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绿盲蝽滞育与非滞育卵的形态学观察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河南省新乡市采集绿盲蝽成虫的非滞育种群和自然越冬种群置于室内饲养,收集其所产的卵进行观察,并将越冬卵放入4℃冰箱经过低温处理后重新进行孵化.结果表明,越冬卵在温度26℃,相对湿度80%±10%,光照L∶D=16∶8的试验条件下不能像非滞育卵一样正常孵化,经低温处理60 d后能够正常孵化,说明了绿盲蝽以卵的滞育进行越冬的特性.非滞育卵在相同条件下孵化5 d以后出现红色复眼,随后卵变为黄绿色;而滞育卵同样条件下进行孵化并不出现红色复眼且颜色为黄色.


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及潮土土壤肥力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长期施用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冬小麦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以连续18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冬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都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且二者效果不相上下;化肥与有机肥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肥与秸秆在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及有效钾含量方面比化肥更具优势;随着施肥年份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呈缓慢增加趋势;施肥到一定阶段后,高量有机肥,常量有机肥,化肥及秸秆还田,无肥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稳定在80,60,20,3 mg/kg左右。


河南昆虫、蜘蛛、蜱螨地理分布的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
《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河南省的昆虫、蜘蛛、蜱螨种类共8637种,隶属32目551科3967属。使用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法(MSCA)对全省11个生态区域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相似性系数0.184,表明分布很不均匀,在0.3的相似性水平上,全省分为4个地理分布区:平原盆地区、西北山地丘陵区、伏牛山区和桐柏大别山区。分析了分类阶元、区系成分、不同类群、种类规模、分布地规模对相似性聚类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属级水平和种级一样,能够揭示省级地理区域内的相似性聚类关系,科级水平将适合更大的地理区域;生物类群是对相似性聚类结构影响最大的参量,保证多类群的参与,是揭示整体规律的关键;在多类群参与的前提下,种类和分布地不是敏感的因素,合适的种类抽样同样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分布地的少量增减,也只会引起相似性系数的轻微变动。


马立克氏病病毒编码的microRNA:从基因组学到功能研究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croRNA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基因转录后调控功能.近期发现,疱疹病毒也编码大量的miRNA.对包括马立克氏病病毒在内的疱疹病毒编码miRNA的初步研究表明,它们可能在病毒复制、潜伏感染、细胞转化及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MDV是疱疹病毒甲亚科的重要成员,其感染自然宿主鸡后可诱发典型的马立克氏病,该病可用抗病毒疫苗有效预防,这是目前已知肿瘤病中第一个可用疫苗预防的病毒性肿瘤病.因此,MDV感染对于研究miRNA调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遗传学及免疫学等都提供了极好的动物模型.本文综述了MDV编码miRNA的发现与鉴定、基因组结构、表达谱及功能研究的进展,并探讨了今后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的技术及前景.


超高产小麦新品种花培6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培6号是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选育,200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多年多点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花培6号产量潜力大,属大穗大粒超高产品种,在高水肥地力更能发挥其增产作用。在高产栽培中要施足底肥,适当加大播量,注意拔节水和灌浆水。


施氮量对杂交棉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施N 0、75、150、225、300和375 kg/hm2对杂交棉主茎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 0~300 kg/hm2条件下,随叶龄增长,施氮量增加光合生理活性指标增长快,衰减慢;而施N 375 kg/hm2时衰减快,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在棉花生长前期(7月5日)各处理间光合生理活性指标差异不显著。到中后期,施氮量则对这些指标有明显影响,表现出施N0~225 kg/hm2,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高;但施N 300、375 kg/hm2,与施N 225 kg/hm2相比,并没有显著提高,而且施N375 kg/hm2,在植株生长后期这些指标反而比施N300 kg/hm2处理降低。随施氮量增加,棉花总铃数、烂铃率和生物产量随之增加,收获系数下降。施N0~300 kg/hm2,铃重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施N375 kg/hm2则下降。衣分受施氮量影响较小,施N 0~225 kg/hm2,子棉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产;而施N300 kg/hm2时,子棉产量比施N225 kg/hm2的仅增产1.66%,施N375 kg/hm2水平,其子棉产量比施N225和300 kg/hm2处理减产2.23%和3.92%。此外,施氮比对照显著提高了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而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N225~300 kg/hm2范围内,有利于显著提高杂交棉主茎叶光合生理活性,延长叶片高光合持续期,显著提高杂交棉产量。


小麦新品种郑麦9694配粉特性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小麦新品种郑麦9694与优质强筋小麦郑麦9023进行配粉,测定粉质仪参数和馒头加工品质,结果表明,郑麦9694的馒头加工品质较好,随着郑麦9023添加比例的增加,可使馒头的比容、宽高比、内部结构、弹性、韧性、黏性和食味得分显著提高,总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郑麦9023的添加超过一定的比例后,馒头比容、内部结构和弹性得分则又下降了,表面色泽虽然没有变化,但表面结构得分则随着郑麦9023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最适宜的配粉比例为70∶30,即在郑麦9694中搭配30%的郑麦9023,其湿面筋含量、粉质仪参数等达到优质馒头粉标准,可显著改善馒头的加工和制作品质。


吡虫啉及其复配剂不同施药方法对油菜蚜虫控制效果
《植物保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2009年,采用拌种和播种沟施药的方法,于河南郑州研究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及吡虫啉.辛硫磷复配剂对油菜蚜虫的全程控制效果。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用吡虫啉有效成分5g/kg种子拌种仅能有效控制苗期油菜蚜虫的危害,防治效果为90.79%~100%,对中后期油菜蚜虫控制效果不明显;用吡虫啉600g/hm2及吡虫啉.辛硫磷复配剂1320g/hm2采用播种沟施药对油菜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82%~94.49%和90.68%~95.34%;试验示范验证防治效果在92%以上,持效期长达7个月以上,可以达到一次用药控制油菜整个生长期蚜虫为害的效果,减少了用药次数,此方法简单易行、保护环境、保护天敌,是一种简化高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油菜蚜虫可持续控制技术。
关键词: 吡虫啉及其复配剂 拌种和播种沟施药 全生育期 油菜蚜虫 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