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长山列岛附近海域野生鱼类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特征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日益加剧,长山列岛附近海域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现状亟待研究。本文研究了长山列岛附近海域7种常见海洋野生鱼类的胃肠道和肌肉中微塑料的污染情况。结果显示,在鱼类肌肉中并未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微塑料普遍存在于鱼类胃肠道中,其丰度范围为0.19~3.79个/个体;微塑料的尺寸以<300μm为主,占微塑料总丰度的85.91%;微塑料的形状以纤维为主,其次为碎片和颗粒;微塑料的颜色大多为透明色;在鱼类胃肠道中检测到的聚合物类型为赛璐玢(Cellophane)、纤维素(Cellulose)和聚乙烯(Polyethylene),其中,以赛璐玢为主要类型。研究结果为探明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中鱼类生物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长山列岛 微塑料 野生鱼类 胃肠道 污染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岛近岸海域不同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比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9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在青岛近岸的现场调查,研究了青岛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相关性,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及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青岛近岸海域春夏两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9种,隶属4门52属。与历史同期资料对比,青岛近岸浮游植物群落出现明显的群落演替现象,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优势地位下降。胶州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明显大于崂山近岸,夏季崂山近岸的多样性指数大于胶州湾。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磷酸盐、DI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CO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盐度、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优势种 青岛近岸 营养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围栏适养海水鱼类肠道组织学比较

水产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精准化投喂是保障大型围栏养殖鱼类高效摄食的关键,而肠道是鱼类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探明其组织形态结构可为精准化投喂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组织切片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比较了5种围栏适养鱼类(圆斑星鲽、牙鲆、斑石鲷、绿鳍马面鲀、梭鱼)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统计了比肠长,肠道褶皱高度、宽度、数量,环肌、纵肌厚度和杯状细胞数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比肠长数值大小为梭鱼>绿鳍马面鲀>斑石鲷>圆斑星鲽和牙鲆;前肠褶皱发达程度为梭鱼>圆斑星鲽>斑石鲷>牙鲆>绿鳍马面鲀;肠道肌层厚度为斑石鲷>圆斑星鲽>梭鱼>牙鲆和绿鳍马面鲀;肠道杯状细胞数量为梭鱼>斑石鲷>牙鲆>圆斑星鲽>绿鳍马面鲀。相关性分析发现,圆斑星鲽、牙鲆、斑石鲷、绿鳍马面鲀肠道肌层与褶皱呈显著负相关,与杯状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梭鱼肠道肌层与褶皱呈显著正相关。综上,5种鱼类比肠长,肠道褶皱数量、高度、宽度,环肌和纵肌厚度以及杯状细胞数量和各参数间相关性存在显著种属间差异,这表明5种围栏适养鱼类对摄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程不同,采取了不同策略保障正常营养状态,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本研究为大型围栏适养鱼类制定精准化摄食投喂策略,提供了基础性数据支撑和重要参考。

关键词: 鱼类 比肠长 道褶皱 肠道肌层 杯状细胞 围栏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慢性密度胁迫对绿鳍马面鲀肌肉转录组的影响

水产科技情报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慢性密度胁迫下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肌肉组织的分子响应机制,挖掘密度胁迫下的相关信号通路和差异表达基因,设置 2 个养殖密度组(即 100 尾/m3 的中密度组和 500 尾/m3 的高密度组)对绿鳍马面鲀肌肉转录组进行了研究.分别于第 25 天和第 50 天时获得养殖绿鳍马面鲀的肌肉组织,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肌肉组织样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得到 103.3 Gb高质量测序数据.对照开始时暂养的绿鳍马面鲀,各试验组均筛选出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与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涉及破骨细胞分化、MAPK、PI3K-Akt等路径以及黏着斑相关的信号传导机制,发现 nfatc1、tgfbr2、map3k14、pparg、fos、flna、flnc、fn1、tln1、thbs1 等关键基因在绿鳍马面鲀肌肉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研究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调节绿鳍马面鲀的细胞生长和分化、免疫能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关键词: 密度胁迫 基因表达 转录组 绿鳍马面鲀 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年禁渔初期金沙江干流鱼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金沙江干流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6个站位(岗托、奔子栏、石鼓、攀枝花、巧家、绥江)的渔获物调查数据,分析鱼类群落组成现状、优势种特征、群落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提出金沙江干流鱼类的保护措施。研究结果显示,共采集到鱼类68种,隶属于4目15科48属,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51种),占总种数的75.0%,国家级保护鱼类5种,外来鱼类7种;生态类型主要为杂食性、底栖性和定居性鱼类,分别占66.18%、44.12%和72.06%;群落优势种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齐氏罗非鱼(Coptodon zillii)和长丝裂腹鱼(Schizothorax dolichonema);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Pei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R’)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76~2.012、0.646~0.816、0.574~0.797和1.149~2.870,经ANOVA分析检验, 4个多样性指数的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空间差异明显(P<0.05);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曲线在丰度曲线上方,W统计值为正值,表明群落受到的扰动较小,但与历史记录相比,鱼类种类和生态类型均有一定变化;2022—2023年的属间-科间多样性指数(genus-familydiversityindex,G-F)由0.29降低为0.19,但物种数相对增多;聚类分析和NMDS排序分析结果表明,金沙江干流河段鱼类群落分成2组:岗托、奔子栏、石鼓为一组;巧家、攀枝花、绥江为一组;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表明,不同季度之间的鱼类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显著,主要分歧种为张氏?(Hemicultertchangi)和中华鳑鲏(Rhodeussinensis)。作为禁渔后开展的系统调查,本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禁捕效果评估提供基准。建议在加强禁渔管理的同时,监测外来种种群动态,以及开展干支流生境修复等措施保护金沙江鱼类多样性。

关键词: 金沙江干流 鱼类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耳石微化学特征的鄱阳湖刀鲚永修群体的关键栖息地识别

湖泊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长江禁渔国策的持续实施,长江干流和沿线通江湖泊中刀鲚资源及其关键栖息地将有可能得到恢复。为了确证长江禁渔后的2020年在鄱阳湖永修瓢头水域所采集到21尾刀鲚的洄游履历和资源类型,本研究采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其耳石元素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个体耳石的Sr/Ca值变化较为复杂。自耳石核心至边缘Sr/Ca值分别出现了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3)和对应河口半咸水或海水生境的中高值(>3),最后边缘部分再次出现了对应洄游返回淡水生境的低Sr/Ca值(<3)。Sr含量面分析图中也呈现出了对应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淡水的蓝色—黄绿色、红色—蓝色变化的图谱;证明上述个体均具有明显的江海洄游特征,为典型溯河洄游型刀鲚。鄱阳湖永修瓢头水域是一处尚未曾正式报道过的洄游型刀鲚分布区。根据性成熟度和摄食情况可将瓢头水域刀鲚分为产卵场群体和非产卵群体两类。通过与鄱阳湖其他水域刀鲚情况的比较分析可以推定,两类刀鲚可能起源于鄱阳湖内两个不同区域的产卵场。对于产卵场群体而言,瓢头水域可能更主要起到产卵场的作用;而对于非产卵群体来说,瓢头水域更多地起到洄游通道的作用。本研究可为了解长江禁渔对刀鲚资源和关键栖息地的恢复效果提供最新的基础信息。

关键词: 刀鲚 耳石微化学 鄱阳湖 永修水域 长江禁渔 溯河洄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近岸贝类中麻痹性贝毒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2016年河北省发生贻贝中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超标且中毒事件以来,该区域主产贝类中PSTs安全风险受到研究者和管理部门的密切关注。以2022年3—6月在河北省近岸采集的6种主产贝类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法)分析了PSTs的残留状况并进行急性暴露评估,以了解河北省近岸贝类中PSTs污染的变化情况及消费风险。整体来看,不同贝类样品中均有PSTs检出,且4月份贝类样品风险最高,但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安全限量标准;该区域贝类中PSTs主要组分为GTX1&4和GTX2&3,且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中含量最高,其次为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采用最高含量进行急性暴露评估发现,所有贝类样品均处于安全可接受状态。虽然河北近岸贝类中PSTs最高含量呈降低趋势,但仍存在一定残留及安全风险,后续需持续围绕该海域进行长期性调查研究,为我国贝类毒素监管和食用安全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河北 贝类 污染特征 安全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碳酸盐体系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海洋湖沼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浅海不同海养殖模式对桑沟湾碳酸盐体系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12月(冬季)对桑沟湾养殖区(藻类养殖区、贝藻养殖区、贝鱼养殖区和贝类养殖区)及毗连自然海域(外海区)进行了调查监测,分析了海水的温度、盐度、pH、溶解氧、总碱度(TA)、溶解性无机碳(DIC)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计算出海-气界面CO2通量FCO2值。结果表明,桑沟湾藻类养殖区的碳酸盐体系主要受到藻类光合作用和外海海水交换的影响。贝类养殖区的碳酸盐体系受到贝类呼吸和钙化作用的双重影响,由于桑沟湾贝类养殖区FCO2为负值,为CO2汇区,这可能是由于贝类的钙化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所导致的。春、夏、秋、冬季桑沟湾养殖区的FCO2分别为-66.60±16.82、-52.44±21.66、-74.00±11.45和-92.65±34.13 mmol·m-2·d-1,均为CO2的汇。桑沟湾碳酸盐体系会受到养殖活动的影响,并且不同的养殖模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评估桑沟湾养殖区与毗连自然海域的CO2源/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桑沟湾 海水养殖 碳酸盐体系 pCO2 FCO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研究

海洋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观察绿鳍马面(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初孵仔鱼与1~60d仔、稚和早期幼鱼附肢骨骼的发育,以确定其发育时序和骨化特征。结果表明,附肢骨骼的出现时序依次为胸鳍(1d)、第一背鳍(8d)、腹鳍(11d)、第二背鳍(14d)、臀鳍(14d)、尾鳍(18d);硬骨化时序依次为第一背鳍(23d)、腹鳍(23d)、第二背鳍(25d)、臀鳍(25d)、尾鳍(25d)、胸鳍(27d)。由骨膜化硬骨的包括匙骨、后匙骨和尾杆骨,肩喙骨于13d分化为肩胛骨和乌喙骨。第一背鳍26d硬骨化完成;胸鳍和腹鳍60d硬骨化完成;第二背鳍与臀鳍的支鳍骨和鳍条发育基本同步,60d二鳍中部延伸的骨片彼此近相连;21d尾部尾下骨、侧尾下骨、尾上骨和尾鳍鳍条清晰可见,共12根鳍条,其中尾下骨附着8根,尾上骨和尾杆骨各附着1根,侧尾下骨附着2根。研究结果填补了绿鳍马面仔、稚和早期幼鱼骨骼研究的空白,可为其苗种繁育提供理论参考,丰富了鱼类骨骼形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资料,有助于鱼类系统分化和系统分类的研究。

关键词: 绿鳍马面 骨骼染色 仔鱼 稚鱼 附肢骨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犹江水库鲢鳙生态增殖区与禁捕区鱼类群落营养结构差异的研究

淡水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鲢鳙增殖对上犹江水库食物网结构的调控,2022年5月-2023年2月对上犹江水库生态增殖区(崇义段)和禁捕区(上犹段)开展渔业资源调查,依据主要消费者及饵料生物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δ13C、δ15N),利用SIBER和MixSIAR模型分析两个区域渔获物群落营养结构差异,并初步构建食物网。结果显示:生态增殖区和禁捕区的主要渔获物δ13C值范围分别为-28.40‰~-22.13‰和-32.03‰~-17.36‰;δ15N值范围分别为7.83‰~14.68‰和6.34‰~16.41‰;营养级范围分别为1.28~4.25和1.97~3.74,其中,生态增殖区和禁捕区营养级最高的鱼类均为肉食性鱼类鳡,营养级最低的鱼类分别为细鳞斜颌鲴和黄尾鲴;与禁捕区相比,生态增殖区鱼类摄食的食物资源更丰富、所占的生态位更宽,但群落营养结构各项指标,包括NR、CR、TA、CD、NND和SDNND均低于禁捕区。湿地植物为生态增殖区的主要碳源,而浮游植物为禁捕区的主要碳源。本研究揭示了禁捕区和生态增殖区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差异,为后续湖泊水库等大水面生态放养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鲢鳙 营养结构 增殖放流 禁捕 上犹江水库 稳定同位素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