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头季不同施氮方式对再生稻生理生化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头季不同施氮方式下再生稻的生理生化机制,在头季总施氮量为225kg·hm-2的前提下,设不同基蘖肥与穗肥的施氮比例(N1为8︰2,N2为7︰3,N3为6︰4),并以全生育期不施肥为空白对照(N0),研究再生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的变化规律,并分析这些特性对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作用。结果表明:(1)整个再生稻生长周期内,头季不同施氮方式下,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相似,表现为先上升,在头季稻孕穗期达最大,然后下降,到再生季齐穗期又达到高峰,之后又迅速下降;伤流量在头季孕穗期后大幅度下降,再生季分蘖萌发后伤流量有所回升,至再生季齐穗期又达到小高峰,随后又逐渐降低。(2)施肥有利于提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及根系活力。适当增加再生稻头季中、后期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再生稻头季生长中、后期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伤流量,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再生稻产量。


杂交早稻新组合京福1优150高产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京福1优150(京福1A/闽早恢150)父母本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合理安排播差期、创造高产群体结构、加强大田管理、科学喷施"九二○"等主要制种技术措施。


水稻中SUSIBA2相似基因RNA干扰体系的建立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糖信号转录因子SUSIBA2是WRKY超基因家族的一员,通过识别某些淀粉合成酶基因启动子区的糖应答元件调控胚乳中淀粉的积累.本研究根据SUSIBA2序列,从水稻基因组中搜索到1个与SUSIBA2相似的基因,称为SUSIRI.利用PCR方法,从水稻基因组DNA中克隆出该基因第3外显子455 bp的片段,它包含1个WRKY保守结构域.以此作为干扰序列,构建了干扰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化水稻,获得了16株T0代阳性植株.


水稻瘤矮病毒P8蛋白的结构分析及其表达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水稻瘤矮病毒(RGDV)外层衣壳蛋白P8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特性。利用生物学软件和在线分析工具,对RGDVP8蛋白结构特征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将通过RT-PCR扩增的P8基因克隆到pGEX-4T-1上,构建pGP8转化大肠杆菌E.coliBL21(DE3),在IPTG诱导下表达。利用表达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制备了抗血清,并以RGDV、水稻矮缩病毒(RDV)、水稻条纹病毒(RSV)、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RSV)4种病毒作为供试材料进行特异性检测。分析显示P8蛋白在C端位置有一个典型的跨膜螺旋区,整个蛋白也具有Phytoreo P8家族共有的典型结构域Phytoreo P8 domain。SDS-PAGE和蛋白印记分析表明,RGDVP8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73kDa,以包涵体的形式获得了高效表达。获得的效价高、特异性强的抗血清,为水稻瘤矮病毒的快速检测及P8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福建省主要经济作物用地结构优化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科学安排区域经济作物用地布局与规模,推进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型化经营,根据福建省主要经济作物用地适宜性和农产品市场需求及种植现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与线性规划及专家辅助决策方法对福建省规划期内(2015年)主要经济作物用地规模与布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春花生、秋花生、烤烟和甘蔗用地适宜规模分别14.85万hm2、3.71万hm2、8.02万hm2和3.02万hm2,全省主要经作总产值为350382.6万元。优化后的全省主要经济作物用地形成如下区域布局:Ⅰ、闽东南沿海春花生用地区,Ⅱ、闽东南沿海、闽西秋花生用地区,Ⅲ、闽西、闽中、闽北烤烟用地区,Ⅳ、闽南甘蔗用地区。
关键词: GIS 线性规划 土地利用 结构优化 经济作物 适宜性


双孢蘑菇RAPD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食品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机抽取108个随机引物对40个双孢蘑菇栽培菌株的DNA进行RAPD-PCR扩增实验,发现有71个随机引物能够扩增出清晰的、稳定的、具有多态性的RAPD条带。结果表明,71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567条DNA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7.99条DNA带,其中434条DNA带具有多态性,占总数的76.5%。基于RAPD-PCR扩增资料,采用欧氏距离平方系数和组间连接法,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探讨40个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类群划分。当取欧氏距离平方系数阈值为20.5时,所有品种分为三大类;当取欧氏距离平方系数阈值取8.5时,40种双孢蘑菇菌株可被分为6个类群,此结果与双孢蘑菇菌株群的同工酶分类研究结果相当吻合。
关键词: 蘑菇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丹桂白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茶树品种丹桂鲜叶在加工白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丹桂在加工白茶的萎凋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和茶多酚总量逐渐减少;氨基酸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但成品毛茶的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鲜叶;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减小;黄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儿茶素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且在萎凋32 h至成品茶的加工过程中减幅较大;儿茶素组分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减少最多,其次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D,L型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丹桂加工的白茶香气清鲜,滋味醇爽,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柔软,总体品质较好,且春茶品质比秋茶好.可见,丹桂较适宜加工白茶.


双重PCR检测马铃薯晚疫病菌和青枯病菌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植物病理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马铃薯晚疫病菌转录间隔区并进行序列测定,通过序列比较,设计了1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特异引物INF1/INF2,并对15种不同真菌、细菌和7种疫霉属和腐霉属卵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只有不同来源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可获得324 bp的特异带。将引物INF1/INF2与卵菌通用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后,其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可达30 fg。运用设计的引物与马铃薯青枯病菌特异引物结合建立了双重PCR体系,能从马铃薯晚疫病菌和马铃薯青枯病菌总基因组DNA以及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的马铃薯植株中分别或同时扩增到324 bp和281 bp的特异片段。实现了同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和马铃薯青枯病菌的快速可靠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