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复合调理剂对栽培基质性能及蔬菜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农业废弃物替代珍贵的泥炭资源成为栽培基质的主要原料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农业废弃物原料基质普遍存在持水性差、养分保蓄能力差、容重大、易板结、孔隙性差等问题,大大限制了其应用推广。本研究以发酵床废弃垫料(SPLC)为原料的配方基质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吸水树脂(SAP)、生物炭、硅藻土以不同比例混合,配制成不同基质复合调理剂,研究调理剂在废弃垫料以不同比例替代泥炭条件下对基质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不同复合调理剂对基质栽培空心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添加调理剂情况下,随SPLC比例提高及泥炭比例的降低,配方基质持水性、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均明显降低,而电导率则显著升高;相应地,空心菜出苗率及株高、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等生长指标也逐渐降低。添加复合调理剂后,各处理基质理化性质及空心菜生长差异明显,总体而言,调理剂中SAP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基质持水性,促进了空心菜出苗及生长;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配方基质孔隙度及持水量呈上升趋势,但电导率也迅速上升;随硅藻土比例的增加,基质容重逐渐增加,但对基质电导率有降低作用。各复合调理剂综合作用结果显示,0.8 g/L SAP+5%生物炭+5%硅藻土及0.8 g/L SAP+10%生物炭+10%硅藻土2个调理剂配方明显改善了配方基质各项理化性状和空心菜生长,在SPLC比例由30%增至50%,泥炭比例由30%降至10%的情况下,仍然提高了空心菜产量。说明这2个复合调理剂可以有效改善配方基质性能,有助于农业废弃物替代泥炭成为蔬菜栽培基质的原料。


PPV-VP2蛋白和PCV2-Cap蛋白二联亚单位疫苗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制PCV2ORF2基因编码的Cap蛋白与PPV VP2结构蛋白二联亚单位疫苗。【方法】设计截去NLS信号肽序列的Cap蛋白氨基酸序列和VP2蛋白氨基酸全序列,分别进行大肠杆菌偏嗜密码子优化,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出可溶性的Cap蛋白和VP2重组蛋白。将重组蛋白纯化后分别与ISA201佐剂混合制备单苗和二联亚单位疫苗,免疫ICR小鼠,同时设立PBS空白对照和大肠杆菌BL21对照。首免后21d进行加强免疫,利用MTT比色法、细胞中和试验法和ELISA法对免疫小鼠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及细胞因子(IL-4、IL-10、IFN-γ、TNF-α)mRNA水平、免疫后中和抗体效价以及ELISA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小鼠二免21d后进行PPV和PCV2混合攻毒,利用Real-time PCR法定量测定攻毒后小鼠脾脏的病毒含量。【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2a-Cap和pET32a-VP2,表达出可溶性蛋白Cap和VP2,经GEM颗粒和饱和硫酸铵沉淀法纯化蛋白,获得的PCV2Cap蛋白质量浓度为1 213μg/mL,PPV VP2蛋白质量浓度为1 025μg/mL。两种蛋白混合乳化制苗后无相互免疫抑制作用,并且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后42d,单苗免疫组和二联亚单位疫苗组PCV2ELISA抗体效价均能达到800以上,中和抗体达到32~38,PPV HI抗体效价均高于6,PPV中和效价高于300,并且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提高IL-4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免疫组小鼠脾脏中PCV2和PPV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免疫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的PCV2Cap蛋白和PPV VP2蛋白制备的二联亚单位疫苗免疫ICR小鼠,其抗体水平与Cap、VP2单苗免疫水平相当,且对ICR小鼠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关键词: Cap蛋白 VP2蛋白 可溶性表达 二联亚单位疫苗 猪细小病毒 猪圆环病毒


不同养殖模式下肉鸡生长性状、体尺性状、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对比分析在3种不同饲养模式下肉鸡的生长性状、体尺性状、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生长性状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养殖模式饲养的肉鸡在5、6、7、8、9周龄时肉鸡体质量没有显著差异;10周龄时,散养模式的肉鸡体质量极显著高于发酵床模式及网上平养模式。体尺性状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养殖模式饲养的肉鸡体斜长、龙骨长、胸宽、胫长、胫围、鸡冠高1、鸡冠高2、鸡冠长及毛孔数没有显著差异。屠宰性能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的肉鸡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及腿肌率没有显著差异。肉品质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养殖模式饲养的肉鸡胸肌和腿肌的pH值、肉色、剪切力、系水力、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及胶原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养殖模式 肉鸡 生长性状 体尺性状 屠宰性能 肉品质 畜牧业


发酵鹰嘴豆乳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的复合诱变选育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复合诱变的方式提高乳酸菌发酵鹰嘴豆乳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能力,为开发富含GABA的功能性食品打下基础。以植物乳杆菌M-6作为出发菌株,分别进行紫外、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确定紫外照射最佳时间为240 s,氯化锂最佳质量分数为1.25%。采用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平板法、纸层析法、berthelot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突变株的产GABA特性进行检测,筛选到21株GABA产量高于出发菌株的菌株,其中紫外-氯化锂诱变所得突变株UL-4产量最高,在MRSG培养基(含1%MSG)和鹰嘴豆乳(含0.2%MSG)里的产量分别为899.27 mg/L和369.53 mg/L,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64.25%和30.46%,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草莓品种(系)白粉病田间抗性鉴定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调查草莓不同品种(系)的白粉病发病规律,发现设施条件下的草莓白粉病发病时间为11月初至翌年5月,大面积爆发在3~4月份。易感白粉病的品种发病较早(11月初)、抗白粉病品种发病晚(翌年4~5月)。分析31个主栽的草莓品种田间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发现不同来源的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来源欧美的草莓品种多表现高抗或抗病,来源日本的草莓品种多表现易感白粉病,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多表现抗病或中抗白粉病。经统计明确高抗白粉病的品种有4个:"甜查理""爱莓""赛娃""宁玉";高感白粉病的品种有7个:"甘王""章姬""红颊""幸香""千代田""黔莓1号""枥乙女"。调查设施栽培条件下137个草莓优系,共计47个杂交组合的田间抗白粉病特性,发现高抗白粉病的优系23个,来自15个双亲组合类型,其双亲组合主要含有高抗亲本"宁玉"和‘甜查理’的遗传信息。13个优系表现高感白粉病,来自12个双亲组合,其双亲的高感遗传信息分别来自"红颊""章姬""佐贺清香"。通过分析亲本的抗白粉病特征,发现抗病与感病遗传信息的传递有以下规律:母本是抗病品种、父本是感病品种得到的后代株系中,表现抗病的几率(82.98%)大于以上双亲组合反交所获株系表现抗病的几率(66.67%)。尤其在父母本都是抗病品种的后代株系中,其后代株系表现抗病的几率最大(高抗46.67%、抗病26.67%、中抗20.00%,合计93.34%),只有极少数表现感病(6.67%),未见重感株系出现。


我国抗ALS类除草剂油菜种质创制与研究进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化学除草是控制田间草害的有效手段,但我国油菜化学除草面积非常有限。创制对特定除草剂具有选择抗性的油菜新种质,选育抗性品种是实现我国油菜化学除草的有效途径。乙酰乳酸合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类除草剂具有高效低量、选择性强、杀草谱广等优点,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简述了ALS基因及其突变产生抗性的机制,着重介绍我国基于ALS靶酶突变的抗除草剂油菜种质创制、抗性生理生化和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抗除草剂新种质在油菜抗性新品种选育、杂交油菜制种及抗性基因在转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 油菜 化学除草 ALS类除草剂 靶酶突变 种质创制 抗性品种


苏皖鄂地区一季稻产量灾损的风险区划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长江中下游稻区的苏皖鄂3省为研究区,选用该地区1970—2006年183个县(市、区)一季稻产量统计资料,对一季稻产量进行灾损风险区划。首先,计算研究区平均减产率,然后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对平均减产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以平均减产率、减产率变异系数、不同减产率风险概率和抗灾系数为风险评价指标,构建一季稻的产量灾损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在计算各站点风险指数的基础上,对产量灾损进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减产率呈下降趋势,研究时段内表现出20、8年的周期变化,减产站点百分比超过90%的年份为1980、2003年;研究区大部分地区的产量风险指数≤0.1,均处于低风险区,处于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的站点分别占所有研究站点的9.8%、3.3%,其中,中风险区的空间分布较为零散,且主要分布在湖北的西南部、东部和安徽的北部,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的西北部和江苏东部的启东、泗洪地区。该区划结果可为水稻生产的防灾减灾工作和种植布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苏皖鄂地区 一季稻 小波分析 长江中下游 农业气象灾害 作物


江苏省苏南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指标分析——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对苏南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污染指标、超标原因及其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太仓市地下水水质达标率为41.2%,水质为Ⅳ类的点位比例为37.2%,水质为Ⅴ类的点位比例为20.6%,主要超标项目有总硬度、氨氮、硝酸盐和细菌总数,主要受到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农业面源污染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太仓市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达到"良好"级别的占41.2%,"较差"级别的占55.9%,"极差"级别的占为2.9%,为垃圾填埋场监测井点位;太仓市地下水综合评价分值F为3.99,整体水质情况"较好"。
关键词: 太仓市 地下水环境质量 评价 污染 单项组分评价 综合评价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JS2008株的传代培养及遗传变异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JS2008株的序列特征及其连续传代后的序列变化规律,为筛选出新的疫苗候选毒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分离自华东地区某发病猪场的PEDV JS2008株在Vero细胞系上传代培养至100代,选取部分代次进行病毒滴度测定;每隔10代提取病毒RNA,采用RT-PCR对各代次病毒的S基因、ORF3基因和N基因进行扩增,并与PEDV经典和流行参考毒株进行序列比对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PEDV JS2008株经连续传代至100代,其病毒滴度由105.5TCID50/0.1 mL上升至107.5TCID50/0.1 mL。JS2008株在传代过程中共有11处碱基发生突变,其中9处发生在传代培养的第10~20代,变异主要位于S基因上(7/11);同时发现JS2008株及其传代株与attenuated DR13株的相似性最高。基于S基因和N基因序列构建的PEDV系统发育进化树均表明JS2008株各代次与attenuated DR13株同处于Group 3进化群;基于ORF3基因序列构建的PEDV系统发育进化树则显示,JS2008株各代次与attenuated DR13株均处于同一进化群(Group 2)。【结论】PEDV JS2008株通过Vero细胞系进行体外连续传代至100代,其碱基突变主要发生在病毒传代培养的第10~20代,病毒滴度明显提高,抗原量增加,为研制新型PEDV疫苗提供可能,同时推测病毒传代培养10~20代是病毒发生变异以适应细胞培养的活跃期。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JS2008株 传代培养 遗传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