除草剂的高效降解菌,为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方法]从农药厂废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1株取代脲类除草剂的高效降解菌株,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降解特性和降解途径。[结果]经鉴定,菌株Pu21为鞘氨醇杆菌(Sphingobium sp.),该菌能同时降解N,N-二甲基取代脲类除草剂异丙隆和N-甲氧基-N-甲基取代脲类除草剂利谷隆。外界温度在25~35℃时对异丙隆和利谷隆降解影响较小,降解2种除草剂的最适温度均为35℃。在初始p H值为6.0~8.0时皆能快速降解异丙隆和利谷隆,最适p H值均为7.0。外加葡萄糖或麦芽糖时,对异丙隆的降解没有影响,但能提高利谷隆的降解,加入蛋白胨或酵母粉后2种除草剂的降解效率都显著提高。降解谱试验表明,菌株Pu21还可以降解敌草隆、伏草隆、绿麦隆、甲氧隆、灭草隆、非草隆和绿谷隆。依据HPLC和MS/MS结果,推测Pu21降解异丙隆途径为:异丙隆脲基侧链N-上脱甲基生成1-(4-异丙基苯基)-3-甲基脲(MDIPU),接着脱甲基生成1-对异丙基苯基脲(DDIPU),断开脲桥形成对异丙基苯胺(4IA)。利谷隆降解途径为:利谷隆脲桥直接断裂生成3.4-二氯苯胺(3,4-DCA)。[结论]菌株Pu21具有优良的降解能力,且降解底物谱广,在取代脲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或生产废水生物强化处理中应用前景广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消安消减鹅胚内源性原始生殖细胞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降低胚胎内源性原始生殖细胞是提高禽类生殖嵌合体效率的最有效途径,本试验首次研究白消安对鹅胚内源性原始生殖细胞的消减作用。将白消安乳化剂直接注射到鹅种蛋的卵黄内,待鹅胚发育到第8 d时分离生殖腺中的PGCs,并统计PGCs数目。结果显示,糖原染色与免疫荧光染色充分证明从鹅胚生殖腺中成功分离到PGCs;较低浓度(每1颗卵注射150μg)的白消安能显著降低鹅胚内源性原始生殖细胞,从对照的单胚约1 200个PGCs降低到处理组的80个左右。鹅相对于鸡而言对白消安更敏感,较低浓度即可显著降低鹅内源性PGC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对麦秸还田的响应
《土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模拟试验下,采用常规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淹水培养30 d后,不同量小麦秸秆(0、10、20和50 g/kg)施用下两种类型的稻田土壤(高砂土和黄泥土)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演替规律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高砂土真菌群落多样性并改变了高砂土真菌群落组成,但不同量秸秆还田下,高砂土真菌群落组成并无显著性差异;而秸秆还田对黄泥土真菌群落多样性并无显著影响,与未施用秸秆相比,低秸秆施用量(10和20 g/kg)并未显著改变黄泥土中真菌群落组成,而当秸秆施用量为50 g/kg时,黄泥土真菌群落组成明显迁移。进一步的典范相关分析(CCA)发现,pH、EC和有机质(SOM)是影响秸秆还田后高砂土真菌群落迁移的重要因子,而pH、EC、SOM和碳氮比(C/N)是影响秸秆还田后黄泥土真菌群落迁移的主要调控因子。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性质来调控真菌群落结构,而不同类型土壤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对秸秆还田的响应不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地区氮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太湖地区高产稻田适宜施氮量,以减轻农田化肥过量投入所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本研究在调查农户稻田氮肥施用量的基础上,采用基肥机械深施和秸秆还田,设置不施氮肥(N0)为对照,当地习惯施氮水平360 kg·hm~(-2)(N1)以及在此基础上减少氮肥施用量的10%(N2)、20%(N3)、30%(N4)等5个处理,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和农田地表径流养分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2处理水稻产量与N1处理大致相当;N2处理水稻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经济系数较高;N2处理较N1处理地表径流总氮流失量减少9.2%;从N1到N4处理,减少氮肥施用量,减少了农田总氮流失率,但N2和N1处理差异不显著;从水稻氮素偏流失率来看,每生产百千克稻谷,N2处理的氮素流失量最少。认为通过基肥机械深施和秸秆还田,在太湖地区习惯施氮水平的基础上减氮10%,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减少了农田地表径流总氮流失量和水稻氮素偏流失率,并使稻田氮素流失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GAPDH基因的克隆及其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18S rRNA和β-actin基因在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作内参基因的优劣,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克隆了脊尾白虾GAPDH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X893516),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ative real-time PCR,qPT-PCR)技术,检测3种基因在脊尾白虾不同组织及不同蜕壳后时间点的表达量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参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脊尾白虾GAPDH基因全长1514 bp,开放读码框1002 bp,编码333个氨基酸,二级结构预测显示GAPDH蛋白具有一个高度保守的NAD~+结合功能域(NAD binding domain)和行使糖运输和代谢的催化功能域。分析qRT-PCR结果并结合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 3种软件的分析发现,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蜕壳后时间点,3种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由高到低依次为18S r RNA、GAPDH、β-actin。因此,在脊尾白虾不同组织和不同蜕壳后时间点的定量分析中,选取单内参基因时,推荐使用18S rRNA为内参基因,双内参时推荐18S rRNA和GAPDH,而18S rRNA、β-actin和GAPDH在其他生理条件下作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脊尾白虾 GAPDH 内参基因 组织 蜕壳后时间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