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白粉病抗病新基因PmHNK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周98165对河南省当前流行白粉菌生理小种具有较好的抗性,并且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明确其抗白粉病基因及遗传特性,筛选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抗白粉病育种提供抗源和理论支撑。【方法】将周98165与中国春杂交、自交、测交,对双亲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鉴定,用小麦白粉病菌08B1进行遗传分析,利用SSR、EST-SSR技术对双亲及抗感池进行筛选和电泳分析,并结合中国春缺四体材料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周98165对3个白粉菌高毒力小种抗性良好,其抗病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将该基因暂命名为PmHNK。筛选了与PmHNK连锁的5个微卫星标记,在遗传图谱上的顺序为Xbarc77、Xgwm547、Xwmc326、Xgwm299、PmHNK、Xgwm108,Xgwm299和Xgwm108分别为PmHNK两侧距离最近的标记,图距分别为4.2cM、5.6cM,最远标记Xbarc77与PmHNK图距为10.6cM,并将PmHNK定位于3BL。【结论】抗病鉴定、遗传分析结合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PmHNK是一个白粉病抗病新基因。


AgNO_3在小麦幼胚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小麦幼胚体细胞再生频率,以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豫麦49号、豫麦18号和兰考906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AgNO3对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培养特性和草酸盐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间、不同AgNO3浓度间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绿点率和草酸盐氧化酶活性差异均达到0.01显著水平,基因型间以豫麦18最高、兰考906最低;不同AgNO3浓度间以MS培养基上附加2.5~5.0 mg/L处理较高。不同浓度Ag-NO3条件下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草酸盐氧化酶活性相关系数为0.920,达0.01显著水平。可见,在小麦幼胚组织培养过程中可以加入Ag+提高再生频率。
关键词: 小麦 银离子 胚性愈伤组织 培养特性 草酸盐氧化酶


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介体昆虫控制玉米粗缩病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粗缩病,采用内吸性杀虫剂拌种防治介体昆虫的方法控制玉米粗缩病。结果表明:利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有效成分)2.1~2.8 g拌1 kg种子,对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3.90%~83.98%,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喇叭口期为85.35%~87.05%,收获期为72.15%~73.18%;用吡虫啉(有效成分)2.8~3.5 g拌1 kg种子对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效果为60.42%~83.18%,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喇叭口期为84.10%~87.61%,收获期为72.35%~74.34%;与空白对照相比小区产量增加了36.38%~38.06%。而且拌种对种子无害,各药剂拌种处理的种子出苗率在90%以上,与不拌种差异不显著。


猪瘟病毒C株E~(rns)/E2嵌合基因表达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制备抗猪瘟病毒(CSFV)C株Erns/E2嵌合基因表达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探讨Erns/E2蛋白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在大肠杆菌RosettaTM2(DE3)中表达了猪瘟病毒(CSFV)C株Erns、E2蛋白主要抗原域的嵌合基因CSFVErns/E2蛋白;以纯化复性后的CSFVErns/E2为免疫原,按常规方法免疫BALB/c小鼠,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抗CSFVErns/E2 mAb;利用间接ELISA、Western blot、Dotblot方法鉴定mAb生物学特性。结果:获得了1株稳定分泌抗CSFVErns/E2融合蛋白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系C8株,该株mAb的细胞培养上清效价为1∶6400,小鼠腹水效价1∶2×105。其免疫球蛋白亚类为IgG1。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株mAb不与猪瘟C株细胞毒、pET-32a标签蛋白反应,仅与融合表达的CSFVErns/E2蛋白存在特异性反应。Dot blot结果表明其识别的抗原表位为E2蛋白的RSGL-CPFDTSPV氨基酸序列。结论:获得了一株能特异识别E2蛋白抗原表位的mAb,为进一步研究CSFV的分子结构及功能奠定了物质基础。
关键词: 猪瘟病毒 CSFV Erns/E2 嵌合基因 融合蛋白 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系


不同化学诱抗剂对金银花叶片防御酶系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4种化学诱抗剂壳聚糖、草酸、硫酸亚铁和硅酸钠处理金银花,通过计算酶活性发展曲线下面积AUEAPC,分析了叶片防御酶系3种主要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诱抗剂处理中,壳聚糖处理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最高,其次是草酸处理,两者差异极显著,并且极显著高于硅酸钠、硫酸亚铁处理和对照,而后3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硫酸亚铁处理后,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最高,极显著高于壳聚糖、草酸和硅酸钠处理,并且这4种诱抗剂处理POD的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但只有壳聚糖处理,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他3种诱抗剂处理的PPO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壳聚糖、草酸、硫酸亚铁和硅酸钠处理后,3种酶的综合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71.1%、31.1%、11.7%和2.5%,与前期对金银花白粉病诱抗效果研究结论相一致。本研究初步从防御酶学角度分析了4种化学诱抗剂在金银花上的诱导抗病机制。


棉花黄萎病菌与品种互作的格局分析
《棉花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3个棉花品种(系)接种18个黄萎病菌株的抗感表现(病情指数)为分析对象,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用双标图方法研究了寄主-病原的互作格局。结果表明:23个棉花品种分为6个抗病性不同的品种组,18个菌株聚为5个致病力不同的菌株群。5031和50312组成的品种组G1对所有菌株群具有最高抗性,可作为抗黄育种的高抗质源。来自河北成安的VD25与来自江苏常熟的XS4、XS6和XS7组成的菌株群S4与G5品种组存在互作,其致病力最强,是棉花黄萎病的优势菌株群,在抗黄育种和抗黄鉴定中应予以高度重视。S2和S3菌株群与56%的参试品种构成的3个品种组间存在互作,是潜在的优势菌株群。具平均抗病性的G2品种组是黄萎病菌的优良寄主。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不同比例对夏玉米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安排在驻马店市的新坡村与驻马店市农科所,研究了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比例对夏玉米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两地的夏玉米试验结果表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处理的产量均以控释尿素70%+普通尿素30%处理最好.新坡村与驻马店市农科所的产量分别为8 699 kg.hm-2,9 008 kg.hm-2,比100%控释尿素处理增产6.1%,6.4%,比100%普通尿素处理增产16.2%,16.2%,比对照增产55.8%,56.2%,它们之间的差异达1%显著水平.该试验对玉米经济性状的影响主要在穗粒数和百粒重方面,对穗长、穗粗影响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