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控释肥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目、肥力及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无肥、常规肥、控释尿素和控释复合肥4种肥料处理,于大豆播种前和成熟期对大豆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采用平板计数法进行测定;并对大豆成熟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无肥和常规肥比较,控释尿素和控释复合肥可明显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目,并且控释复合肥处理的细菌数目、土壤养分含量等项目优于控释尿素处理;在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相关因素方面,控释尿素及控释复合肥未表现出显著优势。与常规肥相比,施用控释肥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提高供肥能力,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边鸡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5′调控区的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边鸡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5′调控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与边鸡的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MSTN基因5′调控区检测到4个突变(C1346T、G1375A、A1473G和G1491A)。在6~18周龄时(10周龄除外),ST基因型个体的体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SS型(P<0.05或P<0.01)。在14~18周龄时,TT基因型个体的体重显著或极显著的高于SS型(P<0.05或P<0.01)。研究结果提示,MSTN基因可能是影响边鸡生长性状的一个主要候选基因。
关键词: 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 PCR-SSCP 生长性状 边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H4亚型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遗传演化分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对我国南方活禽市场进行流行病学监测时从鸭体内分离鉴定一株H4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命名为A/duck/Guangxi/912/2008(H4N2)(缩写为DK/GX/912/08)。为了解该株H4亚型AIV的来源、特征及其分子演化规律,本研究对其全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并与GenBank登录的相关病毒进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DK/GX/912/08HA基因切割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PEKASR↓GLF)符合低致病力AIV的特征,其分子遗传演化关系属于东半球谱系的欧亚分支;NA基因与A/duck/Jiangxi/1286/2005(H5N2)在同一分支内,核苷酸同源性为98.1%;PB2基因与A/duck/Nanchang/4-165/2000(H4N6)处于同一分支;而NS基因与A/duck/Jiangxi/1786/03(H7N7)同源性最高。因此,推测DK/GX/912/08可能是不同来源的基因在鸭体内经过复杂重组演变的一株重组病毒。
盐碱化土壤上不同因素对饲用小黑麦鲜草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盐碱化降低了小黑麦生物产量,研究轻度盐碱化土地上不同因素对饲用小黑麦产量的影响,为盐碱地上饲用小黑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利用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B)、底肥量(C)、追肥量(D)对3个优良饲用小黑麦品种(品系)(A):‘哈师209’、‘哈师0442’、‘哈师0447’鲜草产量的影响,并对不同组合鲜草产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密度对小黑麦鲜草产量影响显著,且不同密度之间差异极显著,其他3个因素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各因子对小黑麦鲜草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种植密度>品种>底肥量>追肥量;在供试条件下,适宜的品种为‘哈师209’,播种量为300kg/hm2,施用复合底肥300kg/hm2,刈割后追尿素肥75kg/hm2。
关键词: 小黑麦 种植密度 底肥量 追肥量 正交设计 鲜草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鹿蹄草属内生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内生真菌对鹿蹄草的生长、抗逆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1株鹿蹄草内生真菌R25(Nectriasp.)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报道,旨在为该菌株在鹿蹄草等园林绿化植物引种驯化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研究发现:R25在培养的1~2天生长缓慢,3~10天生长迅速,11天后生长趋于稳定。该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能10~生2长5℃,,但最黑适暗生对长生温长度更为有20利℃;;该在菌pH株4能.0利~8用.0多之种间碳均、能氮生源长,,其最中适最生适长碳p、H氮为源5分.0~别6.为0;葡在萄各糖光、照硝条酸件钾下,且均在OMA培养基中产孢能力最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粒形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Nipponbare(粳)/Kasalath(籼)//Nipponbare(粳)的98个BC1F5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对应的包含245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在日本筑波和中国沈阳对水稻粒形相关性状(粒长、粒宽和粒厚)进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控制粒形相关性状的QTL,包括在日本筑波检测到的13个QTL和在中国沈阳检测到的9个QTL。它们分布在第1,2,3,5,6,9,10和12号染色体上,其中有6个QTL在2个环境下被同时检测到,分别是控制粒长的qSL3-1和qSL12;控制粒宽的qSW5;控制粒厚的qST3、qST5和qST6-1。这些QTL为粒形相关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相对稳定遗传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其余的在特定环境下表达的QTL也反映了粒形相关性状遗传的复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主产区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分析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我国马铃薯主产区黑龙江、内蒙古、甘肃、贵州采集了752份具有典型病毒病症状的样品和疑似样品,应用DAS-ELISA方法进行检测。主要筛查6种病毒:PVX、PVY、PVS、PLRV、PVM、PVA。结果显示:270份样品检测到病毒,总体上,PVY的检出率最高,PVS次之,33份样品是由多种病毒混合侵染造成的,田间PVY+PLRV混合侵染率最高,PVS+PVY次之。试管苗PVS病毒发生较多,原原种和大田种薯PVY病毒发生比例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杂交粳稻栽培试验初报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哈尔滨生态区域对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天津分中心提供的9个杂交粳稻材料进行栽培试验。通过杂交粳稻的物候期、生长发育调查、室内考种及测产等初步认定:杂交粳稻在寒冷地区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与当地普通水稻品种相比杂交粳稻返青早,分蘖能力强,穗粒数多,库容量大,在本年度没有遇低温情况下,产量比对照平均增产接近30%。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知,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长x4>千粒重x8>株高x1>活动积温x3>穗数x7>结实率x6>根干重x2>粒数x5,说明提高杂交粳稻产量首先应该考虑大穗,其次是增加粒重,而株数对产量效应较小。在育种上,需要加强大穗的选择;栽培上,要注意种子的适应区,采取提高温度促进杂交粳稻发育的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组配方式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分析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及种间高世代材料按异黄酮含量不同配制杂交组合,对亲本和后代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母本配合力F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将方差分解成母本组P1(高、中、低)和父本组P2(高、中、低)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方差并进行F测验后发现,母本组一般配合力方差F测验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杂交组合所测性状受到亲本基因加性效应影响,亲本不同组合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差异较大。33个大豆亲本组合中,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的变幅为-28.6%~32.5%,效应值最高的组合(龙品05-277×野01-177)为32.5%,该组合可作为实现高异黄酮育种目标的重要参考组合。在大豆高异黄酮育种中,亲本最好采用高×高类型配置组合。
关键词: 大豆[Glycinemax(L.)Merr.] 异黄酮 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头稗(005)与鹅头稗(031)的生物学性状与细胞学研究
《草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大头稗(005)与鹅头稗(031)的生物学性状测试和细胞学研究,以期为寒地稗草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依据,这2种稗草均收集于黑龙江省内的不同地方。2007年对2种稗草进行了观察和试验,测定了生育期、株高、分蘖数、叶面积及鲜、干重量等主要生物学性状,并对小区的实际产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2种稗草生物学性状均为良好,在黑龙江省的气候条件下,大头稗与鹅头稗的鲜干草产量无明显差别。核型分析结果显示,2种稗草的核内染色体数目均为2n=54。大头稗2n=46m+8sm,鹅头稗2n=44m+10s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