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寄主调查及其在麦田的种群动态研究
《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2009 CSCD
摘要:2007~2009年,采用网捕法和目测法调查了沿黄稻区灰飞虱的越冬寄主种类、越冬场所和在主要越冬寄主小麦上的种群动态。灰飞虱在沿黄稻区主要以成虫和3~4龄若虫在冬麦或2年及多年生禾本科杂草近地面茎基部越冬。在10月中下旬,待冬小麦出苗后,灰飞虱陆续迁移至冬麦田,11月下旬进入越冬期。越冬期的长短受当年冬季气温影响较大,2009年由于暖冬致使灰飞虱的越冬期整整缩短了1个月。4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高峰期,达到5.6(2008年)和11.8(2009年)头/网次。5月中下旬,小麦灌浆期为第一代若虫高峰期,2008和2009年若虫高峰期种群数量分别达到442.0和434.0头/网次。灰飞虱越冬种群不同...
河南省沿黄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植物保护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2007年系统调查河南省沿黄稻区灰飞虱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动态、测定灰飞虱带毒率,并进行防治技术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灰飞虱成虫在5月中旬开始向水稻田迁飞,5月底至6月15日为成虫迁飞盛期,也是稻田虫量最大的时期。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高峰出现在7月4日至7月20日,与成虫迁飞密切相关。灰飞虱在沿黄稻区带毒率较高,且地区间差异较大,沿黄稻区5个市(县)的带毒率在15.4%~62.5%之间。控制秧田灰飞虱虫量,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秧田使用防虫网覆盖并在移栽前使用10%吡虫啉喷雾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效可达73.72%~88.40%;使用5%氟虫腈拌种并在移栽前使用10%吡虫啉喷雾的防效为70.48%~76.82%;秧田使用10%吡虫啉和80%敌敌畏混和喷雾的防效为78.85%~82.47%;使用5%氟虫腈喷雾的防效为77.18%~83.88%。


玉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高效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导入小麦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具有C4光合特征的高光效转基因小麦材料,利用从玉米中克隆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pepc,GenBank接受号为FJ415327)构建高效双元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枪介导法将其导入小麦品种(系)中,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分析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拷贝数。PCR和双酶切鉴定表明,玉米PEPCcDNA序列已插入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3301中,命名为p3301-pepc;对获得的抗性再生植株进行PCR扩增,其中有342株扩增出目的条带;在选取的15株转基因植株中7株拷贝数为1,3株拷贝数为2,2株拷贝数为3,拷贝数为5、8和17的分别为1株。初步证明玉米pepc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且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既有单拷贝插入,也有多拷贝插入,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功能表达提供了试验材料。
关键词: 小麦 玉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 高效表达载体 转基因 拷贝数


小麦中一个PDR型ABC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和特征分析
《科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脱氧血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在小麦赤霉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一种毒性因子.禾谷镰刀菌的侵染能力依赖于其产生DON的能力,抗病品种能显著降低病穗组织中DON的含量.本研究利用Affymetrix小麦基因组芯片,对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望水白经DON诱导后的穗组织基因表达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一个编码PDR型转运蛋白的EST受DON诱导后上调表达45倍.根据该EST设计引物筛选小麦基因组TAC文库,得到一个包含该基因的TAC单克隆.利用染色体walking对该单克隆测序,用Softberry软件进行基因预测,根据预测基因的5′和3′非翻译区设计引物,从DON诱导的小麦望水白穗组织cDNA中克隆出该转运蛋白基因.该基因组全长7377bp,包含19个外显子,CDS长度为4308bp,编码长1435aa且分子量161kD的蛋白.蛋白序列比对表明,该基因属于PDR蛋白家族,命名为TaPDR1(Triticum asetivum Pleiotropic Drug Resistance).利用一套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将TaPDR1基因定位在小麦5A染色体上.半定量RT-PCR表明,TaPDR1在望水白穗中受DON和禾谷镰刀菌诱导表达,表明其参与了植物抗病防御反应.该基因在望水白感病突变体中低水平表达,进一步证明TaPDR1与赤霉病抗性有关.TaPDR1的表达不受与生物胁迫相关的激素(JA和SA)和非生物胁迫因子(热、冷、伤害和NaCl)的诱导,但受到Al3+和游离Ca2+的诱导表达,推测[Ca2+]i介导了TaPDR1的表达信号.
关键词: 普通小麦 脱氧血腐镰刀菌烯醇(DON) ABC转运蛋白 PDR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DT40细胞中的增殖规律
《畜牧兽医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系统地研究IBDV弱毒在DT40细胞系中的增殖规律,作者探讨了IBDV弱毒株对DT40细胞的侵染性以及不同培养条件对IBDV在该细胞中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维持液培养条件下,IBDV TAD和HN32个弱毒株均不需要传代适应过程即可直接感染DT40细胞,并在其中增殖;而在细胞最佳生长液条件下,IBDV可伴随宿主细胞的快速分裂而增殖,并可在较长培养时间内进行连续、大量的病毒收获。本研究表明DT40细胞可以作为深入探讨IBDV分子致病机制的良好靶细胞模型,其同时也可能为生产IBDV商品化疫苗提供一种潜在便捷的工具细胞。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不同毒株感染对猪外周血免疫细胞含量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HN07-01和经典美洲株BJ-4人工感染2月龄仔猪,通过观察发病情况、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和PRRSV特异血清抗体水平,研究了不同毒株PRRSV的致病特性。结果表明:PRRSV变异株感染后能够引起高热症状;变异株HN07-01株感染后引起的外周血各类免疫细胞下降速度和下降程度显著高于BJ-4株。提示PRRSV变异株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明显强于BJ-4株;PRRSV特异血清抗体结果表明:变异株和BJ-4株均能快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


恩诺沙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ciELISA试剂盒的研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制快速、灵敏、特异的恩诺沙星残留检测ciELISA试剂盒(ENR-Kit),为动物源性食品中恩诺沙星(ENR)残留的快速免疫学检测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恩诺沙星单克隆抗体(ENR mAb)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生产ENR单抗,应用ENR mAb研制ENR残留间接竞争ELISA(ci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并对其灵敏度、半数抑制浓度(IC50)、特异性、准确度和基质效应性进行检测。【结果】筛选出2株杂交瘤细胞,其单抗亚类均为IgG1亚型。4G1-B3杂交瘤细胞株的ENR mAb间接ELISA效价为1∶1.024×106,亲和常数(Ka)为9×1010L/moL。ENR-Kit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5~48.75μg/L,灵敏度0.05μg/L,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1μg/L,与环丙沙星的交叉反应率(CR)为0.02%,与其他化合物的交叉反应率(CR)均<0.01%。ENR-Kit对牛奶样、鱼肉样和鸡肉样中ENR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6.49%,86.95%和84.13%,平均变异系数均<10%,不同基质对ENR-Kit检测结果影响小。【结论】研制的ENR-Kit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简便等特点,适合ENR残留快速检测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恩诺沙星 杂交瘤细胞 单克隆抗体 ciELISA 快速检测试剂盒


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品质效应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在小麦品质遗传改良中更好地利用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的品质效应,以3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对17种LMW-GS的品质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Glu-A3位点,对面筋数量的正向效应为A3 c、A3 b、A3 d、A3 e>A3 a,对面筋强度的正向效应为A3 c>A3 b、A3 d>A3 a、A3 e。在Glu-B3位点,对面筋数量的正向效应为B3 i、B3 d>B3 f>B3 e、B3 h>B3 g>B3 j,对面筋强度的正向效应为B3 d>B3 h>B3 j、B3 e>B3 i、B3 f>B3 g。在Glu-D3位点,对面筋数量的正向效应为D3 e>D3 c>D3 d>D3 b、D3 a,对面筋强度的正向效应为D3 a>D3 c、D3 e>D3 b、D3 d。综合各个亚基的品质效应,本研究提出了包含17种小麦LMW-GS的评分体系,品种品质类型与LMW-GS的对应分析结果验证了LMW-GS品质效应的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位点优异LMW-GS的品质效应具有累加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