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南部石榴矿质营养DRIS诊断初步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调查、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诊断与推荐施肥综合系统(DRIS),对高、低产组石榴叶片N、P、K、Ca养分分析数据进行不同表示式计算,初步筛选出N/P、N/K、N.Ca、K/P、Ca/P和Ca/K为DRIS诊断参数,并初步提出石榴DRIS诊断标准。通过对田间定位试验结果的营养诊断表明,DRIS适合新疆南部石榴的施肥诊断。


喀什地区棉花-甜瓜立体套作栽培技术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影响新疆喀什地区棉花-甜瓜立体套种模式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完善该模的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甜瓜与棉花共生期间水肥管理以及甜瓜主要病害发生、产量和品质,并与棉花和甜瓜常规种植方式比较。【结果】棉花-甜瓜立体套种模式下作物共生期水肥管理矛盾小,田间管理方便;甜瓜白粉病发病减轻,霜霉病发病较重;新陆中21号棉花产量为3 888 kg/hm2,卡拉库赛甜瓜产量为29 670 kg/hm2,甜瓜商品率超过90%。【结论】棉花-甜瓜立体套种模式具有明显增产和增收效果,对于解决新疆喀什地区因人多地少而迫切需要提高种植收益有积极意义。


28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耐旱性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28份主要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进行耐旱性研究。【方法】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处理下,采用α-lattice设计,调查出苗期、散粉期、吐丝期、株高、穗位高、雄穗长、穗长、穗粗、单穗粒数和单株产量等,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定与筛选,确定耐旱指标,计算耐旱系数,并换算成综合耐旱系数。【结果】可用ASI、株高、穗位高、雄穗长、穗长、穗粗、单穗粒数和单株产量作为耐旱指标对玉米自交系的耐旱性进行评价;株高、穗长和穗粗3个性状的耐旱性与单株产量的耐旱性关系极为密切。【结论】自交系齐319、长3、吉465、英64、888-9和2002F17的综合耐旱性较强,耐旱系数分别为0.89、0.88、0.86、0.86、0.86和0.85;"ASI+综合耐旱系数"法是较为实用的耐旱性评价方法,可在育种实践中加以应用;ASI、株高、穗位高、雄穗长、穗长、穗粗、单穗粒数和单株产量等可作为玉米自交系综合耐旱性评价的主要性状,其中株高、穗长和穗粗3个性状的耐旱性与单株产量的耐旱性关系极为密切,在耐旱育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新疆地产杏仁中杏仁油的超声波法提取工艺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杏品种杏仁油提取率,为新疆杏仁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杏仁油的生产加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新疆主栽杏及产量较大的小白杏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超声波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得出杏仁油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提取溶剂为石油醚、提取时间25min、提取温度25℃、提取功率250W、料液比为1:6、提取次数为1次。【结论】最佳试验提取条件下甜仁红杏、小白杏、大红杏、大果胡、树上干、早熟黑叶杏和阿克玉里克杏仁油提取率分别为80.97%、78.02%、76.54%、75.27%、72.87%、72.13%和71.11%。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超声波提取法具有节省时间、环保节能、提取效率高和控制方便等优点。


不同生态环境对陆地棉杂交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南新乡(环境Ⅰ)和西北内陆棉区的新疆石河子(环境Ⅱ)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对陆地棉杂交F2代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通径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环境性状的变异系数皮棉产量和单株铃数均最大,生育期均最小,铃重、籽指和衣分存在较大差别。两种环境各性状间的相关不尽一致,单株铃数与衣分、衣指、籽指,衣分与衣指,皮棉产量与始节高度、衣分、籽指间均表现出正负相关的明显差别。两种环境株高、总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和衣指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对这些性状直接选择是有效的;衣分在环境Ⅱ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虽均为负值,但可通过衣指对皮棉产量有较大促进作用;一些性状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对其选择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环境Ⅰ中株高、单株铃数和衣指对皮棉产量有显著影响,环境Ⅱ中生育期、总果枝数、单株铃数和铃重对皮棉产量有显著影响,为棉花产量的生态穿梭育种明确了主攻方向。


灌木林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对地表野火的快速响应
《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地表野火对土壤古菌群落结构的即时影响,在灌木林火发生18h后,于火烧迹地和未烧地采集土壤样品,通过构建两个土壤古菌16S rDNA基因文库,研究火烧后小时尺度下土壤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从火烧和对照未烧土壤古菌文库中共得到19个古菌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 taxonomic units,OTUs),其中对照未烧林地土壤文库中存在9个OTUs是火烧土壤中缺失的类群,占克隆总数的5.91%。未烧林地中3个优势古菌克隆YM ar-F25(GQ304791)、YMar-F32(GQ304792)及YMar-F21(GQ304789)系统发育归类为泉古菌门亚群G roupⅠ,分别占克隆总数的15.50%,18.18%,41.36%;而在火烧迹地中这3个古菌分类群仍为优势群,分别占克隆总数的15.59%,22.58%,46.24%。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对照土壤古菌文库Shannon-Wiener指数为1.87,而火烧土壤古菌文库为1.40。结果表明,在小时尺度上,高强度灌木林火使土壤古菌多样性立即降低,低丰度土壤古菌种群对火干扰敏感,高丰度古菌的种群结构火烧后无明显变化。


新疆玉米普通锈病(Puccinia sorghi Schw)侵染生活史及初侵染源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玉米普通锈病在新疆自然的生境条件下,个体发育中各个孢子世代的生物表现型及其初侵染源形式。【方法】采集玉米普通锈病孢子,分析夏孢子和冬孢子存活能力,并将病原菌接种于玉米上观察发病情况。【结果】菌初侵染时期和整个夏季所生成夏孢子堆的生物特性,只是为病原在寄生生活周期内营扩大再侵染的繁殖用。夏孢子的萌发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10.8~29℃,最适温度为14.9~22.4℃,温度在10℃以下萌发终止。玉米收割后,夏孢子在寄主基质上可残生时间约在55 d以内,至11月26日检验其活性时,发现许多夏孢子体内的颗粒体已消耗殆尽,形成透明的空腔,有的则失去光泽,呈现淡灰褐色,丧失了发芽能力,鉴此看出该病夏孢子抗逆性很差,不能逾越新疆漫长严酷的寒冬。研究还发现,临秋时节,玉米病体上出现一种深锈褐色的休眠夏孢子堆的菌态,此菌态有强劲抗逆性的特异功能,在持续2个多月零下20~24℃的寒冬期后,仍具有正常的萌发力和对寄主侵染的致病毒性。【结论】在新疆的冬季,玉米普通锈病是以休眠夏孢子堆作为越冬世代,而且是玉米在生产中感染锈病唯一的初次感染源。该病冬孢子世代在新疆的侵染生活史上并无实质性的病理学意义。
关键词: 玉米 Puccinia sorghi Schw 生活史 初侵染 夏孢子 冬孢子 休眠夏孢子


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微生物和酶的特征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测定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数量变化以及土壤酶的活性。【方法】以新疆高产棉花连作5、101、5和20年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棉花不同连作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总数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细菌数量变化有极显著差异,真菌和放线菌变化无显著差异,棉田土壤B/F呈下降的趋势。【结论】对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的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进行测定,结果脲酶、蔗糖酶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呈增强的趋势,磷酸酶活性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先呈下降趋势,再随连作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


温度对马铃薯甲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昆虫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温度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恒温条件,研究了温度对马铃薯甲虫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马铃薯甲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种群的繁殖力有显著的影响。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马铃薯甲虫世代存活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27℃>23℃>19℃>31℃>15℃。27℃时成虫的产卵量最高,单雌平均卵量为729.7粒;其次为23℃,单雌平均卵量为639.2粒。并测得马铃薯甲虫卵、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幼虫期、蛹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14,10.50,8.17,10.28,9.04,9.59,10.23和10.90℃,有效积温分别为73.26,43.22,39.23,34.05,161.97,273.02,100.38和542.58日.度。据此认为温度对马铃薯甲虫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影响明显。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发育历期 存活率 繁殖力 发育起点温度


土壤中1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多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
《分析测试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土壤中1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多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磷酸缓冲液(pH7.8)-甲醇(体积比1∶1)振荡提取,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外标法定量。1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在5~2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1~0.9999。13种除草剂在5、20μg/kg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9%~103%,相对标准偏差为1.1%~11.2%。方法的检出限(S/N=3)为0.020~0.092μg/kg,定量下限(S/N=10)为0.07~0.31μg/kg。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磺酰脲类除草剂 土壤 多残留 固相萃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