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药用植物北细辛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电子显微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药用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北细辛有12枚雄蕊,上下两轮各6枚,相间排列。花药的着生方式为背着药,成熟花药开裂方式为纵裂。花药横切面呈碟形,具4个小孢子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属于同时型,小孢子在四分体中的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形和十字形。花药壁的发育方式为基本型,腺质绒毡层,在单核花粉粒发育过程中,绒毡层的内切向壁上有大量圆球状的乌氏体。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扁球形,无明显萌发孔,外壁表面呈网纹状,具瘤状突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黑杨花粉离体萌发和细胞学分析
《林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花粉离体培养法,研究不同的液体培养基组分、温度、pH值对小黑杨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因子试验中,蔗糖、H3BO3和CaCl2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对小黑杨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起促进作用,但超过一定浓度时则起抑制作用,温度和pH值也是如此。在正交试验中,蔗糖、H3BO3、CaCl2、温度和pH值对小黑杨花粉萌发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小黑杨花粉萌发最适的培养基为150g·L-1蔗糖+20mg·L-1H3BO3+40mg·L-1CaCl2,在21℃和pH6.0条件下,花粉的萌发率可以达到46.23%,花粉管生长状态良好。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小黑杨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花粉萌发率逐渐提高,花粉管不断伸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碱化土壤上不同因素对饲用燕麦鲜草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盐碱化土壤上利用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方法,测试不同种植密度(B)、不同底肥量(C)和不同追肥量(D)对3个饲用燕麦(AvenaSativaL.)品种(A)(‘白燕2号’、‘白燕6号’和‘白燕7号’)鲜草产量的不同影响效果,并对鲜草产量进行差异显著性鉴定。结果表明,密度对燕麦鲜草产量影响显著,且不同密度之间差异极显著;其他3个因素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各因子对燕麦鲜草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种植密度>品种>底肥量>追肥量。在供试条件下,适宜的品种为‘白燕6号’,播种量为150kg/hm2,施用复合底肥375kg/hm2,刈割后追尿素肥75kg/hm2,采取这种种植方式可以达到燕麦鲜草最高产量。
关键词: 燕麦 种植密度 底肥量 追肥量 正交设计 鲜草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主栽抗线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裂区设计,以黑龙江省主栽的3个抗线品种(抗线4号、6号和8号)为主区,5个密度(20、23、26、29和32万株.hm-2)为副区,对不同密度下各品种单株产量因素和主要农艺性状以及群体产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5个密度水平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百粒重和单荚粒数无显著影响;而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并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抗线4号适宜密度是26万株.hm-2,抗线6号适宜密度是23万株.hm-2,抗线8号则表现出较强的耐密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哈尔滨黑土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线虫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养分转化及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在农业部哈尔滨黑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进行了长期施用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及不施肥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对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线虫群落中不同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均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线虫种群的种类数量呈下降的趋势,除单施氮肥处理外,其余施肥处理土壤食细菌线虫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而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则显著低于不施肥处理;从土壤线虫生态指数看,施肥处理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均低于对照,而施用有机肥及磷肥处理的土壤WI值显著高于不施肥对照;土壤线虫群落的变化表明土壤线虫群落对施肥产生了响应,可以用作施肥对土壤质量变化影响的生物学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对不同生育阶段大豆产量形态建成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盆栽条件下,以12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在V1~V5,R1~R4,R5~R8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并测定了根系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指标,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苗期干旱胁迫对大豆根系形态影响较大,根体积、根径、根系伸长、根系总表面积都有增大的趋势,而其它时期的干旱胁迫均使根形态发育减缓;干旱胁迫使大豆各生育阶段地上和地下干物重明显降低,并增加植株根冠比;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导致大豆叶肉细胞的净光合率(Pn)值降低,苗期气孔导度(Cond)品种间差异明显,花荚期和鼓粒期干旱胁迫使大豆叶片Cond大幅度下降。叶肉细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的变化趋势与气孔导度基本一致;水分胁迫导致大豆产量降低,品种间差异显著,不同生育阶段,品种的抗旱性表现不同,全生育时期都抗旱的品种较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精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酸3(SRPK3)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多态性分析(英文)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猪SRPK3基因初步的研究,为猪分子遗传育种提供基础分子生物学信息,为猪的遗传育种提供分子标记。以大白猪为实验材料,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精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酶3(serine/arginine-rich specific kinase 3,SRPK3)的全长基因CDS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SRPK3基因核酸序列并对其所编码的的蛋白序列进行了预测与分析编码蛋白序列的结构特点;采用PCR-SSCP方法对大白猪,野猪,民猪及野家杂交猪的SRPK3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检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方法检测了SRPK3在1日龄和30日龄大白猪及杜洛克的心脏、肌肉、脾脏、肝脏、肾脏、肺脏、胃、小肠、大肠、脑的表达情况;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构建猪骨骼肌损伤模型用于研究在骨骼肌修复过程中SRPK3基因表达特性。经拼接所得到的1 708bp核苷酸片段,涵盖了SRPK3基因的全长CDS(1 701bp),该基因编码含567个氨基酸片段;蛋白存在两个S_TKc结构域,猪SRPK3蛋白序列与人和牛的相似性较高。PCR-SSCP检测发现第6外显子上A629→G629,T653→T653的突变,氨基酸变化为Pro→His,Ile→Thr;第9外显子处的G1059→A1059,氨基酸无突变。利用荧光定量PCR研究发现,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表达具有组织和种间特异性。SRPK3基因的表达在整个骨骼肌细胞损伤修复过程中逐渐升高。SRPK3基因主要在肌肉和心肌内表达,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伴随骨骼肌细胞分化SRPK3的表达持续升高,推测其可能与骨骼肌细胞发育相关。
黑龙江省水稻新品种(系)抗稻瘟病性鉴定及利用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8-2009年采用稻瘟病人工接种和自然感病鉴定2种方法,共鉴定黑龙江省水稻新品种(系)485份(次),鉴定出抗稻瘟病新品种(系)109份,12年间先后推广了‘空育131’、‘绥粳3号’、‘龙粳12’、‘龙粳14’、‘垦稻12’等49个新品种,推广了3个超级稻品种‘龙粳14’、‘龙粳18’、‘龙粳21’,18个新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