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橡胶树β-淀粉酶基因HbBAM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绿体内的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物的重要临时储存形式,这些淀粉的降解需要β-淀粉酶(BAM)。β-淀粉酶基因是一个多基因家族,分别在不同组织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叶绿体β-淀粉酶在叶绿体淀粉降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利用橡胶树的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过RT-PCR的方法获得一个橡胶树BAM基因,命名为HbBAM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在叶片中的表达模式,通过原核表达获得其重组蛋白,并分析其酶活性特点。同源性分析和亚细胞预测分析结果表明,HbBAM1定位于叶绿体中;HbBAM1原核表达产物的最适酶活性温度是35℃,其酶活性受到氧化型谷胱甘肽和双氧水等氧化剂的抑制。HbBAM1基因主要在橡胶树的花和叶片中表达;HbBAM1基因随着叶片的发育进程表达量逐渐增加,在淡绿期和稳定期叶片中表达量最大;HbBAM1基因在成熟叶片中的表达呈现明显的昼夜差异,在光合作用最强的上午10:00和下午16:00的表达量最大,晚上的表达量最低。上述结果表明,HbBAM1可能参与橡胶树叶片叶绿体内淀粉的降解,控制叶片气孔的开放与关闭,从而调控橡胶树叶片的光合作用。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β-淀粉酶 HbBAM1 叶绿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羧甲基壳聚糖包裹椰子油脂质体制备的工艺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羧甲基壳聚糖包裹的椰子油脂质体,以大豆卵磷脂和氢化大豆卵磷脂为膜材,包封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羧甲基壳聚糖包裹的椰子油脂质体的工艺和配方进行优化,并对所制备脂质体的微观形态、包封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体外释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羧甲基壳聚糖与磷脂比为1∶16,磷脂与胆固醇比为8∶1,椰子油与磷脂比为3∶1,p H为4.5,超声强度750 W,超声时间20 min,此条件下实际包封率为96.94%±0.20%。羧甲基壳聚糖包裹椰子油脂质体在0.9%氯化钠中,24 h的释放度为41.28%±0.30%。椰子油脂质体的包封率高和累积释放度高,稳定性好,可实现延缓释放和靶向给药。

关键词: 羧甲基壳聚糖 椰子油 脂质体 包封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功能互补型沼气干发酵反应器增温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尝试采用农业物联网、PLC、云触摸屏、APP等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利用空气能和太阳能清洁能源,进行系统设备软硬件的设计集成与应用实现。采用CNWSCADA开发环境软件进行HMI界面组态设计,界面具有数据显示、视频监控、报警和手动自动监控等功能。通过反复持续的实验测试与技术改进,实现系统的智能控制,提高沼气的产气率,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实现系统的智能、远程、可视化精准控制,充分体现环保和节能。该设计理念符合我国沼气工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本研究为我国继续大力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增温装置 物联网 PLC 组态软件 智能控制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褐藻胶裂解酶菌株HB12274的鉴定和发酵优化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鉴定一株从红树林土壤中分离的产褐藻胶裂解酶菌株HB12274,并优化其培养条件使之产生高活性的胞外褐藻胶裂解酶。依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HB12274进行鉴定;设计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菌株HB12274产胞外褐藻胶裂解酶的培养条件。菌株HB12274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亚种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ubsp. plantarum;菌株HB12274产褐藻胶裂解酶的最适发酵条件为:褐藻酸钠5.0 g/L、蛋白胨6.0 g/L、Na Cl 15.0 g/L、CaCl21.0 g/L、初始pH6.0,30℃发酵培养42 h。在最优培养条件下,菌株HB12274最大酶活性可达721.2 U/mL,与优化前酶活力相比提高了2.95倍。本研究获得菌株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HB12274的最适产酶条件,为该菌的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褐藻胶裂解酶 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亚种 鉴定 发酵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包膜尿素在胶园土壤中养分释放特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包膜尿素应用于橡胶树施肥管理中的可行性,本文通过田间土壤埋袋法,研究了3种包膜尿素在胶园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性,并对包膜尿素养分累积释放率与积温进行了方程拟合.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期间,硫包衣尿素、树脂包膜尿素、植物油包膜尿素的养分累积释放率分别为51.01%、95.32%、82.91%,初期溶出率分别为4.89%、1.71%、2.07%,28 d养分累积释放率分别为36.30%、39.94%、43.33%.硫包衣尿素、树脂包膜尿素、植物油包膜尿素的养分累积释放率与土壤积温的关系均可用二项式方程进行拟合,且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0、0.998、0.984).可根据各植胶区的施肥时期土壤积温,利用拟合方程计算出包膜尿素养分累积释放率,确定包膜尿素科学施肥措施,有利于包膜尿素在橡胶树上合理施用.

关键词: 包膜尿素 养分释放特性 积温 橡胶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耐铝甜瓜枯萎病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铝特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甜瓜根际酸性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耐铝甜瓜枯萎病拮抗菌,命名为A2。根据表型、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将其鉴定为Pseudomonas sp.。菌株A2对甜瓜枯萎病病原菌的相对防效为68.3%,且拮抗能力具有遗传稳定性。相比Al Cl3处理,菌株A2对Al2(SO4)3表现出了更好的耐受性,最高可耐受50mmol/L Al3+。在含有A13+的S-LB培养基中,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0℃;培养基初始p H值的降低会加剧A13+对菌株A2的毒害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含活性铝的酸性土壤中甜瓜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优良菌株资源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耐铝 细菌 甜瓜枯萎病拮抗菌 耐铝能力 耐铝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MaARF19-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方法从香蕉中克隆了一个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命名MaARF19-1,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3 411 bp,编码1 13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26 578.50 u,理论等电点pI为6.26;MaARF19-1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中,Gln占比13.12%为最高,Trp占比1.06%为最低,其亲水性氨基酸均匀分布在整个肽链中,多于疏水性氨基酸;通过Motif Search工具发现了B3、Auxin_resp、AUX_IAA family3个结构域,序列观察还发现一段Q-富集区,表明该蛋白为具有转录激活功能的生长素响应因子;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MaARF19-1编码的蛋白与其他植物中ARF19编码的蛋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关键词: 香蕉 生长素响应因子 ARF 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抗蚜品种‘猪大肠’的抗蚜性遗传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桃蚜是辣椒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发掘抗蚜种质资源,阐明其遗传规律,促进抗性品种培育,是防治蚜虫为害的重要途径。利用抗蚜辣椒品种‘猪大肠’和感蚜辣椒品种‘大羊角椒’为亲本材料构建遗传群体,对杂交后代抗蚜性遗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正反杂交F1代植株对桃蚜的反应均表现为高抗(HR),F2代的抗蚜与感蚜植株分离符合3∶1的比率。酶学分析表明‘猪大肠’抗蚜亲本、正反杂交F1代及其自交F2代抗蚜植株叶组织内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受蚜虫为害后均显著提高,而感蚜亲本及正反杂交F2代植株酶活在受蚜害前后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辣椒抗蚜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能够稳定遗传,PPO和POD活性增加幅度与辣椒抗蚜性显著相关。

关键词: 辣椒 抗蚜 遗传分析 PPO PO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沉香样品中曲霉属真菌菌株HNWSW-20的分离鉴定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平板分离法从沉香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真菌HNWSW-20,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上鉴定其为曲霉菌(Aspergillus sp.),并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合物结构为:2?,3?-dihydrosorbicillin(1),sorbicillin(2),2,3-二氢-2-(1-丙烯)-6,8-二甲基-7-羟基-色酮(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7-羟基-异苯并呋喃-1(3H)-酮(5)二十烷酸甲酯(6);分别采用Ellman比色法和pNPG法测定化合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显示上述化合物1、2、4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而化合物1、3、5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本文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曲霉属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具有乙酰胆碱酯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关键词: 沉香 真菌 分离鉴定 次生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叶片显微结构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生物技术通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野生橡胶木薯(Manihot glaziovii)、野生近缘种W14(M.esculenta ssp.flabellifolia)和栽培种华南205(M.esculenta cv.SC No.205)为材料,对其叶片解剖结构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比较,了解其结构与光合效率上的差异。采用石蜡切片对木薯功能叶片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95%乙醇直接提取法提取叶绿素,采用叶绿素荧光仪PAM-2500测定叶片光系统II(PS II)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橡胶木薯和SC205叶片拥有"独特"的绿色维管束鞘细胞结构,但没有C4植物典型的"花环结构";W14叶片海绵组织叶肉细胞围绕维管束鞘细胞排列,但发达程度略低,整体形状略似"花环结构",但没有典型C4植物的"花环结构"明显。W14叶绿素a及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橡胶木薯和SC205。橡胶木薯、W14和SC205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ΦPS II从大到小依次为SC205、橡胶木薯和W14,但W14叶片Fv/Fm值较橡胶木薯和SC205更高,推测W14有较大的潜在光合能力。橡胶木薯和SC205均属于C3植物,W14是一种介于C3和C4之间的木薯种质。光系统II中光合效率ΦPS II从大到小依次为SC205、橡胶木薯和W14。

关键词: 木薯 叶片 显微结构 叶绿素荧光 光合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