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低两种密度条件下耐密植优异大豆种质鉴定
《大豆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耐密植大豆种质,本研究选用160份大豆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设置高密度45万株·hm-2和低密度25万株·hm-2两个处理,调查R6和R8期的倒伏级别等相关耐密植性状。经过2018—2020年鉴定,筛选出茎秆强度、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和底荚高度作为大豆倒伏性的鉴定指标,鉴定出14份耐密植的种质资源,分别是Fiskeby1040-4-2、N07、N32、黑河21、黑河41、坂本早生、合交N13-333、合交N13-498、金源71、合丰42、丰收24、克09-95(棕种皮)、克09-95(黄种皮)和克14-758。


mir-155对民猪前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影响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前脂肪细胞成熟分化和脂滴形成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mir-155是一种对脂肪分化起重要调控作用的miRNA。本研究以mir-155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对民猪前脂肪细胞分化、脂肪酸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体外培养民猪前脂肪细胞,在细胞诱导分化前转染mir-155模拟物或抑制剂,检测分化过程中与脂肪分化和脂滴形成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同时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形成情况。结果表明,转染mir-155模拟物后,脂肪分化相关基因PPARG、CEBPB、FGF2、FABP4的表达量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FADS1和FASN表达量降低,但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HSL和SOCS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同时,细胞脂滴形成的速度和数量也有所降低。抑制mir-155后,各基因表达量与脂滴形成速度的结果与过表达mir-155的结果相反。由此推断,mir-155具有促进民猪前脂肪细胞向白色脂肪细胞方向分化、抑制饱和脂肪酸合成及脂滴形成以及促进脂肪酸代谢的作用。本试验对mir-155在民猪前脂肪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将为民猪肉质性状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助力。
关键词: 前脂肪细胞 民猪 脂肪细胞分化 脂肪酸代谢 mir-155


青贮玉米混合型颗粒饲粮对籽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指数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青贮玉米混合型颗粒饲粮对籽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指数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28日龄籽鹅6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对照组籽鹅饲喂基础饲粮,青贮组籽鹅饲喂青贮玉米混合型颗粒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两组籽鹅生长性能和器官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青贮组籽鹅的半净膛率显著提高了 3.57%(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了41.44%(P<0.05).研究表明,在籽鹅育成期饲喂青贮玉米混合型颗粒饲粮对生长发育无负面影响,并有助于提高屠宰性能.
关键词: 籽鹅 青贮玉米混合型颗粒饲粮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器官指数 血清生化指标


稻田抗二氯喹啉酸稗草的酶活变化研究
《中国植保导刊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二氯喹啉酸原为防除水稻田稗草的特效药剂,但连续使用导致稗草对其抗性越来越强.从黑龙江省水稻田采集对二氯喹啉酸表现抗性的稗草,研究叶片中响应二氯喹啉酸作用的相关酶活的变化特点,发现CAT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越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越强;当受到二氯喹啉酸胁迫时,稗草的GST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会下降,但其高抗种群GST酶活的降幅小于敏感种群.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关酶的基因表达量变化,发现CAT的表达量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高抗型稗草CAT表达量升幅明显大于敏感型稗草;GST酶表达量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高抗型稗草GST酶表达量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敏感型稗草,上述两种酶的表达量越高,则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越强.研究结果可为稗草抗药性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巴民和松巴民杂交猪生长性能、胴体和肉质性状的比较研究
《家畜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测定巴克夏公猪与民猪母猪的二元杂交猪(简称巴民猪)和松辽黑猪公猪与巴民母猪的三元杂交猪(简称松巴民猪)的生长性能、胴体和肉质性状,比较分析利用地方品种、地方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进行三元杂交的优势和可行性.试验选用出生日龄相近的巴民猪200头,松巴民猪196头,用于生长性能测定;选用100 kg体重的巴民猪50头,松巴民猪45头,屠宰用于测定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结果表明,松巴民猪日增重和饲粮转化率显著高于巴民猪(P<0.05),校正至100 kg日龄和校正至100 kg体重背膘厚均显著低于巴民猪(P<0.05);松巴民猪平均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巴民猪(P<0.05),瘦肉率显著高于巴民猪(P<0.05),其他肉质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松巴民猪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均高于巴民猪,瘦肉率亦有所提高,肌内脂肪含量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 4%,保持了民猪的优良肉质特性,因此饲养松巴民三元杂交猪将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哈尔滨地区野生观赏草资源及观赏性评价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哈尔滨地区野生的40种观赏草资源为试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哈尔滨地区40种观赏草的生长状况和观赏价值,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期更好地开发观赏草资源.结果表明:在40种观赏草中,有33种与理想种的关联度达到了0.6以上,综合评价较高的观赏草有籽粒苋(Amaranthus caudatus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黑心菊(Rudbeckia hirta L.)、猫儿菊(Hypochaeris ciliata(Thunb.)Makino)、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ayss.)及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等6种,与理想种的关联度分别为0.812 4、0.783 4、0.771 2、0.753 2、0.753 1和0.750 1,可考虑直接应用于哈尔滨地区城市的园林绿化美化中.


甘草抑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初步探讨甘草抑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分析甘草抗PEDV的关键靶标和生物学过程,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荧光定量PCR验证甘草中活性成分与关键靶标潜在相互作用及对关键靶标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STAT3、TP53、IL-6和RELA等15个蛋白可能是甘草治疗猪流行性腹泻的关键靶标。分子对接显示甘草中活性成分可与关键位点产生结合,具有潜在相互作用。甘草提取物可显著下调STAT3、TP53和RELA等基因表达。


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安全性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的乳酸菌,为降低家禽尿酸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测定26株乳酸菌细胞内容物(CFE)对XOD的体外抑制能力,从中筛选出抑制率较高的菌株进行细胞代谢物(CFS)对XOD抑制率的测定,并对其人工胃肠液耐受性、抗菌药物敏感性、安全性等特性进行评价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4株乳酸菌A2、A6、SC、SN的CFE对XOD的抑制率分别为23.41%、27.45%、24.47%、27.23%,CFS对XOD的抑制率分别为14.26%、17.02%、22.34%、19.57%。4株乳酸菌经人工胃肠液处理后的活菌数保持在10~8 CFU·mL-1以上;对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青霉素类(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青霉素)、恶唑烷酮类(利奈唑胺)抗菌药物敏感;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A2菌株鉴定为副干酪乳杆菌,A6菌株鉴定为植物乳杆菌,SC菌株鉴定为短乳杆菌,SN菌株鉴定为鼠李糖乳杆菌;小鼠分别连续腹腔注射A2、A6、SC、SN菌液两周后,未见死亡及器官病变。【结论】成功筛选出能够抑制XOD活性的4株乳酸菌,其具有良好的益生性和安全性。


不同秸秆添加量对秸秆碳在黑土团聚体中固存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秸秆还田是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增加土壤碳储量的合理有效措施。但关于秸秆添加后,秸秆碳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固定和转化过程尚不十分清楚。【方法】本研究将13C标记秸秆按照不同比例(1%、3%、5%和10%)添加到低肥力和高肥力水平的黑土中,在田间原位培养360 d。通过分析黑土团聚体组分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土壤原有机碳和秸秆碳在不同团聚体组分中的转运特征,揭示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过程。【结果】与不添加秸秆处理相比,3%以上秸秆添加量分别使低肥力和高肥力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了21.00%~81.81%和12.40%~44.00%。与低肥力土壤添加秸秆处理相比,高肥力土壤大团聚体比例增加了10.3%~21.3%。培养360 d,高肥力土壤与低肥力土壤相比,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平均增加了11.4%。10%秸秆添加量处理下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与不添加秸秆处理相比分别显著提高了土壤微团聚体组分有机碳含量36%和67%。随培养时间增加,大团聚体中秸秆碳占有机碳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微团聚体(53~250μm)和黏粉粒组分(<53μm)中秸秆碳占比逐渐增加。【结论】随着秸秆分解,秸秆碳从大团聚体逐渐向较小粒级团聚体运转和积累。高肥力黑土添加秸秆后,黏粉粒组分有机碳含量趋于稳定状态。


基于光谱反射率的寒地水稻叶片氮含量预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4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利用水稻叶片光谱指数实时预测叶片群体的氮素含量,采集了不同年份中氮素、品种差异下寒地水稻主要生育期(T1穗分化中期、T2拔节期、T3孕穗期、T4齐穗期、T5蜡熟期)顶部3片全展叶(上1、上2、上3叶分别记作L1、L2、L3)的光谱反射率,探究其变化规律以及光谱指数与叶片氮素含量的关系,并用P-k、均方根误差(RMSE)、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SMAPE)、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相对预测性能(RPD)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提高氮肥投入量,叶片反射率在可见光区域内呈降低趋势,在近红外平台叶片反射率上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可见光区域内,不同品种L1叶反射率先降低后上升,L2、L3叶的反射率一直上升,与叶片氮素百分含量的敏感波段为500~550和650~700nm.对光谱指标和叶片氮素百分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生育前期以下位叶片的光谱指标相关系数高,生育后期则相反,筛选出T1时期L2叶指标FD-NDNI、T2时期L2叶指标GM2、T3时期L2叶指标Lic2、T4时期L1叶指标MRESRI以及T5时期L1叶指标Ctr1适宜作为不同时期预测叶片氮素含量的最佳指标,预测叶片氮素含量的回归方程R2分别0.54**、0.60**、0.66**、0.62**、0.51**,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验证指标的P-k值分别为0.00、0.04、0.06、0.01、0.04;RMSE分别为0.39、0.58、0.22、0.54、2.56;SMAPE分别为1.11、1.41、1.03、1.64、3.89;RMSEC分别为0.17、0.15、0.13、0.13、0.13;RMSECV分别为0.18、0.14、0.12、0.12、、0.14;RPD分别为2.46、2.19、3.15、1.74、3.01,其中T3时期L2叶指标Lic2的预测效果表现最佳.借助筛选的光谱指标能够实现快捷、无损和实时预测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营养状况,促进高产优质的寒地水稻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