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丝裂病的抗性QTL定位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感丝裂病的玉米自交系R08与抗丝裂病的自交系Es40组配F2群体共348个单株,构建了包含115个SSR标记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2178.6cM,平均图距为18.9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4家系丝裂病数据进行抗性QTL分析,共检测到12个QTL,分别位于第1、2、4、5和7染色体,贡献率为4.22%~37.95%。其中在第1、3染色体上检测到主效QTL,贡献率均大于30%,基因作用方式均为显性,其余10个QTL的作用方式多为加性或部分显性。


磺胺嘧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制备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检测。【方法】用重氮化法将SD偶联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上,合成免疫原BSA-SD和包被原OVA-SD,并用紫外扫描(UV)、SDS-PAGE法进行鉴定。用BSA-SD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和阻断ELISA法筛选细胞融合备用鼠;应用杂交瘤技术建立SD mAb细胞株,用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SD mAb,对SDmAb的效价、敏感性和特异性等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BSA-SD人工抗原制备成功,SD与BSA的分子结合比约为10.3∶1;筛选出6B5-E4、6B5-E9、3A5-B4和2H8-G5 4株敏感特异的杂交瘤细胞,其细胞培养上清液效价分别为1∶810、1∶256、1∶512、1∶512,腹水效价分别为1∶(8.6×106)、1∶(2.5×106)、1∶(5×106)和1∶(5×106)。6B5-E4株对SD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54μg/L。SD mAb与磺胺一甲基嘧啶交叉反应率为2.7%,与其他磺胺类药物无交叉反应性。【结论】获得了抗SD效价高、敏感、特异的mAb,可用于SD残留的快速检测。


新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碳二亚胺(EDC)法将新霉素(NEO)偶联于载体蛋白BSA和OVA,合成免疫原BSA-NEO和包被原OVA-NEO,用红外扫描(IR)、SDS-PAGE进行鉴定;用BSA-NEO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和阻断ELISA选择细胞融合备用鼠;应用杂交瘤技术建立分泌NEOmAb细胞株,用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NEOmAb;对NEOmAb的效价、亲和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等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BSA-NEO人工抗原;筛选出1E9、4E8、1G1共3株敏感特异的杂交瘤细胞,间接ELISA效价细胞培养上清分别为1∶2.56×103、1∶1.28×103、1∶5.12×103,腹水效价分别为1∶5.12×105、1∶2.56×105、1∶1.02×106,1G1亲和常数(Ka)为3.75×1010(L/mol);1G1株对NEO的IC50为2.57 ng/mL,NEO mAb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环丙沙星、二氟沙星等无交叉反应。试验获得了抗NEO高价、敏感、特异的mAb,可用于NEO残留检测的免疫学试验。


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长期施钾对土壤钾素Q/I关系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Q/I)关系,采用Q/I法研究了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3类土壤(土、潮土和红壤),连续15年不施钾(NP)和施钾(NPK)土壤钾素Q/I关系的变化及其参数与土壤性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钾土壤K+平衡活度比(AR0)、土壤活性钾(KL)、非专性吸附钾(-△K0)和专性吸附钾(KX)均较不施钾土壤的高,其中,施钾后AR0和-△K0值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红壤,分别提高13.78和12.17倍;15年连续施用钾肥对红壤钾位缓冲容量(PBC)影响不明显,塿土和潮土长期施钾处理PBC值显著降低(17%~20%)。不施钾土壤K+和Ca2++Mg2+交换自由能(-△G)(13.691~9.33 kJ/mol)高于施钾土壤(12.151~2.81 kJ/mol);土壤钾素Q/I参数与土壤1 mol/L HNO3浸提钾、K+饱和度和有机质含量等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钾素Q/I参数能科学评价土壤的供钾状况。连续15年施钾肥土壤供钾能力较高,长期不施钾肥土壤钾素亏缺明显,尤其是潮土和红壤易出现缺钾。
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的克隆、定位及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受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分析其在感、抗病单株中的表达模式,探讨其在小麦抗白粉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基因芯片结果,结合电子克隆与RT-PCR方法,克隆到一个受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对获得的基因片段进行定位。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片段在抗病植株、感病植株白粉菌诱导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获得了一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片段,命名为TaGLP5(GenBank登录号为FJ59447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与已知的来自禾本科的萌发素蛋白分属不同的进化分支,很可能是新的小麦萌发素蛋白成员。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将该基因片段定位在小麦的5A染色体上。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受白粉菌诱导,且在接菌后的24h以前抗病中的表达量高于同期感病株。【结论】本实验获得的类萌发素蛋白是一个新的成员。该类萌发素蛋白在感、抗植物受白粉菌诱导上调表达,但是表达量、表达时间上存在差异。推测该基因参与了小麦对白粉菌的防御反应。


高亲和力莱克多巴胺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ci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混合酸酐法(MA)将莱克多巴胺(RAC)偶联于牛血清白蛋白(BSA),合成人工抗原BSA-RAC,用UV和SDS-PAGE鉴定;用BSA-RAC免疫Balb/c小鼠,细胞融合技术建立高亲和力RAC单克隆抗体(mAb)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RAC mAb;应用RAC mAb研制RAC残留快速检测ciELISA试剂盒(RAC-Kit),并测定其性能。结果表明,BSA-RAC偶联成功,分子结合比为24.5∶1;筛选出3株杂交瘤细胞,其中最好的4D8株亲和常数(Ka)为1.65×1010L/mol;RAC-Kit的检测限为0.5ng/ml,检测范围为0.5~151ng/ml,饲料样、猪尿样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7.2%,89.4%,平均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小于15%,与多巴酚丁胺的交叉反应率(CR%)为9.7%,与其它化合物无CR,RAC-Kit在4℃保存期为180d。
关键词: 莱克多巴胺 人工抗原 单克隆抗体 竞争ELISA 快速检测试剂盒


长期施肥下三类典型农田土壤小麦磷肥利用效率的差异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北方长期施肥下三类典型农田土壤(塿土、潮土和褐潮土)的小麦产量、小麦磷肥农学利用效率、小麦磷肥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处理(氮磷化肥配合施用、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氮磷钾化肥和秸秆配合施用、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的小麦产量为2914~6219kg·hm-2,较不施磷肥处理(不施肥对照、单施化肥氮、氮钾化肥配合施用)提高了2~4倍,各施磷肥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试验起始年施用氮磷钾化肥处理的塿土、潮土和褐潮土上的小麦磷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为17.0、20.3和13.3kg·kg-1,小麦磷肥利用率分别为15.3%、31.2%和23.8%;施肥15年后,小麦磷肥农学利用效率每年分别增加3.9、2.5和2.8kg·kg-1,小麦磷肥利用率每年分别增加1.3%、0.9%和1.0%.同一类型土壤不同施磷处理间的磷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利用率差异不显著.在我国北方地区,长期施用磷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下,塿土平均每年增长的小麦磷肥农学利用效率和磷肥利用率较潮土和褐潮土高.
磺胺甲嗯唑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免疫金标试纸检测方法的建立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磺胺甲嗯唑人工免疫原(BSA-SMZ)免疫BALB/C小鼠(Mus muscalus),细胞融合技术筛选抗磺胺甲嗯唑单克隆抗体(SMZ mAb)杂交瘤细胞,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SMZ mAb,并鉴定其免疫学特性;应用SMZ mAb研制SMZ残留快速检测金标试纸(SMZ-strip),并测定其性能.结果表明,筛选出3株杂交瘤细胞,其中最好的3G6株间接ELISA效价细胞培养上清为1:8.1×10^2,腹水为1:6.4×10^5,亲和常数(K=a)为3.07×10^9L/mol,对SMZ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2.4μg/L,与磺胺嘧啶的交叉反应率(CR%)为2.84%,与其它磺胺类药物无交叉反应;SMZ-strip目测检测限为6μg/L;其敏感性与竞争ELISA试剂盒相当,符合率为100%;SMZ-strip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简便等特点,适合于SMZ残留快速检测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磺胺甲嗯唑 细胞融合 单克隆抗体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 快速检测试纸


不同砧木嫁接对西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豫园砧木王(Citrullus lanatus var.citroides cv.Yuyuanzhenmu)、超丰F1(Lagenaria sicer-aria cv.Chaofeng F1)、新土佐(Cucurbita maxima×C.moschata,Sintozwa)3个西瓜砧木嫁接对西瓜(Cit-rullus lanatus var.lanatus)生长发育、根系的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砧木西瓜嫁接苗与自根苗相比,根系发达,茎叶生长旺盛,且有增产作用。其中豫园砧木王和新土佐砧木的嫁接效果最好,其能明显增强嫁接苗的长势,可分别使西瓜增产21.4%和25.0%。因此,建议选择豫园砧木王和新土佐嫁接西瓜为好,以达到丰产的目的。


O型口蹄疫病毒VP1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功能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具有免疫原性的FMDV VP1蛋白,以O型FMDV重组质粒PMD18T-VP1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O型FMDVVP1基因片段,将此基因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命名为pET-VP1,经PCR和测序鉴定后,用IPTG诱导表达,收集诱导的菌液进行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在分子量约为45 ku处有1条明显的蛋白条带,且能被口蹄疫阳性血清识别,表达产物通过包涵体纯化后用透析法复性;ELISA检测结果显示,所复性的蛋白具有较高的活性。结果表明,FMDV VP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为开发诊断制剂和疫苗的研制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