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粒青麦仁协同护色技术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普黑麦一号为原料,探讨了不同护色剂对黑粒青麦仁色泽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黑粒青麦仁护色配方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的护色配方.结果表明,20g/L蛋黄粉、10g/L柠檬酸、20g/L NaCl、30g/L蔗糖,均对黑粒青麦仁有护色作用;最优的复合护色剂为20g/L蛋黄粉+30g/L NaCl+30g/L蔗糖,经此复合护色剂处理的黑粒青麦仁,在水洗后仍能保持较好的色泽,色差值L*为23.12.


不同作物两苗同穴互作育苗的生理生态效应
《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作物两苗同穴互作育苗提高目的作物幼苗素质的机理,本试验在塑料温棚20—30℃、自然光照条件下,采用532mm×280mm具有200方形孔的塑料育苗盘,用土壤作基质,分别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和目的作物棉花、油菜、番茄、花生、牡丹、烟草同穴播种,研究了互作育苗对育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以及对目的作物幼苗根系活力、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AT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互作苗的加入,育苗土壤中细菌数量显著增加52.80%—102.76%、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34.11%—76.48%、真菌数量显著降低44.33%—56.14%;所测土壤酶活性显著提高,其中脱氢酶活性显著提高30.57%—66.37%、中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38.17%—54.37%、转化酶活性显著提高23.74%—35.04%、脲酶酶活性显著提高60.25%—85.47%;所测根系分泌物积累量显著减少,其中2,4-二叔丁基苯酚显著减少32.80%—51.65%、2,6-二叔丁基苯酚显著减少36.60%—56.5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显著减少10.42%—49.99%、9-16碳烯酸甲酯显著减少25.62%—55.59%;目的作物则表现为根系活力、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ATP含量显著提高,增加了目的作物幼苗根重、苗重和侧根数,离床存活期延长,栽后缓苗期缩短,表现互作促进。在所有互作处理中,以棉花+小麦、棉花+谷子、油菜+谷子、番茄+小麦、番茄+谷子、花生+小麦、花生+谷子、牡丹+谷子、烟草+谷子处理中目的作物幼苗素质表现较好。不同作物两苗同穴互作育苗改善了育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结构,这可能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降低土壤有害根系分泌物积累的主要原因,进而提高了目的作物幼苗素质。
关键词: 互作育苗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根系分泌物 生理特性 幼苗素质


20%啶虫脒·哒螨灵微乳剂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检测及消解动态分析
《农药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20%啶虫脒·哒螨灵微乳剂在棉花和土壤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农药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方法]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啶虫脒、哒螨灵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2011、2012年在河南和浙江2地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在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8~8.9、2.9~6.2 d;哒螨灵在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49~1.3、5.3~7.6 d;不同采样间隔及施药次数,啶虫脒在棉籽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05 mg/kg,哒螨灵在棉籽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1 mg/kg。[结论]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建议20%啶虫脒·哒螨灵微乳剂防治棉花蚜虫,最高用药量30 g a.i./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15 d。


河南省烟草低头黑病的病原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引起河南省烟草低头黑病的病原菌,在襄城、舞阳两县采集表现烟草低头黑病症状的病株,采用组织分离与单孢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获得Ⅰ号和Ⅱ号2个菌株。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菌落正面初期呈白色、黄色或灰色等变化,但后期均能产生分生孢子盘、刚毛、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Ⅰ号和菌株Ⅱ号属于同一个种,其序列与序列号为DQ286158.1和HM231266.1的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ITS序列同源性分别均为100%和99%。因此,河南省烟草低头黑病的病原菌可确定为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Syd.)Butler&Bisby]。


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会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 mucosal disease,BVD-MD),造成牛腹泻、发热、黏膜恶性坏死,甚至可以在孕牛体内通过胎盘传染给幼牛,使得产下的幼牛终身带毒,成为持续感染源。牛病毒性腹泻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P.Olafson等[1]在1946年首次对此病进行了报道,近些年来,其发生、流行呈上升趋势,在养牛业发达的地区则更为严重,给全球畜牧业造成极大危害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芝麻NBS类抗茎点枯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前期获得的芝麻抗茎点枯病NBS-RGAs序列与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提供的EST序列比对结果,设计4对特异引物,从10个对茎点枯病表现不同抗性的芝麻品种中扩增得到16条RGAs(抗病基因同源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C477692~KC477707,它们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NBS(核苷酸结合位点)类型抗病基因的特征结构域。Blastx分析结果表明,16个RGAs基因编码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与已知NBS类抗病蛋白同源性为35%~52%。聚类分析发现这些RGAs基因聚为4类,且均为non TIR-NBS类型,为进一步筛选芝麻抗茎点枯病基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芝麻 茎点枯病 核苷酸结合位点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序列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