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茉莉花茶香气的SPME/GC-MS检测方法
《热带作物学报 》 2009 CSCD
摘要:为建立茉莉花茶香气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的快速检验方法,以"春毫茉莉花茶"为材料,研究萃取头类型、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和样品量对SPME吸附茉莉花茶香气的影响,同时研究脱附时间对SPME中茉莉花茶香气脱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SPME/GC-MS技术检测茉莉花茶香气,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和灵敏度高等特点;测定茉莉花茶香气的推荐条件为用150g茉莉花茶样品量、PDMS-100μm萃取头、在60℃下吸附2h、脱附时间5min。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SPME)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茉莉花茶 香气 检测方法


斑叶露兜树茎腐病病原鉴定及植株体内菌量测定
《园艺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福建建新花卉基地采集表现茎腐症状的斑叶露兜树病株,采用常规方法分离获得10个镰刀菌菌株;经Booth镰刀菌鉴定方法及菌株的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将所鉴定的菌株回接健康斑叶露兜树,植株表现茎腐病症状。将斑叶露兜树无症株(AS)与病株(S)分段取样,研究该菌在植株体内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含菌量因植株部位和发病状态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经不同部位取样分析,无症株和病株均表现为茎部含菌量最高,根部次之,叶部最低;在不同发病状态的植株中,病株的含菌量显著高于无症株。


草莓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莓是一种重要的小型浆果,近年来育出很多优良品种,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然而仍有很多因素限制了草莓生产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为植物育种、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开辟了新的途径,可以获得常规育种难以或无法得到的新类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草莓抗病虫、抗逆、抗除草剂、品质特性、耐贮运性等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以及基因型、试管苗生理状态、共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和菌液浓度、抗生素等因素对草莓遗传转化的影响。对草莓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试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优化现代农作制度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贯彻"节约、保护、利用、拓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我国南方红壤山地综合开发与主要农作模式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优化现代农作制度的重要作用。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思路与若干对策。即要在南方丘陵山地创立并完善以提高利用效率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农作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现代农作制度的优化与统筹;因地制宜地构建以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为核心的种养结合型农作制度、以物质良性循环和多级利用为特色的循环利用型农作制度、以开发优质产品与绿色农业为目标的综合拓展型农作制度;实现山区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太子参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挥发油提取方法对太子参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方法I是乙醚提取,提取物经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方法II是直接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法。运用GC-MS-DS联用分析技术和气相色谱保留指数法,比较分析方法I和方法II太子参挥发油化学成分,用GC面积归一法分别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方法I和方法II太子参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28%和0.13%。从方法I提取的挥发油中鉴定出9种化合物,有7种化合物出峰的保留时间在30 m in后,其中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相对含量最高(87.19%);方法II鉴定8种化合物,均在30 m in前出峰,其中以2-糠醇相对含量最高(79.76%)。显然,方法I和方法II提取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含量和组成有较大的差别;方法I提取的挥发油中未能检出2-糠醇,2-糠醇是太子参在水蒸气蒸馏过程中生成的,重复实验进一步验证该结果。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对太子参挥发油化学成分含量和组成有明显的影响;2-糠醇不是太子参的天然成分。


云南部分野生枇杷种质资源的数量分类研究
《果树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了145份云南野生、半野生枇杷种质资源的29个枝梢及叶片性状,采用数量分类学的方法对该群体进行研究。Q型聚类分析可以比较理想地将145份种质在L1=20.64水平上分为5个组,实验表明老叶叶背茸毛脱落与否、叶柄长度、叶脉对数和叶片长度在枇杷属植物分类中起着重要作用。R型聚类分析探讨了29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多数性状具有相对独立性。主成分分析表明,29个性状可综合分为10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71.8%,根据前10个主成分与性状间的相关性,选出了影响力比较大的17个性状,并分为3个分类等级。


茶树种质叶片组织结构与其对黑刺粉虱抗虫性的关系
《茶叶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田间虫口密度、网室内单位叶面积产卵量和世代存活率为指标测定了12份茶树种质对黑刺粉虱的抗虫性,并对叶片组织结构与网室内单位叶面积产卵量和世代存活率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优510、优3、丹桂、玉龙和九龙袍对黑刺粉虱的抗虫性较强,而G31、白鸡冠、福云10号和铁观音的抗虫性较弱。黑刺粉虱产卵量与气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7950),与海绵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6790),而与栅栏组织厚度呈显著负相关(R=-0.7187,),与下表皮角质层厚度有接近显著水平的负相关(R=-0.6439);黑刺粉虱的世代存活率与气孔密度有接近显著的正相关(R=0.6654),而与下表皮厚度有极显著负相关(R=-0.8390),与下表皮角质层厚度有显著负相关(R=-0.7843),与栅栏组织厚度有极显著负相关(R=-0.8109)。


混菌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的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肽是大豆蛋白经水解得到的低分子肽混合物,具有比大豆蛋白更优越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已在很多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微生物发酵能够降解大豆蛋白为大豆肽,采用平板培养和混合发酵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发酵豆粕的最佳菌株,得到芽孢杆菌CS27和米曲霉混菌发酵组合,利用正交试验优化该混菌组合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芽孢杆菌CS27与米曲霉同时接种,接种比例为2∶1,30℃下发酵48 h,大豆肽质量分数达23.98%,大豆肽得率为51%,为大豆肽的发酵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