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117条记录
国内外苜蓿品比试验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对国内外苜蓿品种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为引进优良的苜蓿品种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选用国内外17个苜蓿品种,通过3年的品比试验,对各品种生物学特性、株高、枝条密度、鲜草产量和叶茎比等性状进行了田间测定与统计分析。[结果]2006~2008年间,供试苜蓿品种均能安全越冬,且可完成整个生长繁殖周期。国内育成苜蓿品种单株产草量最高,植株高大,分枝能力较差,叶茎比值较低。欧洲苜蓿品种具有较强的分枝能力,美国苜蓿品种叶量最高。[结论]国内品种生产性能优越,而国外品种质量优势明显。

关键词: 苜蓿 品比试验 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线菌769抑菌谱及液体培养生长曲线的测定

中国植保导刊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离体抑菌实验表明,放线菌769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的抑制活性。不同种类病原菌对其敏感性有一定的差异。对水稻稻瘟病病菌、玉米大斑病病菌、高粱散黑穗病病菌、玉米穗腐病病菌、葱紫斑病病菌、番茄炭疽病病菌等1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明显抑制效果。同时,首次对放线菌769的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了探索,通过比浊法、测菌丝体干重法、抑菌圈直径等方法,测定了放线菌769的生长曲线。其在YEME培养基中摇床振荡培养时的生长曲线,0~36 h为生长延迟期,36~84 h为对数生长期,84~108 h为稳定期,108 h以后为衰亡期。

关键词: 放线菌769 抑菌谱 液体培养 生长曲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微小毛霉凝乳酶的发酵条件及其酶学性质

食品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重组微小毛霉凝乳酶(recombinant Mucor pusillus rennet,RMPR)发酵条件的研究,确定甲醇诱导体积分数1%、初始OD600nm0.5、装瓶量100mL/500mL摇瓶、诱导时间96h为发酵最适条件。培养液离心取上清用硫酸铵分级沉淀获得粗酶液,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经测定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30~45℃酶较稳定,保温90min,剩余凝乳酶活力达86.5%;酶在pH5.5~7.0范围内,随pH值升高,凝乳酶活力逐渐降低,pH5.5时凝乳酶活力最高。当Ca2+浓度为0.03mol/L时凝乳酶活力最高,Na+浓度对凝乳酶活力没有明显影响,Ni2+和Fe2+对酶有抑制作用,Mn2+、K+、Mg2+对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微小毛霉 凝乳酶 酶学性质 发酵 重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飞行过程中棉铃虫对温度的主动选择

昆虫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温度对迁飞性昆虫空中群体聚集成层等行为的作用机制,在室内利用自行设计的连续温度梯度发生装置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在飞行过程中的温度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存在明显温差的连续温度梯度中,所有棉铃虫飞行个体均对温度具有显著的选择行为。棉铃虫试虫群体表现出对空间最优飞行温度共同的主动选择,选择的温度范围是20~22℃之间;在这一温度范围内棉铃虫的振翅频率最高,持续振翅时间最长。对不同温度梯度条件下各温度区间内试虫的飞行时间进行定量比较发现,在16~22℃温度梯度场中的棉铃虫群体对最适温度的选择比在19~30℃的温度梯度场中的群体更显著,表明在温度较低的迁飞季节中温度对迁飞棉铃虫空中虫群聚集成层的影响要比在高温季节更明显。持续飞行时间对棉铃虫振翅频率的影响明显,表明昆虫迁飞高度与昆虫自身能量的消耗存在联系。

关键词: 棉铃虫 迁飞 温度梯度 最适温度 主动选择 聚集成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叶片光合特性与碳、氮变化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吉单209,设计了6.0、7.5、9.0和10.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吐丝期为重点)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全氮含量与碳氮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在灌浆期最高,可溶性糖含量在吐丝期最高,碳氮比在吐丝期与成熟期出现2个高峰;叶绿素含量、灌浆期光合速率、叶片可溶性糖、全氮、碳氮比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吐丝后光合速率呈下降趋势;吐丝后生育天数与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可溶性糖、C/N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全氮含量呈线性关系;高种植密度主要影响叶片碳代谢;叶绿素含量不是影响吐丝后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不同基因型耐密性不同,先玉335最好,郑单958次之,吉单209最差。

关键词: 春玉米 密度 叶绿素 碳氮比 光合速率

大豆品种吉林20、30对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分析

作物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大豆品种吉林20和吉林30的遗传贡献率分析表明,具有吉林20血缘的育成品种83个,核遗传贡献占50%的有32个,核遗传贡献占25%~31.25%的34个;具有吉林30血缘的育成品种17个,核遗传贡献占50%以上的有15个品种。具有吉林20和吉林30细胞质来源的品种分别占其育成品种15.7%和76.5%。系谱分析表明,吉林20、吉林30不仅融入黑龙江和辽宁优异血缘,而且融入了日本和美国的优异血缘。

关键词: 大豆 吉林20 吉林30 遗传贡献 系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耦合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不同化肥施用量条件下,在大豆开花和结荚期分别进行灌水,研究水肥耦合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大豆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即花期+荚期灌水最高,然后依次为荚期灌水、花期灌水、对照;光合速率是荚期灌水最高,其次是花期+荚期灌水,再次花期灌水,对照的光合速率最低;产量随灌水的变化趋势也是荚期灌水最高,然后依次是花期+荚期灌水、花期灌水,对照产量最低。水分处理相同条件下,产量随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高肥结荚期灌水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是荚期灌水最高,花期灌水居中,花期+荚期灌水最低。因此,在大豆栽培学上通过适当增加肥量,结荚期进行灌水,可以明显提高大豆叶片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

关键词: 大豆 水肥耦合 光合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螟白僵菌高致病性菌株筛选

玉米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7株寄生玉米螟的白僵菌菌株产孢量、营养生长量、孢子萌发速率生物学特性指标及对玉米螟3龄幼虫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筛选对玉米螟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综合各项生物学特性指标数据,筛选出生物学特性表现优良的高致病性菌株1株,即BC6菌株。BC6菌株产孢量达到18.35×107个/cm2,14 h的萌发率为96.59%,营养生长量为2.722 mm/d。通过对玉米螟3龄幼虫致病力的测定,校正死亡率达到了90%。各项生物学特性指标均显著高于实验室原有对照(CK)菌株,具有工厂化生产潜力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 白僵菌 菌株筛选 玉米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26份主推玉米杂交种的苗期耐盐碱性分析

作物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林省26个主推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在适宜耐盐碱筛选的2个浓度水平(25mmol/L的Na2CO3、100mmol/L的NaCl)下,利用沙培法进行种子萌发和幼苗胁迫试验,分别测定发芽率、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等适宜耐盐碱筛选的5项生理生化指标,比较上述杂交种的耐盐碱能力。结果表明:①不同材料间耐盐碱能力差异显著;②在28个玉米杂交种(包括2个对照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中,耐盐碱性前五位依次为郑单958、先玉335、吉单35、四单19、吉单27;研究结果将为玉米杂交种的区域布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盐碱胁迫 吉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控制条件下大豆不育系昆虫传粉技术研究

作物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借助昆虫为大豆不育系传粉是杂交大豆育种的重要手段。试验以不同大豆不育系为材料,在网室、温室以及海南等条件下对蜜蜂、熊蜂和苜蓿切叶蜂的传粉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蜜蜂、熊蜂和苜蓿切叶蜂均可作为大豆不育系的传粉媒介,以苜蓿切叶峰的传粉效率最高。冬季在温室内不宜以昆虫作为传粉媒介繁育不育系。在海南人工加光能够满足大豆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下,可以在网室内借助苜蓿切叶峰传粉繁育不育系或生产F1种子。不同基因型大豆不育系间其异交结实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

关键词: 大豆 不育系 昆虫传粉 苜蓿切叶峰 结实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