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毒死蜱与有机硅混用对四季豆的残留降解与安全间隔期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与毒死蜱混用对四季豆的残留降解和安全间隔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死蜱在四季豆中的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且毒死蜱在四季豆中单独使用时的原始残留量较低,而不同有机硅剂型与毒死蜱混用处理对四季豆中的残留量有不同的影响;毒死蜱与有机硅混合处理的残留量高于单独处理,但对四季豆中毒死蜱的降解速率与半衰期影响不大。根据毒死蜱在四季豆中的残留降解动态方程,计算出不同间隔期的理论残留量,并参照国外标准计算安全间隔期在5 d左右。结论认为,尽管毒死蜱及其与有机硅混用时在四季豆中的残留量可符合CAC的标准要求,但较难达到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标准要求。
关键词: 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毒死蜱 四季豆 安全间隔期 农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菊花开花持续期的QTL定位
《园艺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菊花‘雨花落英’ב奥运含笑’F1群体为材料,调查了2008—2009两个年度开花持续期的分离表现,并基于菊花SRAP遗传图对其进行QTL定位分析。基于单年数据,运用Win QTL Cartographerv2.5软件及复合区间作图法在2008年共检测到3个控制开花持续期的加性QTL,主要分布在秋菊‘雨花落英’遗传图的Y20和Y42连锁群以及夏菊‘奥运含笑’遗传图的A14连锁群上,LOD值介于2.65~3.44之间,单个QTL对开花持续期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6.54%~11.58%,而在2009年未检测到QTL的存在。运用QTL Networkv2.2软件对2008和2009两年的表型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共检测到两对上位性QTL,在贡献率和效应值上与加性QTL相当,同时上位性QTL与环境之间具有互作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菊花花期性状的杂种优势与混合遗传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秋菊品种‘雨花落英’为母本和夏菊品种‘奥运含笑’为父本配制F1杂种,调查F1世代4个花期相关性状在2008至2009两个年度的表型资料,运用单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4个花期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个花期性状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现蕾期、显色期、盛花期和衰败期4个花期性状的中亲优势值均达极显著水平,中亲优势率分别为22.23%、17.60%、12.45%和11.11%,且超亲分离现象普遍存在。混合遗传分析表明菊花盛花期符合B-6模型,由表现为加性-显性的2对主基因控制;现蕾期、显色期和衰败期符合B-1模型,由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的2对主基因控制。控制现蕾期、显色期、盛花期和衰败期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9.92%、49.30%、28.56%和75.46%。
关键词: 菊花 花期性状 杂种优势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大麦选育品种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
《浙江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核心种质有效地提高了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试验从1 142份大麦选育品种(系)中筛选出118份种质构建了核心种质库,占总体资源的10.33%。利用2χ测验检测了核心种质与全部种质农艺性状分布频率的一致性,除了芒形、穗和芒色以及粒色有极显著性差异,其他性状均无显著性差异。对两者数量性状的平均值进行了t测验,方差进行了F测验,两者的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数量性状均无显著性差异。所构建的大麦选育品种(系)核心种质可以作为全部种质的代表样本。两者变异系数以及Shannon-weaver和S imp-son遗传多样性指数的比较表明核心种质的个体间具有更大的变异程度和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电子舌的掺假牛乳的快速检测
《中国食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掺假牛乳样品为检测对象,利用电子舌结合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旨在寻求一种能有效监控牛乳品质的快速检测方法。对几种常见的掺假(掺入水、食盐、蔗糖、尿素、大豆油)牛乳样品、复原乳以及纯牛乳样品进行检测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电子舌可以很好地区分纯牛乳和掺入不同物质的牛乳样品,纯牛乳、纯鲜牛乳、复原乳及其混合乳样品得到有效辨识,同时各种掺假牛乳样品随掺入物质的比例在主成分得分图中呈规律性分布。电子舌可用于掺假牛乳的快速检测。在建立典型标准样品数据库的前提下电子舌可有效监控牛乳品质,其在乳制品的质量控制及评价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木虱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防治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的关键措施。主要阐述了柑橘木虱的防治技术手段,包括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并且探讨了柑橘木虱防治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防治柑橘木虱及防控柑橘黄龙病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场NMR结合响应面法优化复合磷酸盐保水剂配比
《中国食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焦磷酸钠(TSPP)、三聚磷酸钠(STPP)、六偏磷酸钠(HMP)对鲈鱼肌肉持水特性的影响。以可移动水的积分峰面积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优化复合磷酸盐的配比。经多聚磷酸盐溶液浸渍,继而蒸煮处理后的鲈鱼肌肉的低场NMR谱拟合后得到的水有4个峰,合并为对应水的3种状态,即不可移动水、可移动水和自由水,这3种水分别对应的横向驰豫时间是T21、T22、T23。影响鱼肉保水性因素的主次顺序为TSPP>STPP>HMP,且TSPP对鱼肉保水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复合磷酸盐(焦磷酸钠-多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的优化配方为:焦磷酸钠溶液1.74%、三聚磷酸钠溶液3.03%、六偏磷酸钠溶液0.92%。低场核磁共振谱能很好地表征肌肉组织内部水分的状态以及复合磷酸盐配比对鲈鱼肌肉保水性的影响,可用于对复合磷酸盐配比的筛选。本研究结果可为磷酸盐在水产品中的加工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中4种常见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基因nuc、沙门氏菌的侵袭蛋白基因invA、志贺氏菌的侵染性质粒抗原H基因ipaH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表达调控基因toxR设计引物,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水产品中上述4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方法。结果显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及副溶血性弧菌的多重PCR扩增片段产物大小分别为549、426、348和243 bp,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设计优化了可用于水产样品中4种目标致病菌的共增菌培养基,该方法应用于35份实际水产样品的检测,并与国标方法对比验证,4种致病菌的整体符合率达94%以上,两种检测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该多重PCR方法可应用于水产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及志贺氏菌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紫红质基因突变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人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视紫红质(RHO)基因的突变频率及特征,探讨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DNA直接测序法,对55例中国内地汉族RP先证者及55例对照者进行RHO全基因突变检测分析。结果共检出7种碱基变异,其中2种为非致病错义突变,其余5种为非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RP组和对照组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突变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O基因在中国华南地区RP患者中的突变率低于国外报道。检出的已报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RP无显著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