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碱胁迫下油莎豆幼苗生理代谢和转录组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是一种草本油料作物,也是粮、油、饲、肥应用型经济作物,综合利用价值很高,而且油莎豆具有抗旱和耐盐碱特性,明确其耐盐碱分子调控机制可为其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对油莎豆幼苗进行100 mmol/L混合碱(NaHCO3+Na2CO3,摩尔比2∶1)胁迫处理,并分别于处理0、3、6、9、12 d取样,进行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SOD和CAT活性在处理前6 d迅速上升,之后平缓下降;POD活性先迅速上升,胁迫6 d后迅速下降;MDA含量在碱胁迫下表现为先逐渐上升,6 d后上升迅速;Pro和SP含量在碱胁迫时均表现出逐渐增大趋势,前者上升迅速,后者上升相对平缓。转录组分析发现,在碱胁迫6 d时,共鉴定出5 84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3 136个,下调2 706个。GO和KEGG聚类分析显示,DEGs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等过程中显著富集。此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结果大致相同,这证实了RNA-seq数据的有效性。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油莎豆幼苗对碱胁迫的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ANXA2基因表达量与猪肌肉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关联分析
《家畜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膜联蛋白A2(ANXA2)基因表达量与松辽黑猪、新吉林黑猪、民猪肌肉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3个品种猪背最长肌中ANXA2基因相对表达量,并与3个品种猪肌肉肌内脂肪含量、氨基酸、脂肪酸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NXA2基因在3个品种中表达趋势为:松辽黑猪>新吉林黑猪>民猪,ANXA2基因表达量与3个品种猪肌内脂肪含量、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新吉林黑猪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民猪中棕榈酸相对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ANXA2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脂肪酸来影响肉质品质,可作为评价肉质品质的候选基因之一。


球孢白僵菌与印楝素混用对亚洲玉米螟的协同增效作用
《农业与技术 》 2024
摘要:为了探究植物源农药印楝素与球孢白僵菌的协同关系,评价其对亚洲玉米螟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本研究对印楝素与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及二者混配对亚洲玉米螟的联合毒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印楝素对球孢白僵菌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速度以及产孢量均有抑制作用,但随着药剂浓度的降低抑制程度逐渐较弱,当印楝素浓度≤2mg·L-1时,除孢子萌发受到轻微抑制外,菌丝生长和产孢量不受药剂影响,相容性较好.低剂量的印楝素(≤4.6mg·L-1)与球孢白僵菌混配对亚洲玉米螟的联合毒力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 1.0×106cfu·mL-1球孢白僵菌与 2.3mg·L-1印楝素 1∶1 复配时共毒系数最大,为 325.92,协同增效作用最强.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印楝素 亚洲玉米螟 协同增效 无公害防治


延黄牛PLK2基因第6外显子多态性及与肌肉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关联分析
《中国牛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探究延黄牛PLK2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实验以 96 头延黄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检测了PLK2 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肌肉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关联关系.结果显示,延黄牛PLK2 基因第六外显子存在1 个突变位点(Chr20:20,849,922C>T),产生三种基因型,CC为优势基因型.该位点基因纯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635、1.573;多态信息含量为0.298,属中度多态.关联分析发现CC基因型个体的缬氨酸含量显著大于CT型.CC、CT基因型个体的棕榈酸、棕榈油酸含量极显著高于TT型,油酸含量显著高于TT型;TT基因型个体的亚油酸含量极显著高于CC、CT型,硬脂酸、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高于CC、CT型.初步证明,PLK2 基因可作为延黄牛肉质性状选育提高的潜在分子标记.
关键词: 延黄牛 PLK2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氨基酸含量 脂肪酸含量


作物光合效率对逆境适应及提高途径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光合作用作为主要驱动力维持着地球植物的生长。虽然我们在调控光合作用的生理生化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下光合作用调控机理的认知仍然有限,因此光合作用在作物中改善程度较低,甚至可能远未达到其生物极限。本文详细概述了限制光合效率的非生物胁迫因素(高温、盐碱和干旱),讨论了提高作物光合效率的途径,并展望光合作用改善的未来前景,以期为作物光合改良新目标的确立以及光合作用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发展提供系统全面的参考。


铝改性水热炭的制备及其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特征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化学改性是一种提高水热炭自身性能的常用方法,但将水热炭进行改性并应用于土壤改良的研究较少。以木耳菌糠为原料,在硫酸铝溶液介质中制备出铝改性水热炭,通过土壤培养试验,将铝改性水热炭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与原水热炭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铝改性水热炭具有更加良好的表面结构和丰富的含氧官能团,亲水性更强,比表面积更大,pH更低。铝改性水热炭在苏打盐碱土中的分布相对均匀,并不存在原水热炭容易上浮至土壤表面的问题。原水热炭和铝改性水热炭使苏打盐碱土的pH分别降低了0.38和0.83个单位,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提升了26.95%和37.81%,碱化度分别下降了6.71%和27.27%,CO23-含量分别下降了35.56%和71.11%,HCO-3含量分别下降了19.59%和77.72%,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2.77%和54.37%,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了62.03%和94.93%,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1.22%和17.85%,交换性Ca2+含量分别提高了30.74%和50.65%,交换性Mg2+含量分别提高了24.09%和39.19%,说明铝改性水热炭具有更好的改良苏打盐碱土的潜力,在苏打盐碱土改良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玉米自交系抗根倒伏性状的相关研究
《现代农业研究 》 2024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玉米自交系在拔节期(V6)和乳熟期(R3)抗根倒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对拔节期68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根系极限拉力、根鲜重、根长、茎秆直径、根体积、根表面积、根投影面积和根尖数进行测量;对乳熟期的68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极限拉力、气生根数目、气生根直径、气生根长、次生根数目、次生根直径、次生根长和茎秆粗进行测量.研究表明:玉米自交系拔节期极限拉力与根鲜重、根直径、根长度、根体积、根表面积、投影面积、根尖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37~0.62之间,根系极限拉力值与根鲜重相关系数最高(0.58).自交系乳熟期极限拉力值与其它性状相关系数在0.02~0.45之间.极限拉力与气生根长、次生根数目、次生根直径和茎秆粗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茎秆极限拉力值与次生根数目的相关系数为0.45.拔节期抗倒伏拉力与乳熟期抗倒伏拉力呈极显著正相关.


长期耕作对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碳(SOC)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长期耕作对黑土区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SOCS)及其组分的影响,本研究基于39年的耕作试验,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旋耕起垄、免耕、深松、翻耕)对0~40 cm 土层SOCS、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残体碳(MN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起垄相比,免耕处理显著增加了 0~20cm 土层SOCS、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MNC含量;深松和翻耕处理在0~20和20~40 cm 土层中显著增加了SOCS、SOC和EOC含量,并在20~40 cm 土层增加了 MBC含量.此外,翻耕处理20~40 cm 土层中DOC、颗粒有机碳和MN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深松和翻耕处理相较于旋耕起垄和免耕处理,显著降低了 0~20和20~40 cm 土层中MNC对SOC的贡献率.结构方程模型表明,通过提升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田间持水量和全磷含量,增强β-葡萄糖苷酶、淀粉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能促进MNC的积累.深翻促进了 0~40 cm 土层SOC、活性有机碳和MNC的均匀分布,更有利于黑土区农田SOC的固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活性有机碳组分 土壤氨基糖 微生物残体碳 酶活性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究-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 2024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吉林省农科院”)为例,阐述了其近年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转化模式单一、专业人才短缺等,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探索多元化转化路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吉林省农科院 政策支持 农业现代化


玉米苗期耐盐性鉴定技术研究及耐盐自交系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盐碱化使耕地利用率降低,作物生产受到限制。玉米耐盐种质的鉴定及筛选在盐碱地改良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本研究为筛选玉米苗期耐盐鉴定的最适NaCl浓度,选取16份代表性自交系进行0(对照)、100、150、200、250、300 mmol/L NaCl处理7 d,测定株高、根长、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6个指标,并记录苗情。结果表明,盐处理7 d后,与对照相比,150 mmol/L NaCl处理的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比其他盐浓度处理的变异系数更大,由此确定150 mmol/L为玉米自交系苗期耐盐鉴定的最适浓度。据此本研究建立了玉米苗期150 mmol/L NaCl处理的多指标综合评价耐盐鉴定技术。利用该技术对76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分析,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计算耐盐综合评价指数D并聚类分析,将76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高耐盐、耐盐、盐敏感及盐高敏4个类群,其中明71、中106、四-287和8112苗期耐盐能力较强,可作为玉米耐盐育种的优异资源;地上部鲜重耐盐系数与D值相关性最高,可作为玉米自交系苗期耐盐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