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芝麻染色体核型及似近系数分析
《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芝麻(Sesamum indicum L.)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油料作物之一,在植物进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以8个二倍体栽培种、4个四倍体栽培种以及2个野生种S.radiatum Schum & Thonn和S.schinzianum Asch.为材料,比较分析了芝麻不同种的核型特征。结果表明:栽培种与野生种的核型及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栽培种的着丝点类型有m、sm和st,臂比均值(AAR)为2.11–2.25,核型不对称系数(AKC)为66.05%–66.99%,核型分2B、3A和3B三类;野生种S.radiatum和S.schinzianum仅有M和m两种着丝点类型,AAR值分别为1.09和1.08,AKC为52.12%和51.68%,核型分1B和1A两类。核型聚类结果表明,野生种与栽培种的似近系数范围介于0.027–0.107之间,亲缘关系较远;与地理来源相比,种皮颜色能够显示不同种间的进化地位,推测芝麻进化方向为野生种→栽培种黑芝麻→栽培种白芝麻。


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芝麻油和芝麻香精的挥发性成分
《食品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芝麻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自制芝麻油、商品芝麻油和两种芝麻香精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样品中挥发性物质及其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芝麻香精中含量较高的物质:吡嗪类、呋喃类、吡啶类、酮类和酚类物质,正是芝麻油中对香气贡献较大的物质。3,5-二甲基苯酚、3-甲基-1,2-环戊二酮、2-羟基-3-甲基-2-环戊烯-1-酮、环辛烷和2-硫代糠酯存在于2种芝麻香精中,在芝麻油中未检测到。而芝麻油中所含的噻唑类和吡咯类物质,在芝麻香精中未检测到。


植酸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细胞融合建立分泌抗植酸酶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2株杂交瘤细胞,其中,5C3细胞株产生单抗亚型为IgG1型,效价为1∶(1.02×106),IC50=100.07 ng/mL,亲和常数为6.70×109L/mol,与市售常规植酸酶、包被植酸酶及浓缩植酸酶的IC50分别达到130.43,126.16,125.33 ng/mL,交叉反应率分别为76.72%,79.32%和79.84%。与高温失活(100℃水煮5 min)的麸皮植酸酶、普通植酸酶、包被植酸酶及浓缩植酸酶IC50分别为4 205.45,4 015.86,3 593.19,3 610.40ng/mL,交叉反应率分别为2.38%,2.49%,2.78%,2.77%。说明成功筛选了杂交瘤细胞株,该细胞株能分泌抗植酸酶mAb,该植酸酶mAb对植酸酶亲和力高、特异性强、灵敏度好,为植酸酶ELISA检测试剂盒及试纸条研制奠定了基础。


河南省豫西地区农田土壤镰孢菌种群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河南省豫西地区农田土壤镰孢菌种群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通过鉴定,共得到了9个种的镰孢菌,分别为尖孢镰孢菌、半裸镰孢菌、轮枝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层生镰孢菌、锐顶镰孢菌、黄色镰孢菌、木贼镰孢菌和茄腐镰孢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镰孢菌属真菌18S rDNA-ITS和EF-1α基因序列均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和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其中李瑟组镰孢菌轮枝镰孢菌、层生镰孢菌、黄色镰孢菌种间18S rDNA-ITS基因序列存在着较高的同源性,不能正确地表现镰孢菌属种一级分类单元的特征;而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却较好地表现出了供试菌株种一级的关系,说明镰孢菌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较18S rDNA-ITS基因序列存在更丰富的种间多态性,可以较好地表现镰孢菌种一级的关系。


参与玉米秸杆降解的真菌类型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真菌活动规律,采集正在腐烂的玉米秸秆,通过平板分离、透明圈平板筛选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果胶酶活性测定,记录菌体类型及酶活状况。结果表明,19种真菌参与其降解过程,其中纤维素降解菌11种,木质素降解菌9种,同时发现3种菌具有果胶降解能力且菌株酶活较高。说明在纤维素酶产生菌、木质素酶产生菌联合作用于秸秆降解的同时,果胶降解菌群也是秸秆降解菌的重要组成之一。


砂土、砂壤土强筋小麦保优增产技术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在豫东砂土和砂壤土生态类型区生产出品质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强筋小麦,在现行的生产、生态、技术条件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等氮量的试验条件下,于拔节期和孕穗期2次追施氮肥,结果表明,砂土地强筋小麦比对照增产23.2%;砂土地强筋小麦在拔节期一次重追尿素225kg/hm2,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提高2.55个百分点,提高22.3%,湿面筋含量提高5.2个百分点,提高21.5%,面团稳定时间增加11.2min,弱化度由61降到12,如果把追氮时期再适当后移,其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又有所提高,弱化度又有所降低。由此说明,生育中后期追氮是提高砂土地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措施。另外,应用新型增优剂对改善砂土、砂壤土地强筋小麦品质有一定作用,尤其对面团稳定时间的延长有较明显的作用。


深松与秸秆覆盖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深松与秸秆覆盖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包括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深松覆盖、深松不盖、免耕覆盖、免耕不盖)对玉米花后不同时期穗位叶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qP)、非光化学猝灭(qN)和最终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其他3种耕作模式相比,深松与秸秆覆盖处理下玉米穗位叶能够维持较高光合速率,提高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和光化学猝灭,降低非光化学猝灭。深松覆盖最终玉米产量比深松不盖、免耕覆盖、免耕不盖分别提高6.08%、11.51%、21.10%,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表明,深松与秸秆覆盖在降水较多的豫南雨养区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