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寄主范围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引起我国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是大丽轮枝菌,其寄主(或宿主)范围极为广泛。资料记载已知寄主植物660种左右。其中常见的是锦葵科、菊科、葫芦科、茄科、豆科植物、可是国内并未见有系统记录。明确大丽轮枝菌浸染棉花以外的寄主(或宿主)植物种类,可为我省的综合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和


在水稻F_4代分离群体中筛选鉴定高光合耐阴的变异体
《江苏农业学报 》 1985
摘要:以光合强度高,对光反应迟钝的729和株型优良,对光反应敏感的南粳35为主要亲本进行杂交。在F_4的分离群体中,经低(CO_2)空气筛选出高净光合材料,置于弱光下生长。根据不同光强下的形态、生理指标鉴定,可分辨出避阴和耐阴两种光合生态型。高产育种应选耐阴型。这种类型由强光转到弱光条件下,茎叶生长速度较慢,气孔反应迟钝,净光合强度下降较少,叶绿体光化学还原特性变化较稳定,对变化光强表现广泛的适应性。这些系列特性表明,耐阴型栽培在不同生态地区,在变动光强和高产群体叶片相互遮阴条件下,具有株高、叶型稳定和光合器有较高工作效率的特点。试验证明,这种生理特性是遗传的。


棉株不同部位棉酚含量及其与表型的相关分析
《中国棉花 》 1985
摘要:棉酚是棉属和某些棉葵科植物所特有的一种类萜烯多元酚类物质,它存在于棉株各部的油腺内。棉子仁及棉花很皮中含量较高,高棉酚品种的花蕾及叶片中亦有较高的


新除草剂——百草敌的应用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猪殃殃是麦田的恶性杂草,在我省发生广,危害重。近年来发展蔓延较快,特别是镇扬丘陵山区和里下河等地区,猪殃殃的危害重于看麦娘,已成为影响三麦增产的突出问题。扬州地区,由于猪殃殃的危害,三麦损失已超过病虫危害损失的总和。根据粗略估计,以猪殃殃为主的麦田阔叶杂草的危害面积,全省在1000万亩以上,每年造成的三麦产量损失约4亿斤以上。


抗性的概念及其育种的策略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这里指的抗性仅是抗病、抗虫性,不包括广义的抵抗一切不良环境(抗旱、抗寒、抗盐、耐涝等)的性能。抗性育种是育种工作中的重要目标。有的育种家甚至认为,如果新育成的品种不具有抗性,严格地讲就不能成为新品种。 1963年,范德普兰克首次提出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的概念。1982年10月,世界粮农组织(FAO)在尼日利亚举行的有17个国家参加的抗性育种讨论会上,这种概念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应用。目前,在奇主和病(虫)原的关系上,可以提出以下几种抗性类型:


H-Y抗原与性别分化研究现状
《江苏农业学报 》 1985
摘要:H-Y抗原的发现与命名 1955年Eichwald和Silmser用纯系小鼠进行异体皮肤移植试验,发现雄鼠的皮植片给雌鼠时发生排斥反应,而雌鼠的皮植片却可被雄鼠接受。这提示雄鼠具有雌鼠所没有的特异性抗原。鉴于雌、雄小鼠间的遗传物质只有Y染色体的差别,雌鼠对雄鼠皮植片的不相容性,是由一种与Y染色体密切相关的雄性特有移植抗原引起的。由于辖制小鼠组织相容性抗原表达的基因已命名为H-1,H-2,H-3,…,所以这一新的基因便被命名为H-Y,其产物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Y(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即H-Y抗原。在哺乳动物中,H-Y抗原是雄性动物特有的细胞表面蛋白质。


大豆花叶病经济损害测定法及运用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大豆病毒病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中花叶病几乎伴随大豆生长而发生,危害严重。但其症状表现复杂,对病情严重度调查和品种抗性鉴定较为困难。为正确比较和评价现有品种在生产、育种中的利用价值和保产效益,探讨品种抗病性指标,需了解病指与产量损失的相关性,本文就1982~1983年有关试验结果加以阐述。


江苏徐淮地区苹果炭疽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山东果树 》 1985
摘要:我省苹果大都分布在徐州、淮阴,盐城等市黄河故道地区,栽培面积22万亩,年产苹果135万余担.但在苹果生长季中,高温多雨,苹果炭疽病为害十分严重,常年损失产量20—40%.病害流行年份小国光、鸡冠、红绞等易感病品种损失高达90%以上,即使采收时的好果,贮藏期仍陆续发病可达51.5%。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于1980—1984年与淮阴市清江果园和徐州市果园协作,对病菌侵染与发病,周年发病动态和药剂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研究. 一、侵染规律 (一)越冬病菌形成分生孢子时期的观察 1980—1982年4—7月,我们先后多次从上年发病严重的树上搜集小僵果等可疑带菌组织,进行保湿诱发试验,或雨后进行田间调查,或于冬季在室内把苹果炭疽病菌接种在枝条上,经过28℃约一星期保湿培养,待接种枝条长满菌丝后 挂于田 间 越冬,到来年春季果树生长期,每逢雨后检查枝条上形成的分生孢子块. 三年试验结果表明,徐淮地区苹果炭疽病菌主要以菌丝在树上的小僵果,果台,病枯枝等部位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旬平均温度为14.2—15.9℃,相对温度30%左右,雨量在20毫米以上)开始产生分生袍子进行传播侵染,一直延续到7月中旬,而以5旧中旬到6月下旬发生数量较多. (二)果实自然感菌期与降雨关系 采用果实套袋法。从5—9月每10天暴露果实一批,每批暴露10天,任其自然感菌,到期将果实套至采收。设永不暴露和永不套袋两处理为对照。采收时分收分装。调查发病数量,观察发病与降雨关系。采收后贮5个月,定期检查各期发病情况。 三年试验结果表明:(1)在自然情况下,苹果炭疽病菌从5—9月均可侵染,侵染期长达5个月.(2)病菌侵染率与8月底以前的降百多少成正相关.徐淮地区一般干6月下旬进入雨季(持续15—20天,降雨量占全年的30qo左右),随降雨增多,气温升高(6—8月平均温度为25.39—25.93”C),侵染逐渐增多,至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达侵染盛期。1982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徐州市降雨量为509.6毫米,7/20—8/10日暴露的果实感病率为34.11qo,比大百前(6/30—7/20)暴露的果实感病率高7.1倍.8月中下旬的降百量虽然少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但8/10—30日暴露的果实感病率却高达53.64钝.说初病菌侵染不光是和降雨量这一因素有关,还有降雨方式,空气湿度等也是重要的。(3)自然侵染始期,取决于果实生长前期的降雨情况,幼果‘期只要具备降百条件,即可被侵染. (三)果实不同生育期的感病性 采用分期接菌法.落花后将供试树全部果实用白羊皮纸袋套取,隔绝侵染,从4月下旬到9月下旬,每10天用分生拖子悬液进行无伤接种果实一批,以无菌水为对照.接种后用湿塑料袋保温48小时,再换套羊皮纸袋,每10天调查一次发病情况直至采收.采收后将剩余来实带回室内置常温下贮5个月,定期统计各期发病率又潜育期,以接种发病率高低表示感病性程度。 四年试验结果表明:(1)苹果炭疽病菌从谢花至采收均可侵染,以5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侵染数量较多,发病率高达95—100畅,进入8月份以后,接种发病率随果实成熟而递减。(2)苹果炭疽病菌具有潜伏浸染特性,潜育期长短随果龄、温度等条件而异,前期侵染的潜育期较长,中期侵染的潜育期显著短,后期侵染的潜育期较短.1980年5月下旬接种的潜育期平均为292.5天,最短为263天,最长达322天;6月下旬接种的潜育期平均为11.2天,最短2天,最长21天。而9月下旬接种的潜育期平均为75.5天,最短3天,最长197天。故采收时为好果,贮藏期仍能陆续发病。贮藏期发生的病果以后期侵染居多,发病率达51.syo。不同品种的苹果,贮藏期发生的烂果病中各种病害所占比例各异,国光炭疽病占56.940,轮纹病占12.Zyo,霉心病占11.4%;金帅炭疽病占57.52qo,轮纹病占12.4%,霉心病占30.1%;红星炭疽病占80.8q0,霉心病占19.ZWO。(3)接种材果实始病期在6月中旬。与大田基本一致,但发病高峰期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比大田提早一个月. (四)苹果生长季炭疽病菌的生活周期 方法同上.当果实出现病斑时,摘除羊皮纸袋,每两天检查一次发。病情况,观察子实体形成时间及分生施子块形成的时间与数量,统计Bat于侵染到重新产生拖子所需的时间。再以这些最早出现的分生施子重行接种,产生第二次病斑,又第二次产生分生抱子,如此循环直至采收为止.初步看出.在徐淮地区苹果生长季(5月中旬到9月中旬),炭疽病菌可产生四代分生抱子,完成_代所需时间,随时间温度等条件而异,以第一代最长,第四代最短. 由于苹果炭疽病菌具有再侵染多次性,徐淮故道地区7—8月高温高湿。适于病菌的繁殖和抱子的萌发侵入,反复产生新的分生施子,病害得以迅速蔓延,经过几次再浸染,使本来可希望收的苹果转瞬间变为烂果,其危害严重就在于此. 二、发病规律 (一)田间病害消长情况 198o一1982和五953一1984年分别在徐州果园和清江果园选重病区感病品种(小国光.’”鸡冠等)2—3株,自生理落果起至采收止,每5天调查一次,记载总果数.病果数.系统调查病害消长情况。 四年调查结果表明:果实始病期和发病高峰期因年份,品种而异,与降雨有密切关系.1980年4—5月份降百多而早,果实始病期伏红(早熟品种)于6月4日,小国光(晚熟品种)于6月14日(谢花后42天)开始发店1981年4—5月份降百少而晚,果实始病期推迟,伏红于6月16日,小国光于7月8日(谢花后73天)开始发。病. 徐淮地区于6月下旬进入雨季,7一8月平均气温为26.5—27.9”C,1值高‘温高湿季分,,适于病菌繁殖和生长,每次雨后出现病害高峰,遇连阴雨,病害更重.一般于7月下旬到8月中下旬进入发病感期,这时病果数占全年病果总数的73.7—75.5畅.明确果实发病高峰期,为适期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_.(二)不同时期的僵果带首率及当年小僵果与发病关系 1980,1983年5—7月分别在徐州果园,清江果园重病树上搜集新老僵果进行保温诱发试验,对当年小僵果与发病关系试验则结合大田进行.初步看出:(l)不同期的新老僵果带菌率的变化。据在徐州果园的调查,5/20—6/26日只有老僵果带W,随着时间的推移,带苗率由高到低, 6/27—28H,调查,新老僵果同时带菌,带苗率为13.04一14. 08 qo; 7月中旬以后。便只有新倡果带苗.( 2)苹果生长季中( 8月份),田间发生的病果有43.49%由当年小僵果传染所致,因此及时摘除发病初期树冠顶部病果和当年小僵果,对减少病菌的再侵染。减轻后期发病具有重要作用. (三)病菌不同侵染时期与发病关系 1982年在徐州果因轻病区选定小国光15株,分三期( 6月 5 H, 7月 15 H, 8月 10日)挂相同数量的僵果于树冠顶部,借雨水使抱子扩散传播,每处理3株,设同国不挂僵果为对照,至采收期统计各处理发病情况。以果实发病率衡量致病力。初步看出病果率。6月5日的平均为97.65畅,7月15日的平均为71.97畅,8月10日的平均为7.74畅,表明苹果炭疽病菌侵染时期愈早,所致损害愈大.说明加强前期防治极为重要。 。(四)苹果炭疽病不同窗源与发病关系 方法同上.初步看出,苹果炭疽病菌源不同,致病力各异,而以当年小僵果致病力最强.据s月23日调查,茵源来自老僵果的病果率为32.26畅(对照为1且.3畅);首源为新僵果的病果率达97-65俩(对照为25f42鲍).树上存有老僵果和没有老僵果的,发病也有显著差异,前者比后者高1.9倍,可见冬剪时彻底剪除树上老僵果,对减轻发病具有显著作用。 三、药剂防治试验 对于苹果炭疽病的药剂防治,、各地都作了不少试验,一致认为波尔多波与退菌特交替使用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存在的问题是波尔多液因硫酸铜供不应求,大面积使用受到限制,且雨季高温时使用容易产生药害.退菌特连续使用后叶片黄化,叶质发脆老化。因此,,寻找一种对苹果炭疽病高效,而对人体安全的新药剂,代替铜素和有机砷杀菌剂,十分必要. 1981—1982和1983—198k年先后在徐州果园和清江果园选定重病国的感病品种小国光为试材,树龄20余年生,保护剂试验区共40一七2株,分多亩灵一百亩清复配肢悬剂,多亩灵加乙磷铝加灭菌跑混合剂,常规防治(波尔多波与退菌特交替使用),和空白对照4个处理.于幼果期炭疽病菌初侵染始盛期开始喷施第一次药,其后每间隔15—20天共喷药7—8次。采用动力喷雾器以1.0毫米孔径刚玉瓷喷片喷雾,单株喷药量70—80斤。以果实发病率衡量防治效果,每处理于采收时取样5株树。调查全部果实的发病情况(加上生长期落下的病果),计算防病效果. 三年试验结果表明,有效成份0.16—0.17gro多百复配胶悬剂防效为64.65—97.22yo。有效成份0.lgio多菌灵加0.13qo乙磷铝混剂防效为98.7q0.均优于常规防治(波尔多液与退菌特交替使用),还有兼治苹果早期落叶病,可以和有机磷杀虫剂混用,具有一药多用,节省劳力,减少用药次数和使果百洁净着色良好等优点,是代替波尔多液、退曹特等较理想的杀菌剂。 四、大面积生产防治经济效益 在明确了徐淮地区苹果炭疽病侵染与发病规律的基础上,1983年和1984年针对果园实际情况,提出一套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即休眠期彻底铲除越冬菌源;生长斯喷药保护,改进施药时期,提高防治效果;病害流行年份和病重国适当增加喷药次数;实行岗位责任制,缩短喷药时间,提高喷药质量,以好果率高低实行奖罚等。防治面积,徐州果园200亩,淮阴市清江果园630亩,合计830亩。 经济效益:(1)淮阴市清江果园,1983年与1982年相比,好果率金帅由80q0提高到94.3畅,国光由60yo提高到87.9畅,空白对照好果率国光为4.6项。1983年与1982年相比,每亩平均产值由255.6元提高到312元。除去每亩防治费用比常规防治增加5.96元。每亩净增加收入50.44元.全场630亩苹果共增加收人31fi762元投资与经济效益比为1:8.4·1984年大面积生产防治示范围好果率金帅达99.4yo(贮藏一个月后好果率为91.4qo),国光达98.26y0,而防治较差的国片好果率金帅为60.9q0,国光为64qb,防治效果与经济效益显著。(2)徐州市果园200亩生产防治试验园。1983年与前三年相比,好果率提高20.4畅,即每亩增加收入100元,除去每亩防治费用比常规防治增加11元,净增加收人82元,投资与经济效益比为1:’8.1. 五、讨论与结论 通过五年来的观察和试验,明确了徐淮故道地区苹果炭疽病菌主要以菌丝在树上的小医果、果台,病枯枝等部位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条件适宜时开始产生分生施子进行传播侵染.初侵染以5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再侵染以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主要侵染期. 苹果炭疽病自谢花后的幼果至采收前的成熟果均可侵染,侵染期长达5个月.炭疽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潜育期长短随果龄、温度等条件而异,前期(幼果期)侵染的潜育期长达322天,故采收时为好果,贮藏期仍陆续发病,发病率达sl.syo.炭疽病菌在苹果生长季可产生四代分生施子,具有再浸染多次性. 果实始病期与发病高峰期因年份、品种而异,一般年份国光苹果于6月中旬(谢花后45天左右),天旱推迟到7月上旬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7月下旬到8月下旬. 鉴于此病在徐淮地区的发生特点是侵染期早而长,具有潜伏侵染性和再浸染多次性.因此,需要改变过去认为苹果炭疽病是生长后期高温高湿病害,而把防治重点放在果实生长中、后期,和以多月中旬“始见病果”开始第一次施药的习惯,应加强前期防治,于幼果期炭疽病菌初侵染始盛期开始施第一次药,以减少生长中、后期病菌的再侵染,减轻中、后期发病。 苹果炭疽病在幼果上的症状为麻点型,成熟果上的症状为果腐型(即扩展型),但随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气温升高,麻点型可扩展成果腐型。早期发生的病果中有部分“六月落果”(即当年不脱落的干枯幼果),因发病迅速,很快失水干缩成黑色僵果,挂在树上不落,成为当年小僵果(新僵果),至6月下旬天气潮湿时,从新僵果和老僵果等处一起产生大量排红色分生拖子块,造成新老病菌同时侵害健果,加上这时环境条件温暖多湿,适于病菌的繁殖和抱子的萌发侵入,还引起多次侵染,形成后期苹果炭疽病流行为害. 对于此病的防治,1983和1984年,在淮阴市清江果园和徐州市果园,应用以上发病规律进行较大面积的生产防治示范,表明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目前除了继续使用波尔多液,退曾特等常规药剂外,随着工业的发展,多一百肢悬剂的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它除了防治苹果炭疽病的效果优于常规药剂外,还有兼治苹果早期落叶病,可以和杀虫剂混用,及使果实着色良好等优点,因此今后逐步推广使用这一新部剂是可行的. 在历年发病严重的果园,需要增加喷药次数,并注意喷药质量;加强清园和修剪工作,及时摘除当年小僵果及病果,特别是发病初期及时摘除树冠顶部病果及当年小僵果,对于减少病菌的再侵染,是很重要的。江苏徐淮地区苹果炭疽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赵忠仁$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 @刘建业$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 @孙洪喜$淮阴市清江果园 @刘宽娣$徐州市果园 @乔振义$徐州市果园


油菜籽硫代葡萄糖甙总量的重量分析法
《江苏农业学报 》 1985
摘要:硫代葡萄糖甙(glucosinolates,简称“硫甙”)有多种组分,总分子式为R·C〔·S·C_6H_(11)O_5):N·OSO_3~-。测定硫甙总量的方法,以测它的水解产物HSO_4~-最为经典,有Bauer(1937),MeGhee(1965)的硫酸钡重量法,VanEtten的容量法和Tookey测定HSO_4~-中氢离子的间接方法。由于这些方法不需要硫甙标准样品、稀缺的试剂和复杂的设备,而且结果可靠,它们常在其他测定方法中用作验证或对比。无论是比色法测葡萄糖,或是分光光度法测异硫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