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地黄脱毒种栽无土繁育技术研究初报
《河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降低脱毒地黄种苗的推广成本,在无土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质组合、施肥、种植密度对地黄出苗率、长势和种栽产量的影响,并将收获的地黄种栽进行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春季(4月10日)使用蛭石∶珍珠岩∶草炭=3∶1∶1体积比的基质组合处理的地黄出苗率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93.33%和89.17%;夏季(7月15日)使用煤渣∶珍珠岩∶菇渣=2∶1∶1体积比处理地黄出苗率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92.50%和88.89%,且块根褐变率最低。每100m2基质施用复合底肥5kg,并结合1/8MS营养液浇灌,地黄产量可达2.24kg/m2。栽培密度应控制在60~80株/m2。直径不小于1cm的种栽适合大田种植。无土栽培技术可以避免连作障碍,所繁育的脱毒地黄种栽符合大田种植要求。


喀斯特地区烟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水土保持研究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区—贵州省毕节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对烟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皆在为喀斯特地区烟草种植的平衡施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烟田土壤各养分指标均属中等程度变异。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研究区烟田土壤全氮、全钾、速效磷变异函数的最适模型是球状模型,全磷和速效钾的最适模型是线性模型,碱解氮、pH和有机质的最适模型为指数模型;速效磷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而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pH和有机质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普通克里格插值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表明,研究区域内烟田土壤全氮、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布呈现空间连续分布的特点,而全磷、碱解氮和pH、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这主要与喀斯特地区复杂的立地因子和人为影响有关。
关键词: 喀斯特 毕节地区 烟田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地理信息系统


玉米淀粉废水的产出分析与功能性组分回收利用现状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对玉米淀粉生产中废水的产出、特点与组成进行了分析,并概述了玉米淀粉废水中玉米醇溶蛋白、玉米黄色素等功能性物质的提取利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铷对两种盲蝽及其寄主植物的标记与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量元素铷(Rb)标记技术花费低、易操作、对环境安全,是昆虫生态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标记技术。本文测定了不同浓度的RbCl溶液对2种主要有害棉盲蝽的标记效果以及对其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2 000和4 000 ppm的RbCl溶液喷洒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及其寄主植物,可以有效地标记2种盲蝽及其寄主植物,且对2种盲蝽的生命活动无显著影响,是最理想的标记浓度。Rb在盲蝽体内可滞留6~7 d,在寄主植物体内可滞留至少10 d。这为利用铷标记技术进行2种有害盲蝽的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共轭亚油酸钙对奶牛产奶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共轭亚油酸钙对奶牛乳脂肪的影响,选取16头泌乳中期的奶牛饲喂不同日粮,分为对照组(基础日粮)、共轭亚油酸钙低剂量组(基础日粮+50 g/(头.d))、中剂量组(基础日粮+100 g/(头.d))、高剂量组(基础日粮+200 g/(头.d)),试验共进行14 d,分析乳产量和乳成分。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共轭亚油酸钙对奶牛的乳产量、乳蛋白和乳糖没有影响,但极显著降低了乳脂肪含量(P<0.01)。检测脂肪酸组成发现奶牛的中、短链脂肪酸(C6、C10、C12、C16)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长链脂肪酸(C18、C18:1)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发现添加共轭亚油酸钙显著降低了各种脂肪酸的产量。研究结果显示,奶牛饲料中添加共轭亚油酸钙能够降低乳脂率,改变脂肪酸的组成。


小麦植株中啶虫脒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啶虫脒的合理拌种剂量,有效防控小麦生育后期害虫危害,系统研究了小麦植株中啶虫脒残留的检测方法。研究确立了乙腈振荡提取、弗罗里硅土小柱净化小麦植株样本中啶虫脒残留的样本前处理方法,建立了色谱柱程序升温、NPD检测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检测结果显示,在优化色谱条件下,啶虫脒出峰时间为10.03 min,在0.1~2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响应良好,回归方程为Y=3 678.37X-3 595.04(R2=0.999 8)。啶虫脒在小麦植株中3个添加水平的添加回收率范围为82.73%~119.53%,3次重复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介于1.31%~4.73%之间。仪器的最小检出量为0.74 ng,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18 mg/kg。试验表明,该方法简便、高效、经济、可靠,适合于小麦植株中啶虫脒残留量的测定。


麋鹿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观察
《河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麋鹿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应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麋鹿卵巢、子宫、输卵管的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麋鹿的卵巢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中含有各级卵泡和黄体,髓质中含有大量的血管;子宫壁从内向外可分为内膜、肌层和外膜,内膜层中分布着大量的腺体和血管,肌层由环肌层和纵肌层构成;输卵管中央有明显的褶皱,管壁包括黏膜层、肌层和外膜。麋鹿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与其他鹿科动物相似,为进一步研究麋鹿的生殖繁殖提供了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