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铅污染芦苇克隆生长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芦苇分布广、耐性强,被广泛应用于污染修复,无性繁殖是其种群繁衍和维持的主要方式。在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背景下,重金属污染将如何影响芦苇的克隆生长还不清楚。本实验以芦苇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气候室模拟大气CO_2浓度(380±20μmol·mol~(-1))和倍增浓度(760±20μmol·mol~(-1)),设置铅处理浓度0、300、500、1500、3000 mg·kg~(-1),探讨在铅污染以及CO_2倍增的双重影响下芦苇的克隆繁殖响应。随着铅处理浓度增加,根茎数和根茎长度、根茎节芽、根茎顶芽和总芽数显著减少,分蘖节芽数呈先增加后减少但均大于对照,根茎子株数显著增加,分蘖节子株数和总子株数无显著变化,芦苇各器官铅含量显著增加。CO_2浓度倍增条件下,相同浓度铅处理芦苇的根茎数、根茎长度、各类型芽数和子株数显著增加或呈增加趋势;芦苇吸收、积累的总铅含量增加,主要积累在根,但无性繁殖器官根茎和光合器官茎和叶中铅含量显著减少。以上结果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能减缓铅污染对芦苇克隆生长的负面影响,增强芦苇的克隆生长和种群稳定,主要通过增强构件成本较低的集群生长模式、增加根茎延伸促进芦苇游击生长模式和有效的铅分配策略。


曼地亚红豆杉枝叶化学成分研究
《中草药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曼地亚红豆杉Taxus media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ODS等色谱方法分离纯化,运用~1H-NMR、~(13)C-NMR、ESI-MS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曼地亚红豆杉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鉴定出18个化合物,包括8个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taxinine-11,12-oxide(1)、9α,10β-二乙酰基-2α-羟基-5α-桂皮酰基-3,11-环化紫杉烷-4(20)-烯-13-酮(2)、2-去乙酰氧基紫杉宁E(3)、7,9-二去乙酰基紫杉宁B(4)、紫杉吉酚(5)、9-去乙酰基紫杉宁A(6)、9-去乙酰基紫杉宁(7)、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8);5个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9)、香橙素(10)、芹菜素(11)、金松双黄酮(12)、银杏双黄酮(13);3个酚酸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醛(14)、对羟基苯甲酸(15)、邻苯二酚(16);以及β-谷甾醇(17)、正二十烷-10-醇(18)。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红豆杉科植物中发现,化合物1~4、6、7、10、14~16为首次从曼地亚红豆杉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曼地亚红豆杉 紫杉烷二萜类 黄酮类 酚酸类 正二十烷-10-醇


草甘膦铵盐对3种滩涂动物抗氧化酶、丙二醛及大弹涂鱼红细胞微核的影响
《农药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草甘膦对河口及滩涂水域生物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染毒法,研究了草甘膦铵盐对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k和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3种滩涂动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及大弹涂鱼红细胞微核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低浓度(63.5 mg/L)草甘膦短时间(2 d)染毒后,可口革囊星虫肠组织的SOD、CAT活性值及MDA含量分别为231.54、1.719 U/mg pro.和0.60 nmol/mg pro.,3种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相应对照值(204.88、1.521 U/mg pro.和0.54 nmol/mg pro.),且随着药剂处理浓度增加,SOD、CAT活性及MDA含量均升高;但当染毒时间延长至8 d时,可口革囊星虫肠组织的SOD、CAT活性值及MDA含量均明显降低,分别为155.67、1.403 U/mg pro.和0.53 nmol/mg pro.,显著低于对照,且随药剂处理浓度进一步增加,酶活性及MDA含量值降低更显著。草甘膦对缢蛏内脏团及大弹涂鱼肝脏SOD、CAT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表现出类似规律。此外,经低浓度(53.5 mg/L)草甘膦染毒8 d后,大弹涂鱼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分别为17.00‰和21.33‰,均极显著高于相应对照值(13.67‰和13.33‰),且随着草甘膦浓度增大,其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均显著升高,表明大弹涂鱼对草甘膦有较高的敏感性。所得研究结果可为评价草甘膦对河口及滩涂水域生物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草甘膦 环境毒性 可口革囊星虫 缢蛏 大弹涂鱼 抗氧化酶 丙二醛 红细胞微核


不同生长型桃树枝叶特征和生长特性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对普通型、帚型、垂枝型、矮化型4种不同生长型观赏桃的生长特性及枝叶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中,春、夏2季大部分类型观赏桃叶片大于秋季,不同生长型之间,普通型叶片长、宽及面积整体较大,帚型相对最低,同一生长型不同枝类的叶片长、宽及面积呈现从长枝到短枝逐渐降低的趋势;秋季大部分类型桃树的比叶重大于春、夏2季,不同生长型之间,帚型桃的比叶重相对较大,垂枝型相对最小;帚型桃株高在3个季节相对最大,但其冠幅和地径极显著小于其他生长型,普通型桃冠幅大于其他生长型,矮化型桃在夏、秋2季的地径相对最大,而春季略小于普通型,两者无显著差异,垂枝型桃的株高和冠幅介于普通型、矮化型桃之间;各个生长型桃的叶面积系数在不同季节间呈先升后降趋势,且秋季小于春季,帚型桃在3个季节中叶面积系数显著大于其他生长型;普通型桃的长枝节间长度极显著大于其他类型,矮化型桃的节间长度相对最小,呈极度缩短,但其分枝角度相对最大,且物质积累能力较强。
关键词: 观赏桃 生长型 枝叶特征 生长特性 普通型 帚型 垂枝型 矮化型


高效佐剂对猪细小病毒和圆环病毒二联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高效佐剂VA5对猪细小病毒和猪圆环病毒二联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将VA5与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疫苗混合免疫BALB/c小鼠和豚鼠。结果显示,VA5佐剂能明显提高猪细小病毒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和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亦能提高猪圆环病毒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效价,并可降低二种抗原的使用量。VA5佐剂显著提高小鼠和豚鼠免疫后的淋巴细胞刺激指数。攻毒后,VA5佐剂处理组动物脾脏PCV2/PPV病毒载量明显低于不含高效佐剂的免疫组。VA5佐剂能提高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疫苗在小鼠/豚鼠中的抗体效价,提高细胞免疫力,降低攻毒后的排毒。
关键词: 高效佐剂 猪细小病毒 猪圆环病毒 抗体 细胞免疫 病毒载量


油菜和小麦秸秆水浸提液对千金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油菜和小麦秸秆水浸提液对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发生危害的抑制作用,采用滤纸培养皿法研究了江苏地区种植的5个品种油菜和5个品种小麦秸秆水浸提液对千金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模拟大田环境的盆钵法探讨了部分油菜和小麦品种秸秆覆盖对千金子和水稻出苗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品种史立丰、小麦品种郑麦9023秸秆水浸提液对千金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较好抑制作用。0.1 g/ml油菜品种史立丰秸秆水浸提液对千金子种子萌发抑制率达95%,对千金子幼苗根长和芽长的化感指数均达到-0.99;0.1 g/ml郑麦9023秸秆水浸提液对千金子种子萌发抑制率达61.3%,对千金子幼苗根长和芽长的化感指数分别为-0.90和-0.69。盆钵法模拟试验结果表明4 800 kg/hm2小麦品种郑麦9023秸秆覆盖量下,千金子出苗率降至18.75%,根长、芽长抑制率接近90%;4 800 kg/hm2油菜品种史立丰秸秆覆盖量下,千金子种子萌发率降至21.25%,根长、芽长抑制率分别为88.03%和86.94%。同时两种作物秸秆覆盖对供试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无显著影响。油菜秸秆水浸提液对千金子的化感作用强于小麦秸秆水浸提液,而小麦秸秆覆盖对千金子的抑制作用较油菜秸秆覆盖略强。


江苏主推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产量优势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SSR标记结合主要产量构成因子,对86个江苏主推常规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产量演变以及优势互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0对SSR标记中41对具有多态性,41对多态性标记共扩增出113个等位基因,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72~1.00,根据遗传相似系数可将86个品种分为3种类群,遗传聚类结果与江淮稻区生态型的划分高度一致。不同年度间Ⅰ、Ⅱ、Ⅲ类粳稻单产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以武运粳7号为代表的第Ⅲ类群品种穗粒结构较为协调。不同类群间品种配组的F_1优势比较显示,穗长和生育期因组合类型呈显著差异,表现出正向的超亲优势,且采用Ⅰ×Ⅲ,或者Ⅱ×Ⅲ的组合类型F_1优势较强,可能是江苏粳稻育种配组较为理想的模式。本研究结果为江淮稻区常规粳稻育种的亲本选择与配组提供了一定依据。


响应面法优化蚕豆多酚超声辅助提取工艺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超声波辅助提取蚕豆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p H为自变量,多酚提取量为响应值,根据Box-Benhnken实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分析法对蚕豆多酚提取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蚕豆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45%、料液比1∶25(g/m L)、提取时间20 min、p H5,此条件下蚕豆多酚提取量最高为(2.03±0.16)mg/g d.w.,与预测值(2.06±0.23)mg/g d.w.相近,说明该优化方法合理可行。


基于SLAF-seq技术的乔木柳SNP位点开发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意义】采用SLAF-seq测序技术开发乔木柳SNP位点对乔木柳育种发展有重大意义。【方法】本研究根据两亲本和杂交的F1代遗传群体经亲本鉴定195株为研究对象,利用SLAF-seq测序技术进行测序。选择同科基因组大小相似的三角叶杨的基因组作为参考基因组,通过电子酶切预测,最终选择Hae III和Hpy166 II两种酶进行酶切试验,长度在314~364 bp之间的酶切片段序列定义为SLAF标签,预测可得SLAF标签126 008个,位于重复序列区的SLAF标签比例为1.60%。为进一步评估酶切方案的有效性与酶切效率,以水稻的测序数据为对照,通过SOAP软件比对水稻基因组(大小为382M)的测序reads与三角叶杨的基因组。【结果】通过研究得到双端比对效率为96.67%,酶切效率为92.06%,SLAF建库正常。采用本次研究中开发得到的SLAF标签277 333个,按照等位基因数和基因序列之间的差异,共获得99 526个多态性SLAF标签,比例达到35.89%。按照遗传学通用等位编码规则,成功编码了58 763个多态性SLAF标签。为构建遗传图谱进一步对SLAF标签进行过滤,最终获得6744个SLAF标签,进一步进行SNP位点的开发,在各连锁群上共开发得到9488个SNP位点。【结论】SLAF-seq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乔木柳SNP位点的开发,可利用所开发的SNP标记,联系群体中不同个体的表型,关联定位与某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而可以实现优良基因的精细定位。
关键词: 乔木柳 SLAF-seq技术 SNP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