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920条记录
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制

商业经济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4-2021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明显驱动作用,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通过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来提升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研究结论拓宽了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研究视角,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农村流通体系 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 乡村产业振兴 城乡差距 共同富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向日葵核盘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建立了基于颜色变化、反应灵敏的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检测方法。筛选出检测核盘菌的LAMP特异性引物,建立了LAMP反应体系与优化条件,并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以F3-1(ATGCCTGTTCGAGCGTCA)、B3-1(AGTTCAGC-GGGTATCCCTA)、FIP-1(GCCGCCACTGATTTTAGAGCCTTTTCAACCCTCAAGCTCAGC)、BIP-1(TCGTTACAG-GTTCTCGGTGTGCCCTGATCCGAGGTCAACCAT)为引物,反应体系中10×Bst Reaction Buffer 2.4μL、dNTP Mixture1.28 mmol·L-1、F3/B3 0.15μmol·L-1、FIP/BIP 0.8μmol·L-1、HNB 150μmol·L-1、MgSO4 1.2 mmol·L-1、Bst DNA聚合酶0.19 U·L-1、ddH2O 13.4μL等温条件下(64℃)进行核酸扩增反应1 h,即可通过肉眼直接目测试验结果,且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显示清晰的梯形扩增结果。灰葡萄孢、疫霉、腐霉等其他供试菌株中均没有观察到这些现象,对核盘菌的特异性较强;LAMP技术最低检测限为1×10-3 ng·μL-1。该方法的建立为向日葵核盘菌的检疫及其所致病害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

关键词: 向日葵核盘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羟基萘酚蓝(HN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规育种与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的讨论-我50年大豆育种科学生涯(第二部分)

大豆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1975年到2024年,我从事大豆育种研究整50年,主持和参加育成了大豆新品种69个,包括主配和决选的代表性新品种共15个。本文仅对我从事的常规育种和践行的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和全基因组QTL-allele设计育种(组合设计和基因型设计)新方法作以回顾,阐述这几个育种方法的概念和技术路线及其瓶颈;提出依据作物育种进化的动力学机制,在发展生物育种的同时还要关注常规育种,尤其是实现生物育种和常规育种的有机结合,这是培育突破性品种的保障;提出科研带头人应具有的品格并表达“理念、思路、舍得、管理”的育种感悟,以期为科技人员的大豆育种之路提供铺垫。

关键词: 大豆育种 50年 感悟 常规育种 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雄穗分枝数Meta-QTL及候选基因分析

玉米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雄穗分枝数是影响玉米产量及抗逆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挖掘玉米雄穗分枝数相关基因对玉米品种改良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IBM2 2008 Neighbors高密度玉米遗传图谱整合26篇已发表文献中定位的188个玉米雄穗分枝数QTL,采用元分析方法获得14个Meta-QTL(MQTL),经与水稻花序相关基因同源比对,获得4个玉米雄穗分枝数相关候选基因,分别位于玉米第2、7和8染色体上.玉米雄穗分枝数Meta-QTL及相关候选基因分析,可以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相关基因克隆提供实用信息.

关键词: 玉米 雄穗分枝数 元分析 Meta-QTL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昭通马铃薯不同品种感染病毒种类及其差异

中国植保导刊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保护地方马铃薯种质资源,明确其退化情况,从云南省巧家县、镇雄县、鲁甸县、大关县和威信县等县区收集了21个地方马铃薯品种,采用RT-PCR法对其PVA、PVX、PVY及PLRV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收集了青薯9号、合作八八和会-2等主栽品种作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马铃薯品种均检测到了病毒病,其中地方品种感染的病毒可达3种,主栽品种感染的病毒种类只有1种;地方品种在各种病毒的检出率方面均超过主栽品种,其病毒感染情况较主栽品种严重;地方品种马铃薯病毒优势种顺序为:PVY>PVA>PLRV>PVX,检出率分别为51.4%、27.6%、13.3%、1.9%。总体看来,这些地方马铃薯品种退化严重,急需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避免丢失宝贵的地方马铃薯种质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关键词: 云南 地方马铃薯品种 病毒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蚯蚓粪对设施内外玉米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蚯蚓粪是否能对设施内外玉米土壤细菌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便在微生物水平上研究蚯蚓粪对设施内外土壤生态质量差异提供参考。基于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不同种植模式(分别为蚯蚓粪设施内外和常规设施内外种植模式下不同品种玉米)下的玉米的根际土壤细菌进行16Sr RNA测序。质控后共获得35 627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共计1 832 428条有效序列。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样本OTU数、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相对丰度、优势菌属组间差异性及细菌多样性分析的差异性。土壤样本OTU数在蚯蚓粪和常规种植模式下差异明显,蚯蚓粪种植OTU数高于常规种植,而与设施内外和不同玉米品种间差异不明显;土壤群落结构的优势菌门基本相同,但是在设施内外与是否施用蚯蚓粪之间的细菌门所占丰度大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在不同玉米品种之间的差异不大。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和细菌门在常规种植设施内外玉米(D类)中相对丰度比在蚯蚓粪种植的设施内外玉米(E类)高,而放线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在蚯蚓粪种植的设施内外玉米(E类)比在常规的设施内外玉米(D类)中相对丰度高。在属水平上,鞘氨醇单胞菌属、Unclassified_Gemmatimonadaceae、Subgroup_10、Uunclassified_Bacteria和Unclassified_Vicinamibacteraceae,这5个属在蚯蚓粪种植中丰度高于常规种植,而Unclassified_Microscillaceae、交替赤杆菌属、黄杆菌属,Unclassified_Vicinamibacteraceae和Uncultured_gamma_proteobacterium,这5个属在常规种植中丰度高于蚯蚓粪种植。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蚯蚓粪种植(E类)的Chao1、Ace和Shannon、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种植(D类)。蚯蚓粪种植模式的土壤细菌数量和多样性高于常规模式种植,不同种植模式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构成。

关键词: 设施种植 土壤细菌 群落结构 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农家菜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北方园艺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黑龙江省收集的331份农家菜豆资源为试材,采用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4种方法,研究了其遗传多样性和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并对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菜豆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丰富的育种材料。结果表明:收集的331份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介于14.90%~44.51%之间,叶柄长、叶柄粗、嫩荚长、嫩荚宽、单荚种室数、单荚种子数和千粒质量7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超过20%;聚类可将资源划分成两大类6小组;提取出5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24.695%、16.359%、12.152%、9.752%和8.168%,累计贡献率为71.127%。其中,z158、z155、z085、z094、z271、z224、z016、z162、z097和z209可做优势资源利用。

关键词: 菜豆 遗传多样性 表型性状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挖掘水稻芽期耐盐QTL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挖掘水稻芽期耐盐新位点,为进一步开展基因功能分析和盐渍土直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盐品种‘龙稻133’和盐敏品种‘彩稻’衍生的169个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包含1 107个高质量多态性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对照和0.5% NaCl胁迫下的胚芽鞘长、胚根数、胚根长以及相对胚芽鞘长、相对胚根数和相对胚根长共9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共覆盖水稻基因组2 957.35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2.67 cM。12条染色体含有的平均标记数为92.25个。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亲本‘龙稻133’的耐盐性显著高于‘彩稻’,亲本的性状表型值位于RIL群体的极值之间,群体表现出超亲分离现象。盐胁迫严重抑制RIL群体的胚芽鞘长、胚根数和胚根长,且不同株系受胁迫影响差异较大,各性状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具有数量性状的遗传特性。连锁分析共鉴定到19个QTL,贡献率为2.58%~14.83%,发现2个QTL区间内存在已克隆的耐盐相关基因,其中qTCL3区间内包含DST,qRRN10区间内包含OsMSRA4.1。此外,发现控制盐胁迫下胚芽鞘长的qTCL10、控制相对胚芽鞘长的qRCL10以及控制相对胚根长的qRRL10均位于同一QTL区间内;控制盐胁迫下胚根长的qTRL7和控制相对胚根长的qRRL7也位于同一QTL区间内。2个共定位区间内的25个候选基因qRT-PCR分析结果显示,盐处理后,LOC_Os07g44210、LOC_Os07g44240、LOC_Os07g44250、LOC_Os07g44350、LOC_Os10g42940和LOC_Os10g43060在‘彩稻’或‘龙稻133’均显著上调表达。其中,LOC_Os07g44350在盐处理后的‘龙稻133’胚芽鞘和胚根内均极显著上调表达。【结论】发掘19个与水稻芽期耐盐相关QTL,其中包含2个共定位位点qTRL7和qTCL10,2个共定位区间内共有25个候选基因。通过qRT-PCR分析发现6个在盐处理后表达量上调的基因,其中LOC_Os07g44350是芽期耐盐的重要候选基因。

关键词: 高密度Bin图谱 QTL 重组自交系 耐盐 水稻 芽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机制代谢组学研究

农药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二苯醚类除草剂氟磺胺草醚是防除大豆田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的主要除草剂,但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越来越强,严重影响大豆产量。目前尚无关于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抗性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本研究基于未处理(CK)以及氟磺胺草醚处理后反枝苋敏感种群(SY)、抗性种群(RY)的叶组织的代谢谱,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发现RY组代谢分子表型更贴近于CK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结果发现,氟磺胺草醚的主要作用通路有3条,分别是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arginine biosynthesis (精氨酸生物合成)和2-oxocarboxylic acid metabolism (2-氧代羧酸代谢)。CK vs RY和SY vs RY有1条共有的差异通路——degradation of flavonoids (类黄酮的降解),因此,类黄酮的降解可能是RY组抗性的特异性通路。通过支持向量机(SVM)分析进一步发现,4-hydroxy-2-oxoglutaric acid (4-羟基2-氧化戊二酸)、citrulline (瓜氨酸)和L-ornithine (L-鸟氨酸)是氟磺胺草醚处理后反枝苋产生抗药性的关键代谢物。

关键词: 反枝苋 氟磺胺草醚 代谢组学 支持向量机 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肥力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研究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干物质积累、株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黑龙江省大豆单产提升提供高效施肥方案.2022年和2023年选用中龙豆120和黑农81这2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6种施肥措施处理,分别为T1(常规施肥:尿素25 kg/hm2、磷酸二胺150 kg/hm2、硫酸钾50 kg/hm2)、T2(常规施肥+新美洲星拌种剂拌种+喷施新美洲星作物生长抗逆免疫剂)、T3(常规施肥+ARC微生物菌剂)、T4(常规施肥+十方生物菌剂拌种+喷施十方生物菌肥)、T5(常规肥减半施+硫代硫酸铵灌施)、T6(常规施肥+喷施富硒肥),对比研究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肥力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T3处理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产量及土壤肥力均高于其他处理(P<0.05).2022年,与T1处理相比,T3处理中龙豆120的产量提高了 20.96%,达到了(3 056.7±69.3)kg/hm2;黑农81的产量提高了 23.82%,达到了(2 893.3±56.2)kg/hm2.2023年,与T1处理相比,T3处理中龙豆120的产量提高了 21.44%,达到了(3 053.3±62.1)kg/hm2;黑农 81 的产量提高了 22.03%,达到了(2 839.3±41.8)kg/hm2.说明在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常规施肥+ARC微生物菌剂的施肥措施,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及大豆的产量,是大豆单产提升一种较好的高效施肥方案.

关键词: 大豆 施肥措施 大豆—玉米轮作 干物质 产量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