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PEG引发对不结球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种子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PEG引发处理对新夏青二号、夏冬青和华王不结球白菜种子在不同温度下发芽特性和幼苗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PEG引发处理不结球白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干鲜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高于对照;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品种的引发效果存在差异。以上结果显示,PEG引发提高了不结球白菜种子的活力并增强了幼苗的抗逆性。


近年来上海市水果蔬菜农残现状浅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上海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副食品消费量最大的城市之一,其果蔬等农产品消费量巨大,了解上海水果和蔬菜消费特点和农残现状,对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非常重要。初步分析上海市水果蔬菜的消费特点,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本市果蔬中农药残留的原因、特点和现状。据近二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果蔬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呈现出农药残留品种多的特点,并仍有国家禁用的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检出。为了提高果蔬这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亟需规范果蔬的生产行为,强化产品的市场准入制,研发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加大监测力度,形成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体系,保证上海市果蔬产品的质量安全。


3种冷冻方法对猪MⅡ期卵母细胞线粒体分布和损伤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3种冷冻方法对猪MⅡ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后线粒体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Rhodamine-123 (R-123)荧光染色和体外发育观察,结果显示,(1)无论是FDA-DAPI复染存活率,还是孤雌激活卵裂率,CLV (Cryoloop vitrification)法(72.00%,7.22%)效果最好,OPS(Open Pulled Straw)法(60.00%,4.85%)次之,straw法(42.22%,0%)最低;(2)CLV法经R-123染色后,卵母细胞线粒体的正常分布率(52.24%)要比其它2组要高(OPS,48.65%;straw,37.68%),但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表明,冻后卵母细胞线粒体变得粗糙和模糊,有的线粒体嵴减少甚至消失.结果表明,冷冻过程中卵母细胞线粒体的分布和形态损伤严重,CLV法可提高冷冻速率,增强冻后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降低冷冻造成的卵母细胞线粒体异常分布比例.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苦参内生真菌BS003菌株液体发酵条件
《西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苦参内生真菌BS003的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获得最大的发酵产物。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以生物量为考察指标,优化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液体发酵最佳条件组成为:250mL锥形瓶中的培养基装液量为75mL、接种量104 cfu/mL、硝酸铵1.22g/L、马铃薯200g/L、蔗糖10g/L、乙酸钠1.66g/L、温度27℃、pH=7、转速150r/min、时间4d。回归分析表明,整个模型显著,此方法合理可行,相比优化前产量提高38%。


田埂留草控制稻飞虱效果及对捕食性天敌多样性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稻田田埂保留杂草控制稻飞虱的效果及对捕食性天敌多样性的影响,以稻田田埂周年性保留杂草为处理,以稻田田埂不保留杂草为对照,对处理区和对照区稻田稻飞虱成若虫、捕食性天敌种类和数量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期内(6—10月),田埂留草稻田百丛稻株稻飞虱数量为(891.11±133.12)头,较非留草稻田减少35.31%;田埂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隶属5目23科35种,而田埂非留草稻田隶属5目21科33种;田埂非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为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Boes.etStr.、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 Boes.etStr.和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dipennis Reuter,而田埂留草后优势种为食虫沟瘤蛛U.insecticeps、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Sundevall)、拟水狼蛛和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mulata(Bose.etStr.);田埂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的个体数量、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8.89±13.52)、(33.67±0.50)、(4.53±0.04)头/百丛,较田埂非留草稻田分别增加31.96%、25.73%、5.59%,而优势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没有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为发展稻田景观多样化控害提供依据。


猴头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食用菌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分别采用还原力测定法、Fenton法、2,2-二苯基-1-苦肼基(DPPH)分析法和改良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对猴头菌子实体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总还原力,清除.OH、DPPH.和O2-.自由基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醇提物还原力较强,且还原力大小与浓度成正比;猴头菌水提物和醇提物均有清除.OH、DPPH.和O2-.自由基的能力,且水提物的效果比醇提物好;水提物和醇提物对.OH、DPPH.和O2-.的清除能力依次为DPPH.、.OH和O2-.,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清除率与浓度成正比。


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游离小孢子的培养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与栽培稻合系35杂交后代具有优良性状,但这些性状往往疯狂分离,很难稳定。若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能将某一优异性状稳定下来,在短时间内培育成为稳定的纯系。本试验选取具有优良性状杂交后代材料的花粉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结果在10℃低温处理13 d后,于添加了Ficoll和活性炭的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16 d的花粉中成功地培养出高活性的小孢子,并诱导出愈伤组织。同时摸索了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游离小孢子培养的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分和愈伤诱导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建立了栽培稻和野生稻杂交后代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为培育具有野生稻优良性状的DH株系,加快水稻育种速度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