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姬松茸多糖组分对小鼠巨噬细胞作用研究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姬松茸多糖组分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用姬松茸多糖组分(ABMB3)刺激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检测刺激后巨噬细胞分泌至培养基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NO含量以及小鼠巨噬细胞对乳胶颗粒吞噬率的变化,并检测ABMB3刺激的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经姬松茸多糖组分ABMB3刺激后能显著刺激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并产生大量的NO,小鼠巨噬细胞对乳胶颗粒的吞噬功能也明显增强。而且可以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能力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功效。


河道植被驳岸筛选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护坡效果良好,且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河道植被,在模拟农村驳岸上种植马蹄金、美人蕉、杞柳3种植被,对其坡面界面伴生植物、节肢动物、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和稳定性等进行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除秋季伴生植物外,春秋2季3种植物的生物量,伴生植物和节肢动物的Shannon-Wei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马蹄金<美人蕉<杞柳;Simpson多样性指数:马蹄金>美人蕉>杞柳。且杞柳土壤微生物的细菌总数最多,达到7.7×108cfu/g土,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达到3.2×106cfu/g土以上。秋季马蹄金被加拿大一枝黄花等伴生植物所取代。可见,杞柳驳岸是生态效应最佳的植被驳岸,其次是美人蕉驳岸,而马蹄金驳岸不适合作植被驳岸。
关键词: 植被驳岸 伴生植物 节肢动物 土壤微生物 生态效应


蛹虫草子实体中海藻糖含量的测定
《菌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食用菌中海藻糖的含量,以蛹虫草子实体为材料,比较了提取溶剂、提取方式及提取时间等条件对海藻糖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海藻糖分析的前处理方法为:1g子实体粉中加入100mL90%乙醇热回流提取1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藻糖,优化后的色谱条件为:SUGAR SP0810柱(300mm×8mm),超纯水洗脱,流速0.5mL/min,柱温70℃,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进样量10μL。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度高,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好,对海藻糖标准品的检测特异性良好,适用于蛹虫草子实体中海藻糖含量的分析。


NaCl胁迫下不同茄子材料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比较
《种子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3份茄子材料为试材,用0、30、60、90、120、150 mmol/L和180 mmol/L的盐溶液进行发芽试验,比较了不同材料的萌发期耐盐性。结果发现,低浓度盐胁迫(<90 mmol/L)促进一些材料的种子萌发,而高浓度盐胁迫(>120 mmol/L)抑制了种子的萌发;13份材料间存在明显的耐盐性差异,2份为极耐盐材料,3份为盐敏感材料,其余为中等耐盐材料;NaCl浓度120 mmol/L时为茄子耐盐萌发试验的临界浓度,为耐盐种质资源筛选提供了条件。


丙酸杆菌代谢物摇瓶补料分批发酵条件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初步研究1株薛氏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shermanii)代谢物在摇瓶补料分批发酵中的最适碳源、氮源及其用量,旨在为丙酸杆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摇瓶分批发酵条件下,以丙酸杆菌对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dia)的抑菌活性为检测指标,以未补加碳氮源处理为对照,从发酵第4~7天,每隔24 h补加1次不同质量浓度的复合碳源(m(乳酸钠)∶m(葡萄糖)=3∶1)、不同氮源(胰蛋白胨、酵母粉、牛肉膏),每天取样检测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最后对获得最佳补料条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确定补料时间。【结果】从发酵第4天开始每隔24 h补加1次3 g/L复合碳源和2 g/L酵母粉时,丙酸杆菌代谢物对恶臭假单胞菌抑菌活性在第8 d最高,为33.47 AU/mL,显著高于对照组22.48 AU/mL(P<0.05);每隔24 h补料1次与每隔12 h补料1次,对提高抑菌活性的影响不大。【结论】在分批发酵过程中每隔24 h补加1次3 g/L复合碳源2、g/L酵母粉,可以明显提高丙酸杆菌代谢物对恶臭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


不同产地猴头菌子实体粗多糖特征及其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的活性
《食用菌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提取7种不同来源的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子实体粗多糖,对其理化性质和体外免疫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猴头菌子实体粗多糖含量和得率差异较大,以来源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县(H1)、林口县(H3)的子实体粗多糖含量、得率较高;各粗多糖提取物分子量分布相似,单糖组成均以葡萄糖为主,并含有岩藻糖和半乳糖;7种子实体粗多糖提取物均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生成NO的量,以500μg/mL H3提取物活性最高、H1次之。


一种真姬菇菌种质量整合定量评价方法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真姬菇菌种质量的预判性指标,通过液体培养、可见光谱分析与结实性试验,开发了一种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方法,并确立评价用培养基质组成(ρ/g L-1):马铃薯200.0,乳糖20.0,NH4NO3 2.0,MgSO4.7 H2O 0.5,KH2PO4 1.5,溴百里酚兰0.06,pH 7.0.结果显示,脱色率分别与单瓶产量、有效子实体数量及单个子实体重量呈极显著相关性.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提出脱色率与菌种质量加权关联系数间拟合方程及显色反应与菌种质量加权关联系数间拟合方程:YDR=-221.26X2+490.75X-210.75;YCR=7.7379X-1.7118.拟合方程可用于真姬菇菌种质量的整合定量评价.表3参9


果袋遮光对设施栽培沪油018油桃果实着色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在设施栽培条件下,采用不同透光率的果袋,研究了不同遮光处理对沪油018油桃果实着色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不同透光率(69.6%、18.2%和0)套袋处理随着透光率的降低,果皮呈现从红到黄、从暗到亮的着色趋势。色素含量变化以0透光率处理最为显著,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分别比不套袋处理下降了94.3%、24.6%和100%。套袋遮光通过改变果皮中色素的比例及含量来改变果实着色,光强是引起油桃果皮色泽和色素变化最主要的原因。套袋显著降低了果实还原糖和可滴定酸含量,但对总糖和蔗糖含量无显著影响。套袋果实单果重有随果袋透光率降低而减少的趋势。套袋会引起果实钾、钙、镁含量变化。高透光率果袋(小林单层袋NK-15)是大棚栽培条件下沪油018油桃较适宜的果袋。
关键词: 设施栽培 沪油018油桃 果袋 透光率 着色 果实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