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鸟苷酸结合蛋白5在牛分枝杆菌诱导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的作用
《微生物学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体,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巨噬细胞是牛分枝杆菌感染的主要效应细胞,M1型巨噬细胞极化对于宿主免疫防御M. bovis感染至关重要。【目的】探讨鸟苷酸结合蛋白5(guanylate-binding protein 5, GBP5)对M. bovis感染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M1、M2型极化的影响,以及GBP5在M. bovis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前期转录组学数据分析筛选出差异基因GBP5,通过体内、体外验证M. bovis感染后的GBP5的表达水平。小干扰RNA下调细胞内GBP5表达,分别利用RT-q PCR、Western blotting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变化;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GBP5对M. bovis在巨噬细胞中复制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GBP5对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转录调控;Western blotting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抑制后STAT3的磷酸化情况。【结果】GBP5在M. bovis感染的RAW264.7细胞和C57BL/6小鼠组织中表达增加;下调GBP5后细胞内细菌CFU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均显著增加,ROS释放减少,M1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减少,但是对M2型巨噬细胞无显著影响;下调GBP5后抑制了STAT3的转录启动。ROS的产生抑制了STAT3的磷酸化。【结论】GBP5促进ROS的产生,调控ROS/STAT3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从而抑制细胞内牛分枝杆菌的存活。


宁夏银川地区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与基因型鉴定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明确宁夏银川地区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主要基因型.方法 2021年8月—2022年8月,在银川市及周边县6个规模化奶牛场采集奶牛新鲜粪样(包括腹泻粪样和非腹泻粪样),提取粪样基因组DNA,用毕氏肠微孢子虫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引物进行巢式PCR,回收PCR产物后送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鉴定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不同月龄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率差异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采集奶牛粪样772份,巢式PCR扩增结果显示,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率为8.7%(67/772),目的条带大小约为400 bp.不同牧场的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率为4.8%(6/124)~11.5%(18/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828,P<0.05).5~7月龄犊牛的阳性率最高(15.6%,23/147),12月龄以上育成牛的最低(3.4%,5/149),不同月龄的奶牛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529,P<0.05).腹泻粪样中毕氏肠微孢子虫的阳性率为10.6%(42/398),高于非腹泻粪样(6.7%,25/374)(x2=3.419,P<0.05).测序共检出66条毕氏肠微孢子虫序列,分为CHN4、BEB4、J、I型等4种基因型,提交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分别为OR352930、OR352929、OR352932 和 OR352931.其中 CHN4 型 3 条(占 4.5%),与 G1 亚群 CHN4 基因型(HM992511)的序列一致性为98.4%;BEB4型18条(占27.3%),与G2亚群BEB4基因型(AY331008)的序列一致性为96.3%;J型22条(占33.3%),与G2亚群J基因型(AF135837)的序列一致性为93.1%;I型23条(占34.9%),与G2亚群I基因型(AF135836)的序列一致性为91.1%.不同月龄奶牛感染的毕氏肠微孢子虫的优势基因型不同,BEB4型、J型和I型毕氏肠微孢子虫在奶牛的各个月龄段均存在,3种基因型的总和分别占阳性腹泻粪样和阳性非腹泻粪样的88.1%(37/42)和60.0%(15/2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19,P<0.05).结论 宁夏银川地区奶牛存在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主要基因型为BEB4、J和I基因型.
关键词: 毕氏肠微孢子虫 感染 内部转录间隔区 巢式PCR 银川


银川平原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驱动因子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土壤微生物是农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维持微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中调查采集了银川平原147个农田土壤样品,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区域分布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解分析(VPA)等方法分析了空间、气候、土地利用和土壤性质等21个环境因子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银川平原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性显著,银北样区(YB)土壤细菌Pielou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银南样区(YN).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和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是银川平原农田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不同菌群在样区间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相关分析显示纬度与Shannon指数呈正相关,全盐、全钾和速效钾与Shannon指数呈负相关,土地利用方式与优势菌群相关性最强,全盐与拟杆菌呈极显著正相关.VPA分析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纬度、土壤含水量、容重、机械组成、全盐和全氮对土壤细菌整体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和全盐的整体解释度最高,是影响银川平原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6种杀虫剂对燕麦蚜虫的田间防效及在燕麦上的残留消解动态
《农药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6种杀虫剂对燕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在燕麦上的残留消解动态。[方法]开展了6种杀虫剂对燕麦蚜虫的田间防治试验,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分析了其在燕麦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对燕麦蚜虫的防效最好,药后1、7、14、21 d的防效分别为85.80%、99.03%、97.62%和93.86%,同时在燕麦上的残留消解速率最快,半衰期为3.19 d;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和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种药剂对燕麦蚜虫的防效较好,药后7、14 d均可达到90%以上,药后21 d为86.54%~89.29%,半衰期分别为3.87、4.10、3.73 d。[结论]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可作为燕麦草田防治蚜虫的速效药剂,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可作为燕麦草田防治蚜虫的长效药剂。


氮肥运筹对旱地糜子籽粒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宁夏旱地糜子生育前期大量氮素流失的面源污染和生育后期土壤氮肥供应不足,导致植株早衰和减产等问题.在施氮量135 kg/hm2 水平下,根据基肥∶拔节肥∶穗肥的比例设计了5 个氮肥运筹处理,基肥∶拔节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6∶2∶2(N1,氮肥前置)、6∶0∶4(N2,常规氮肥运筹)、2∶4∶4(N3,前氮后移)、4∶6∶0(N4,前氮后移)、4∶0∶6(N5,前氮后移)、不施氮肥处理(CK),通过研究氮肥后移对糜子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探索糜子最佳的氮肥施用时期和施用量.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内氮肥运筹对糜子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达到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CK.各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比CK增加了18.9%,26.6%,30.8%,22.1%,23.3%;各处理氮素积累量表现为穗>茎>叶>根,且显著高于CK.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CK,氮肥后移处理(N3、N4、N5)比氮肥前置处理(N1)依次提高了4.75,3.08,2.99 百分点.基于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得出N3(基肥∶拔节肥∶抽穗肥比例为2∶4∶4)为宁南山区糜子生产最佳氮肥后移方案,适宜的氮肥后移可促进糜子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有利于改善生育后期糜子叶片的氮素代谢,延缓了叶片的衰老,提高糜子产量.


早熟灵武长枣果实糖代谢酶与早熟的相关性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研究早熟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试图解释早熟灵武长枣早熟机制,为枣树新品种认定及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以早熟灵武长枣、灵武长枣为材料,定期测定果实转色、横纵径、果实糖酸含量、花青素类含量及果实转色变化过程中的糖代谢酶活性,并对灵武长枣及其早熟果实的糖含量、代谢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早熟灵武长枣着色提早并且转色速度明显快于灵武长枣;早熟灵武长枣、灵武长枣果实横纵径变化规律一致,但前者横径增速快于灵武长枣,果型指数明显低于灵武长枣。(2)早熟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中,维生素C、类黄酮、原花青素、总酚含量与灵武长枣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在同一时期,早熟灵武长枣果实上述指标的下降速率明显快于灵武长枣。早熟灵武长枣在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积累规律上与灵武长枣一致,但在同一时期,前者糖积累较快,早熟灵武长枣果实在完全成熟时的含糖量与灵武长枣差异不大,但可滴定酸含量低于灵武长枣,糖酸比更高。(3)灵武长枣的蔗糖合成酶(SS)活性出现2次高峰,早熟灵武长枣的SS活性与灵武长枣一致,均出现2次高峰,但早熟灵武长枣的SS活性高峰提早8~10 d出现,且第1、第2高峰分别高于灵武长枣61.2%、15.7%。灵武长枣和早熟型灵武长枣果实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呈现单峰变化规律,早熟灵武长枣的SPS活性高峰早于灵武长枣13 d,且SPS活性高48.9%。由此可见,在枣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果实内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提早调控且活性明显提高,从而促进了果实糖分积聚,促进了早熟灵武长枣提早成熟。


砧木'SA15'对'赤霞珠'和'脆光'葡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3年生‘SA15’为砧木的‘赤霞珠’和‘脆光’嫁接苗为试材,研究砧木‘SA15’对‘赤霞珠’和‘脆光’葡萄生长、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根苗相比,‘赤霞珠’和‘脆光’葡萄嫁接苗新梢长度分别降低6.5%和7.58%,叶片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1.75%和12.06%,枝条节间粗度分别提高16.70%和15.04%,枝条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5.48%和11.86%,枝条淀粉含量分别提高13.7%和7.49%。果实品质方面,‘赤霞珠’嫁接苗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自根苗提高4.73%,果皮花色苷、类黄酮、黄烷醇含量分别比自根苗提高了7.38%、5.99%、18.22%;‘脆光’嫁接苗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自根苗提高了3.44%,果皮花色苷、类黄酮、黄烷醇含量分别比自根苗提高了44.12%、14.45%、20.43%。综上所述,‘SA15’砧木嫁接降低了‘赤霞珠’和‘脆光’枝条节间长度,提高了接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能力,增加了节间粗度和枝条储藏营养,提高了越冬抗寒能力、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果皮次生代谢物质含量。


不同生态类型区对人类活动净氮输入的影响-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中国环境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不同生态类型区人类活动对净氮输入的影响,基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模型(NANI),以北方农牧交错带7省、23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及相关参数,分析1985~2020年NANI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5~2020年研究区NANI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河北省贡献最高.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与北方农牧交错带NANI年际变化一致、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和长城沿线沙化退化区NANI年际变化值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呈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从输入组分来看,研究区最大贡献源为氮肥施用(30.34%~56.29%),其次是大气氮沉降(31.20%~47.23%),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主要输入组分为氮肥施用和食品/饲料氮输入(累计76.46%~85.14%).对北方农牧交错带NANI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为人口密度和畜禽量.因此,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结构调整需结合分区进行管控,调整氮肥使用策略和畜禽养殖模式,促进区域农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深度融合.


不同水氮配比对甘草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水氮配比对甘草生长的影响,以乌拉尔甘草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4种灌水量为主区,4个氮肥水平为副区,研究水、氮因子及其组合对甘草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SPAD值、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叶片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对净光合速率、最大荧光、最大光化学效率、叶绿素SPAD值、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类黄酮含量影响极显著;施用氮肥对净光合速率、最大荧光、最大光化学效率、叶绿素SPAD值和类黄酮含量影响极显著,对初始荧光、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水氮交互作用对净光合速率影响极显著,对叶绿素SPAD值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相比于W1N1(灌溉定额750 m~3·hm–2,不施氮),W4N3(灌溉定额3 000 m~3·hm–2,氮肥施量140 kg·hm–2)的净光合速率、最大荧光、最大光化学效率、叶绿素SPAD值、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18.1%、29.9%、26.4%、17.7%、24.8%和32.1%,初始荧光降低了6.7%,表明灌溉定额3 000 m~3·hm–2,施氮量140 kg·hm–2的处理有利于提高甘草的光合效率,增加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叶片类黄酮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最大荧光、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叶绿素SPAD值均与甘草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叶片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