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孕穗期低温胁迫下寒地水稻转录组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寒地水稻孕穗期低温应答机制,以孕穗期耐冷性差异较大的龙粳25、龙粳11水稻品种为材料,对幼穗颖花开展转录组测序研究。结果表明,在龙粳11中共检测到9 46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在龙粳25中共检测到6 784个DEG。其中3 508个DEG为二者共同表达,3 276个DEG在龙粳25中特异表达。GO富集分析表明,龙粳25、龙粳11的共有DEG主要富集在生物进程调控、氧化还原反应、非生物刺激应答等类别中,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碳代谢、淀粉蔗糖代谢等途径。而龙粳25的特有DEG多富集在生物进程调控、非生物刺激应答、氧化还原反应进程等类别,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内质网蛋白加工、苯丙烷合成等途径。综上表明,寒地水稻对孕穗期的低温应答是一个复杂过程,包含多个代谢调控途径及多个相应基因。


21份湖北省小麦品种抗秆锈基因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湖北地区品种抗秆锈性及品种所含抗病基因,选用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34MKGQM和21C3CTHQM,对从该区域征集的21份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秆锈性评价,并利用与抗秆锈病基因Sr25、Sr26、Sr31和Sr38等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苗期对34MKGQM和21C3CTHQM表现出抗性的分别有9和3份品种,分别占总品种数的42.86%和14.29%;连续2年的田间成株期抗性评价中未发现对34MKGQM和21C3CTHQM表现免疫的品种,仅有在苗期对这2个小种表现抗病的3个品种表现为抗~中抗,其余18个品种对供试小种表现为中感~感病;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21份品种中仅有2份品种含有Sr31,未检测到含有Sr25、Sr26和Sr38的品种。由此可见,供试的小麦品种对当前中国2个小麦秆锈菌抗性较差,且品种中所含的抗病基因相对较少。
关键词: 禾柄锈菌 苗期抗性 成株期抗性 分子检测 抗病基因


110份玉米新材料萌发期耐低温性鉴定与评价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10份玉米新材料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模式,统计萌发期低温胁迫处理下玉米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平均发芽时间、出苗率、出苗指数及其性状相对值等12个耐低温相关指标,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玉米新材料进行耐低温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0份玉米新材料低温萌发能力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出苗指数可作为玉米萌发期耐低温性鉴定的重要参考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6个相对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6个相对性状指标划分为2个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到94.20%;聚类分析将110份玉米新材料划分为6个耐低温等级,其中,耐低温性极强、强、中强、弱、中弱和极弱的分别有27、22、22、21、16和2份。


南瓜多糖结构特征、改善糖尿病作用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糖是南瓜中最主要的天然活性成分之一,结构易变、单糖成分复杂,具有降血糖、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南瓜多糖的降糖功效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研究内容集中在多糖结构、单糖组分和不同活性作用机制等方面。本文对南瓜多糖的结构特征和改善糖尿病的主要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归纳了南瓜多糖降糖活性影响因素,同时,对南瓜多糖药物活性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后续南瓜多糖对糖尿病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同浓度噻虫嗪对点蜂缘蝽若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浓度噻虫嗪胁迫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 F0代3龄若虫后,其体内和F1代3龄若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药液浸渍法,将清水浸成的“肾型”大豆籽粒,浸入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WG)用清水配置成LC10(5.2 mg/L)、LC20(11.2 mg/L)、LC30(19.6 mg/L)、LC40(31.6 mg/L)和LC50(49.4 mg/L)药液20 s,设清水对照处理。喂食点蜂缘蝽F0代3龄若虫24 h后,分别将各处理存活的若虫,一部分测定其体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和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 E)的酶活性变化;另一部分放入养虫笼中喂食清水处理的大豆籽粒,饲养至F1代若虫发育至3龄时,测定其体内POD、CAT、SOD、ACh E、GST和Car E的酶活性变化。【结果】不同浓度噻虫嗪处理后,F0代若虫体内POD、CAT、SOD、GST及Car E活性均高于对照组;F1代若虫体内POD、ACh E、GST和Car E的酶活性高于对照组。所有浓度处理下,点蜂缘蝽F1代若虫体内POD、GST和Car E的酶活性均高于F0代;在LC20-LC50浓度处理,点蜂缘蝽F1代若虫体内ACh E的酶活性均高于F0代。点蜂缘蝽F0和F1代若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的活性与噻虫嗪浓度呈正相关。【结论】在噻虫嗪胁迫下,F0代若虫通过提高体内POD、CAT、SOD、GST和Car E的酶活性进行解毒代谢,F1代若虫则通过提高POD、ACh E、GST和Car E活性进行解毒代谢。POD、ACh E、GST和Car E酶活性的增加可能是点蜂缘蝽F1代若虫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黑土区土壤结构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理的种植有助于改变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结构,对于农作物高效种植具有积极意义。为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结构的影响,设置长期玉米连作、大豆连作和玉米—大豆—马铃薯(玉豆薯)轮作3个处理,对比多年连作、轮作模式下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体、土壤碳氮含量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玉米连作降低0~40 cm土壤容重,增加了0~10 cm耕层含水量,玉豆薯轮作在30~40 cm土层中含水量达到最大值,形成保水层;0~30 cm耕层中,玉豆薯轮作处理的广义土壤结构指数为99.60,无限趋近理想值,其三相比例最接近2∶1∶1;>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作为最理想的团聚体在0~50 cm土层中轮作处理比例显著高于连作处理,轮作对土壤碳氮含量影响较小。综上,玉豆薯轮作处理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结构。


大豆GmEXPB3和GmEXPB6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干旱和盐胁迫诱导表达
《大豆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膨胀素(Expansin, EXP)通过调控细胞壁的松弛在植物应对环境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EXP基因在大豆应对干旱和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对大豆中的两个EXP基因(GmEXPB3和GmEXPB6)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检测基因干旱和盐胁迫后的表达量。结果表明:GmEXPB3和GmEXPB6基因分别位于大豆第3和11号染色体上,编码的蛋白序列长度分别为267和277个氨基酸。GmEXPB3蛋白分子量为28.81 kDa,理论等电点为5.62;GmEXPB6蛋白分子量为29.37 kDa,理论等电点为4.95。GmEXPB3和GmEXPB6均为不稳定的亲水蛋白且定位于细胞壁中。GmEXPB3和GmEXPB6蛋白均含有1个保守的DPBB_1结构域。GmEXPB3蛋白与小麦TaEXPB10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GmEXPB6蛋白与GmEXPB2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干旱胁迫能够诱导GmEXPB3的表达,但不能诱导GmEXPB6的表达。盐胁迫能够诱导GmEXPB3和GmEXPB6的表达。GmEXPB3的启动子区域含有5种与逆境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GmEXPB6的启动子区域含有4种与逆境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研究结果可为大豆EXPB基因抗逆机制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豆 膨胀素 EXPB 生物信息学分析 非生物胁迫 表达分析


1株耐低温玉米秸秆纤维素降解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北方地区玉米秸秆在田间的分解进程,分离筛选低温下高效秸秆纤维素降解菌并研究其产酶特性.在18 条件下,采用赫奇逊培养基和平板稀释法,结合刚果红染色对秸秆纤维素降解菌进行初筛,根据滤纸条降解能力、酶活性分析及秸秆降解率进行复筛,确定目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与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目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从低温生境土壤中分离到1株在低温下具有较强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真菌Z11,15 d内对秸秆的降解能力达56.3%,滤纸酶活和CMC酶活分别为18.9 U/mL和54.8 U/mL,初步鉴定菌株Z11为两形头曲霉(Aspergillus janus).


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的固态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优化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固态发酵工艺条件。采用贝莱斯芽孢杆菌对油莎豆粕和中药复合物进行固态发酵,以多糖和蛋白质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发酵温度、料液比、接种量、发酵时间、碳酸钙(CaCO3)添加量、油莎豆粕与中药添加比进行初步优化,再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3个显著(P<0.05)影响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中多糖和蛋白质提取率的因素,结合最陡爬坡试验确定最大响应值,运用Box-Behnken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40℃、料液比1.0∶2.0 g/mL、接种量2%、发酵时间41 h、CaCO3添加量0.002 g/mL、油莎豆粕与中药添加比1.0∶2.5 g/g;与未发酵前相比,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中多糖和蛋白质提取率分别提高了2.65倍与2.14倍。由此可见,优化后的固态发酵工艺条件可有效提高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中多糖和蛋白质提取率,为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在畜牧业中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例兔外周神经鞘瘤的诊治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2022年3月一只4岁家兔因右后肢趾间长出一肿块来东北农业大学动物临床教学医院就诊,视诊可见病兔右后肢第一趾及第二趾间有一肿块,触感坚实,位于皮肤下。经评估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后病兔恢复良好。切除的肿瘤为多个大小为1.5 cm×1.5 cm×1.0 cm~2.5 cm×2.2 cm×2.0 cm团块,各团块触感坚实,切面为白色至黄白色。肿瘤组织中细胞与纤维呈束状或波状排列,部分区域可见漩涡样构造,细胞呈梭状,细胞核呈卵圆形或纺锤形,与纤维组织混杂交织,确诊为外周神经鞘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