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品种创新与甘薯产业发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2010年至2017年,全国育成甘薯新品种194个,其中,食用型、淀粉加工型、食用与淀粉兼用型和食用型紫薯分别占品种总数的35.1%、22.7%、21.1%、11.3%,高干物率类型的品种仅占5.4%.在全国15个省(市、区)种植面积达6.67×104 hm2以上的品种有商薯19等7个.其中,甘薯品种商薯19和徐薯18种植面积分别为45.8×104 hm2和33.3×104 hm2,占甘薯种植面积的20.1%和14.6%.今后甘薯品种创新重点:注重品种结构调整;加强甘薯专用型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加强甘薯良种繁育体系规范化建设;品种选育要适应甘薯机械化应用.


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全球马铃薯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影响全球主要国家马铃薯人均消费量的主要因素,为我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方法】利用全球主要马铃薯消费国1994~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对马铃薯人均消费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马铃薯及其替代品价格、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传统是马铃薯全部消费和食用消费的共同影响因素。从全球来看,马铃薯和小麦、稻米满足替代品经济特性,但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并非如此。农业GDP占总GDP比重(P<0.01)和农业资源稀缺性(P<0.1)均对发达国家马铃薯消费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两者均对全球马铃薯人均消费影响不显著(P>0.1)。此外,消费传统也对各国马铃薯消费量产生重要影响。【建议】为更好地推进我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政府应加强消费者认知教育,开发马铃薯新型消费产品,提高马铃薯消费层次,并通过建立产业扶持政策降低生产成本,以形成马铃薯市场竞争优势。
关键词: 马铃薯消费 动态面板模型 马铃薯主食化 影响因素 人均消费量


小麦籽粒硬度的遗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黄淮麦区小麦品质育种中对籽粒硬度的选择效率,以7个籽粒硬度有差异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及按7×7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的21个F_1杂交组合在2个环境条件下的试验资料,研究了籽粒硬度的遗传。结果表明,基因型、地点以及基因型与地点间互作均达极显著水平。籽粒硬度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方也达到极显著水平。济麦22籽粒硬度的一般配合力在2个试验点均表现最高,可作为改良籽粒硬度的优异亲本。杂交组合徐麦25×淮麦33和淮麦33×济麦22在2个试验点的特殊配合力表现较好。籽粒硬度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作用方式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籽粒硬度可能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F_2~F_3)选择有效。


滩涂区不同围垦年限土壤总盐及盐基离子含量变化规律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江苏沿海百年尺度滩涂围垦区土壤含盐量、Cl-、SO42-、HCO3-、Na+、K+、Ca2+、Mg2+等盐基离子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采用了数量统计、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大丰典型滩涂5个不同时段围垦区表层土壤含盐量、Cl-、SO42-、HCO3-、Na+、K+、Ca2+、Mg2+等盐基离子的含量变化、相关关系、盐渍化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对脱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围垦年限增加土壤含盐量及盐基离子含量逐渐降低,围垦到60 a左右土壤含量平均值低于1g/kg,基本完成脱盐过程,并且盐渍化类型以氯化物型为主转变成以硫酸盐型为主;随着脱盐过程进行,盐基离子之间相关关系和组合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初期以Cl-、Na+作为主控因子,到围垦后期以SO42-、Ca2+为主控因子;土壤有机质和粉砂粒的增加加速了土壤脱盐进程;盐基离子变化是围垦过程中土壤酸碱度变化驱动因素之一。


3种生长抑制剂对多花黑麦草种子产量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为南方优质的禾本科牧草,由于其在收获期易倒伏,种子产量较低,而生产中应用植物生长抑制剂可调节植物生长,降低倒伏率,提高种子产量。为此选用3种生长抑制剂对多花黑麦草进行喷施,结果发现,多花黑麦草生殖枝数增加,穗长缩短(多效唑除外),倒伏率降低,种子实际产量增加。当多效唑施药量为200g·hm~(-2)时,种子实际产量最高,为2 267kg·hm~(-2),较对照提高了3%;抗倒酯施药量为423g·hm~(-2)时种子实际产量最高,为2 842kg·hm~(-2),较对照提高了29%;稀施保施药量为1 770 mL·hm~(-2)时种子实际产量最高,为2 508kg·hm~(-2),较对照提高了14%。3种生长抑制中,抗倒酯药效持续时间较长,在抑制节间长度、防止倒伏方面效果显著,增产效果最好。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多效唑 抗倒酯 稀释保 种子产量构成因子 倒伏 种子产量


芝麻DUS测试标准品种的表现与优化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芝麻新品种DUS测试指南中的标准品种在实际测试中的表现并进行优化,对全部31个芝麻标准品种在南京进行2 a的田间试验,依据《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芝麻》中的观测方法进行记载,并用符合系数(COC)对其田间表现与指南描述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芝麻测试指南中31个标准品种中有25个品种的符合系数大于0.990,占80.6%,其中11个品种的符合系数等于1.000。全部33个基本性状中有24个性状的符合系数大于0.990,占72.7%,其中14个性状的符合系数等于1.000。质量性状平均符合系数(1.000)>假质量性状平均符合系数(0.997)>数量性状平均符合系数(0.984)。数量性状中有5个性状的符合系数等于或小于平均数,分别是植株:分枝数、花:花冠茸毛量、蒴果:茸毛量、植株:高度和叶片:裂刻程度。对5个数量性状的9个表达状态相对应标准品种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大部分芝麻标准品种都表现出了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和稳定性,只有少数品种的部分性状表现出较大波动。优化后的全套标准品种可供测试人员或育种者使用芝麻指南时参考。


能源化利用视角的秸秆市场交易研究:一个理论框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促进秸秆能源化利用不仅节约了生物质能源,还能减少碳排放。而秸秆产权多且分散的特点要求构建1个秸秆交易市场对秸秆进行回收再利用。因此,在充分了解秸秆收储运特征的基础上,全面考虑秸秆交易过程中各主体特征,从供求两方面出发,结合生产者、需求者及政府补贴的价格特点,构建了秸秆交易的价格理论模型,对秸秆交易体系进行经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促进秸秆市场交易的驱动机制,指出国家应当从增加政府补贴、提高化石燃料价格、提高秸秆对化石燃料的替代效率、控制总交易成本和降低农户对秸秆的收集成本等5个方面激励秸秆能源化利用。


咪鲜胺与丙硫菌唑混剂对玉蜀黍赤霉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开发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型复配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多菌灵、三唑酮、咪鲜胺、丙硫菌唑以及咪鲜胺和丙硫菌唑的5种配比混剂对抗多菌灵玉蜀黍赤霉菌R-10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三唑酮、咪鲜胺、丙硫菌唑以及咪鲜胺和丙硫菌唑配比为1∶6、1∶3、1∶1、3∶1、6∶1的混剂,对R-10的EC50值分别为1.480 0、13.881 9、0.024 6、0.078 7、0.039 7、0.020 7、0.012 7、0.015 3、0.014 1μg/m L,5种混剂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508 8、2.454 1、2.952 8、1.941 2、1.936 2,且配比差异与增效作用间有量效负相关性。在1年2地的田间药效试验中,40%咪鲜胺·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均显著优于咪鲜胺、丙硫菌唑单剂及25%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250 g/hm2的防效,并且对小麦安全,开发前景良好。
关键词: 咪鲜胺 丙硫菌唑 玉蜀黍赤霉菌 联合毒力 田间防效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双抗夹心ELISA检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快速、灵敏、准确且易操作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检测方法以实现早期诊断与控制病害,制备了8株效价大于1×10~(-7)的单克隆抗体,配对筛选结果表明经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A8H与单抗A3配对检测的灵敏度最高,并据此创制了双抗夹心ELISA试剂盒。该试剂盒对CGMMV具有特异反应,灵敏度达1∶12 800(g∶ml),准确度与RT-PCR结果吻合,检测周期小于5 h,可用于生产上病害发生初期的快速诊断与鉴定。
关键词: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 单克隆抗体 双抗夹心ELISA


两种叶面肥对酸雨胁迫下水稻分蘖期生理指标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课题以苏州地区水稻苏香粳3号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叶面喷施法研究了模拟酸雨(pH=3.0)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及两种叶面肥对酸雨胁迫下水稻的改善效果。结果显示:酸雨使得水稻提高MDA(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POD(过氧化物酶)活性、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CAT(过氧化氢酶)活性、氧自由基产生速率,降低叶绿素含量、NR(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水稻正常生长,而0.1%稀土微肥与0.1%高效叶面肥溶液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酸雨胁迫产生的损伤。研究表明,酸雨会抑制分蘖期水稻的正常生长,两种叶面肥均可以提高水稻的抗逆能力且高效叶面肥的效果更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