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筛选金线莲种质资源的通用DNA条形码序列及鉴定其混伪品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32份金线莲(Anectochilus roxburhii)种质资源的四个DNA条形码(ITS, rbcL, psbA-trnH,matK)基因进行PCR扩增及测序,从基因库下载了金线莲及其3种主要混伪品的29条序列,分析比较各序列的差异位点、信息位点、GC含量等,并进行种内和种间的遗传距离计算,构建基于K2P模型的NJ系统发育树,综合比较不同序列的鉴定能力,最终从四个DNA条形码候选序列中筛选出可用于金线莲资源鉴定的通用序列.结果显示,ITS和psbA-trnH基因序列的种内、种间的变异位点差异和遗传距离差异较大,相比rbcL和matK序列具有显著优势,且ITS基因不仅能够快速而准确区分金线莲及其混伪品,而且能够在种内水平上区分金线莲的不同品种.因此,ITS基因序列是较适合鉴别金线莲资源的理想条形码.所得结论与前人关于金线莲的有效成分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关联,发现不同品系的金线莲所含有效成分差异较大.因此,本研究可以为金线莲的功能产品研发、优良品种选育、药理药效研究等方面提供帮助,尤其在金线莲资源选择上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方法,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科学价值.

关键词: 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hii) DNA条形码 分子鉴定 IT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肌肉氨基酸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约2.00 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7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6组试验鱼分别投喂用黑水虻幼虫粉(由采食花生麸的8日龄黑水虻幼虫制成)替代基础饲料(基础饲料中鱼粉含量为30%)中0(对照)、10%、20%、30%、40%、50%鱼粉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记为G0、G10、G20、G30、G40、G50组。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粉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对黄颡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G10、G20、G30组的终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与G0组差异不显著(P>0.05);当替代比例超过30%时,与G0组相比,黄颡鱼幼鱼的终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脂肪沉积率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差异不显著(P>0.05)。黄颡鱼幼鱼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水分含量以及肌肉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G50组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G0组(P<0.05)。G30组肌肉中精氨酸和缬氨酸含量显著高于G0组(P<0.05)。黑水虻幼虫粉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对黄颡鱼幼鱼肌肉中4种呈味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和甘氨酸)的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G30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尿素和甘油三酯含量与G0组相比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谷丙转氨酶活性则较G0组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对于鱼粉含量为30%的黄颡鱼幼鱼基础饲料(干物质基础下,粗蛋白质含量为44.55%、粗脂肪含量为7.94%),黑水虻幼虫粉(由采食花生麸的8日龄黑水虻幼虫制成)替代鱼粉用量的30%(占饲料蛋白质的12.78%)后能够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尿素和甘油三酯含量,且不影响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呈味氨基酸组成。

关键词: 黄颡鱼幼鱼 黑水虻幼虫粉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肌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叶片类胡萝卜素提取方法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 2019

摘要:为了探究柑橘叶片类胡萝卜素提取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超声波辅助法提取三红蜜柚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的效果。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方法为提取剂选用乙醇∶丙酮=1∶1(v/v,含0.1%BHT),料液比1∶30(g/mL),提取时间7 min,超声波功率240 W,提取次数3次。在此提取工艺条件下,得到柑橘叶片类胡萝卜素的提取率为85.98%。

关键词: 柑橘 叶片 类胡萝卜素 提取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酰基-CoA羧化酶基因ACC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 2019

摘要:ACC1基因编码酰基-CoA羧化酶,调节脂肪酸的从头合成.本研究克隆了花生ACC1基因,其DNA序列全长3 719 bp,编码区序列873 bp,蛋白质内含保守的酰基-CoA羧化结构域(124~288 aa).利用Peanutbase数据库鉴定到15个ACC1同源基因;亚细胞定位发现ACC1主要定位于叶绿体.组织表达量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种子与叶中的表达量最高,花与根瘤中的表达量较低.对不同发育期高、低油酸品种种子ACC1的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高油酸能够上调ACC1的表达量.本研究为深入分析ACC1在脂肪酸合成通路中的分子功能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键词: 花生 脂肪酸 酰基-CoA羧化酶 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地区独头蒜栽培与应用研究

长江蔬菜 2019

摘要:为提高大蒜商品蒜头产量,传统栽培过程中,通常会避免产生独头蒜.但近年来,独头蒜因外形圆整、食用方便、易剥皮加工而备受消费者青睐,销售价格一路飙升,经济效益显著.独头蒜的栽培与加工应用,已经成为华南地区发展农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或"扶贫攻坚"工作中被看好的特色造血产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虫啉在叶用莴苣及土壤中的消解规律及安全性评价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9

摘要:通过在湖南、江苏、河北、宁夏、重庆、广东6地的田间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技术研究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叶用莴苣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其最终残留量,结果显示,吡虫啉在叶用莴苣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叶用莴苣中的消解半衰期为3.9~4.6 d,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8.6~8.7 d。收获期吡虫啉在叶用莴苣中的残留量为<0.78 mg/kg,在土壤中残留量为<0.13 mg/kg。结果表明,吡虫啉属易降解农药,其在叶用莴苣上的最终残留量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规定的吡虫啉在圆生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2 mg/kg),按试验推荐剂量和方法使用是安全的,安全间隔期为7 d。

关键词: 吡虫啉 叶用莴苣 土壤 消解动态 农药残留 安全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五优305

杂交水稻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五优305是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优质籼稻不育系五丰A与优质恢复系广恢305配组育成的感温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18年4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五优305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等孢球虫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猪等孢球虫是一种能引起仔猪球虫病的专性寄生性原虫,可引起仔猪严重腹泻甚至死亡,其发病率可高达50%~75%,病死率高达75%,呈世界性流行,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目前对仔猪球虫病的防控主要以药物预防为主,随着耐药虫株的不断产生及公众对药物残留的高度关注,使得这一防控手段面临巨大挑战,新型抗猪球虫药物、疫苗及其他防控手段亟待研究开发。论文对猪等孢球虫的生活史、基因组学、免疫学及其与其他微生物的互作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仔猪球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等孢球虫 生活史 免疫学 基因组学 相互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阶段性演变与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问题 2019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本文首先从现实路径和中国特色两个维度出发,以内部结构变迁作为划分标准,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49-1962年农机大型化的起步阶段,1962-1978年的并驾齐驱阶段,1979-2003年的农机小型化阶段,以及2004年以后向农机大型化回归的阶段.随后,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经营制度和农机政策等因素对其发展轨迹的影响.本文发现,21世纪以来大规模的农业机械跨区服务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动力,并在土地细碎化、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双重约束下,保障了粮食供给.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心一方面是从全域发展的视角构建本地或跨区的农机服务网络,注重服务模式创新,实现区域内和区域间农业机械资源的合理调配;另一方面需重视高端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利用科技促进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新中国成立70年 路径变迁 城镇化 工业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压辅助酶法脱除黄曲霉毒素B_1工艺对米糠多肽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超高压辅助酶法脱除黄曲霉毒素B_1优化工艺对米糠多肽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超高压300 MPa条件下,随着超高压处理时间(0、1、3、5、7、9 min)的延长,超高压辅助酶法制备无毒米糠多肽的多肽得率、水解度、溶解性、起泡稳定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先提高后下降,起泡性和持油性显著提高,而持水性呈下降趋势。因此,该工艺不仅能确保米糠多肽产品安全无毒,还可提高米糠多肽的品质。

关键词: 米糠多肽 超高压处理 酶法水解 黄曲霉毒素B_1 脱除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