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中添加乙酸钠对小黄鱼生长性能和肝脏脂质组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日粮中添加乙酸钠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生长性能和肝脏脂质组的影响,试验选择大小均一的小黄鱼幼鱼30尾,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SA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 g/kg乙酸钠,每天投喂两次,试验为期10周。试验结束后,测定小黄鱼的体重,采集肝脏组织,并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对小黄鱼肝脏进行脂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0.5 g/kg乙酸钠可以显著提升小黄鱼的增重率(P <0.05)。同时,饲料中添加0.5 g/kg乙酸钠会提升小黄鱼肝脏脂质总水平,且双甲基磷脂酸(BisMePA)、神经酰胺(Cer)等16种脂质亚类都呈显著上升趋势。进一步进行多维统计分析和单变量统计分析,以VIP≥1.6且P <0.05为条件筛选到68个显著差异脂质分子,与C组相比,SA组有13个磷脂酰胆碱(PC)和6个Cer的水平显著上升。本试验探究了日粮乙酸钠对小黄鱼肝脏脂质组和生长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乙酸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利用核心SNP标记构建豆类蔬菜品种指纹图谱
《浙江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豆类蔬菜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为促进豆类蔬菜品种权保护,以豇豆和菜用豌豆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物种特异的核心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构建了52份豇豆品种(系)和48份豌豆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并对14份豇豆品种(系)的种子纯度进行了检测。该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技术的SNP标记可以用于豆类蔬菜品种的品种权保护、种子真伪区分以及种子纯度鉴定,建议尽快制订并发布基于SNP标记的豆类蔬菜品种鉴定技术标准,为种业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豆类蔬菜 SNP标记 KASP 品种保护 种子纯度


干燥方式对荸荠种杨梅果渣多糖结构和活性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杨梅果渣作为一种果汁果酒加工副产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该研究以荸荠种杨梅果渣为原料,采用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后提取多糖,系统分析所得多糖组分、结构表征和抗氧化活性。多糖中总糖、硫酸根、多酚、糖醛酸、蛋白质等成分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处理对提取得到多糖的组分影响差异显著,尤其是多酚和蛋白质含量(P<0.05)。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电位及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结果表明,干燥方式对多糖结构表征有一定的影响。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结果均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得到的多糖抗氧化活性更强(P<0.05)。真空冷冻干燥对杨梅果渣处理的效果更为理想,分析结果可为杨梅果渣的高质化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荸荠种杨梅 果渣干燥粉 多糖 组分分析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猪抗病育种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病育种是提高猪(Sus scrofa)对病原体感染抵抗力的重要手段,成功应用依赖于对宿主抗病候选基因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因此,鉴定优质抗病候选基因对抗病育种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由几种重要病毒引发的猪传染性疾病的抗病候选基因研究进展,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经典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和猪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本文还讨论了抗病候选基因研究及其在育种实践中应用所面临的挑战,为我国猪抗病育种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橙子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无损预测研究
《核农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橙子品质成分含量的快速无损预测,本研究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获取了82个橙子样本的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结合5种预处理方法及3种特征波段筛选方法建立橙子可溶性固形物(SSC)和可滴定酸(TA)含量偏最小二乘(PLS)预测模型,对比分析3个不同特征波段所建模型,筛选出最佳模型。结果表明,全波段的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融合后建立的PLS模型最优;SSC含量预测时,测试集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预测误差(RMSEP)分别为0.904 7和0.391 5;TA含量预测时,测试集的R2和RMSEP达到0.903 6和0.296 6;相较于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单独建立的模型,融合后模型的预测结果和稳定性最佳。综上,利用高光谱特征融合技术对橙子的SSC和TA含量进行预测可行。本研究可为水果品质成分的快速智能检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橙子 可溶性固形物 可滴定酸 高光谱技术 光谱特征 纹理特征


乳酸菌发酵诱导水蜜桃浆凝胶体系自发变色的4D打印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拓宽食品的4D打印品类,推动食品4D打印技术发展,将水蜜桃浆与马铃薯粉、黄原胶、海藻酸钠复配成适合打印的凝胶体系,添加天然花青素和乳酸菌构建4D打印凝胶体系,研究乳酸菌发酵诱导的水蜜桃浆凝胶体系自发变色和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当马铃薯粉的添加量为25%(质量分数)时,打印凝胶体系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支撑性能;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4D打印凝胶体系的乳酸菌数量大量增长、霉菌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乳酸菌的生长引起打印物pH值降低约1.8,导致打印物中花青素的颜色从紫色变为红色,发酵12 h的ΔE值为15.2;此外,打印物的质构特性(如硬度、弹性、胶着性和回复性)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出现小幅度增加,这与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和水分的变化(水分质量分数降低5.2%)相关。
关键词: 水蜜桃浆凝胶 4D打印 乳酸菌发酵 自发变色 花青素


基于WGCNA分析CPPU和TDZ对天工墨玉葡萄香气影响及关键基因挖掘
《浙江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处理剂对无核葡萄香气的影响,以天工墨玉为试材,用氯吡脲(CPPU)和噻苯隆(TDZ)搭配赤霉素(GA3)处理花序,检测成熟果实香气组分和萜类代谢基因表达水平,结合转录组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探析萜类组分的变化,筛选相关基因。结果表明,在成熟果实中共有35种香气组分,其中,萜类13种。处理后,特征物质——橙花醇、香叶醇和芳樟醇的含量显著(P<0.05)下降。萜类合成甲羟戊酸途径(mevalonate pathway, MVA)关键基因HMGR在处理后表达降低;2-甲基赤藓糖醇-4-磷酸路径(methylerythritol phosphate pathway, MEP)关键基因DXR在CPPU处理后呈下降-上升趋势,TDZ相反。WGCNA结果显示,芳樟醇、橙花醇和香叶醇聚在一起,与turquoise模块高度相关,关联到MYB44基因在处理后大幅下调,尤其TDZ处理后,与物质含量变化一致。研究结果为葡萄生产中CPPU和TDZ的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葡萄 香气 氯吡脲(CPPU) 噻苯隆(TDZ)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吡唑醚菌酯对铁皮石斛中多糖和黄酮的影响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动态及其对多糖和黄酮含量的影响,并采用代谢组学探讨了吡唑醚菌酯对铁皮石斛多糖和黄酮含量影响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末次施药后7 d,LC(推荐剂量处理)和HC(高剂量处理)组多糖含量相较BC(空白对照)组下降31%和38%(P<0.01),7~15 d回升至无显著差异直至采样结束;0~15 d,3组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30~90 d,LC和HC组黄酮含量显著高于BC组,60 d差异最显著,分别升高31%和34%(P<0.01).末次施药后7 d,LC和HC相较BC组多种代谢物含量显著上升,苯丙氨酸含量上升100%和70%(P<0.05),酪氨酸含量上升120%和97%(P<0.05),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合成,氮代谢等代谢通路显著上调;60 d,LC组相较BC组,根皮素含量、木犀草素含量、7-O-甲基圣草酚含量下调66%、18%和89%(P<0.05),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与苯丙氨酸生物合成代谢通路显著下调,HC组与BC组间未出现差异富集代谢通路.结合残留动态推测,末次施药后7 d,LC和HC组铁皮石斛通过提升氨基酸浓度提高了铁皮石斛对吡唑醚菌酯胁迫的抗性,苯丙氨酸等黄酮前体物质含量的上升也促进了黄酮的合成;60 d LC组铁皮石斛应激反应逐渐减弱,HC组为应对较高浓度的吡唑醚菌酯残留,保持着较高的应激反应强度.7 dLC和HC组铁皮石斛可能促进多糖分解为可溶性糖以调节植株渗透压,从而降低了多糖含量.该研究结果可为铁皮石斛种植过程中的吡唑醚菌酯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