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果梅绿原酸超声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果梅果绿原酸的最佳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了乙醇浓度、料液比、p H、超声时间、超声温度、提取次数对绿原酸提取量的影响,并测定了绿原酸对氧化自由基的吸收能力(ORAC)。结果表明,乙醇浓度60%、料液比(g∶m L)为1∶7、p H为4、超声时间30 min、超声温度50℃,提取3次为果梅果绿原酸提取的最佳工艺,此工艺条件下绿原酸提取量为19.8 mg/10 g鲜重。绿原酸对氧化自由基的ORAC值为258869 mmol/g,芦丁的ORAC值为155981 mmol/g,二者抗氧化能力有显著差异(0.01

关键词: 果梅 绿原酸 超声辅助浸提 正交实验 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β-D-葡萄糖苷酶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找一种适用于果酒增香的糖苷酶。利用七叶苷显色平板法,从63株乳酸菌中筛选得到4株产β-D-葡萄糖苷酶的菌株。再以对硝基苯基β-D-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利用差速离心分级沉淀对β-D-葡萄糖苷酶进行初步定位。此外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实验等传统鉴定方法,结合16S r 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研究的4株菌株所产β-D-葡萄糖苷酶均为胞内酶;FL12和Hsb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CM3鉴定为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T61鉴定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

关键词: 乳酸菌 β-D-葡萄糖苷酶 鉴定 16S rDNA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的氮素利用受个体遗传、基因调控、基因间相互作用以及信号分子调节等影响,一直是科学探索的热点和重点。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对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NUE)的研究也由传统的针对植物本身转到基因工程方向。本文总结了植物氮素利用代谢过程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NUE的最新成果,着重介绍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在维持碳氮代谢平衡和促进氮素利用中的作用,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氮素利用 碳氮代谢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不同产区桃褐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桃褐腐病是桃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导致桃果经济损失严重。本文对不同产区桃褐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来源不同产区的桃褐腐菌株总体在PDA培养基、25℃、pH值6.0~7.0及每天光照12h条件下生长最好;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淀粉和牛肉浸膏。褐腐菌株分生孢子平均在25℃、pH值7.0及每天光照12h条件下萌发率最高。不同产区褐腐菌株间存在生物学差异,表明病菌存在丰富的生理生化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光照、pH值等环境条件对桃褐腐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桃褐腐病 果生链核盘菌 云南丛梗孢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下黄羽肉鸡生长性状、肉品质及屠宰性能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黄羽肉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饲养模式下鸡生长性状、肉品质及屠宰性能的对比分析。生长性能研究结果表明,5周龄体质量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散养及网上平养模式(P<0.01);8周龄体质量网上平养及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散养模式(P<0.01);9周龄体质量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1)。屠宰性能研究结果表明,3种模式下产肉性能均较好。肉品质研究结果表明,在胸肌品质中:肉色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散养模式(P<0.01),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5);剪切力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1),显著高于散养模式(P<0.05);水分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散养模式(P<0.01),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5);粗蛋白质发酵床模式显著高于网上平养及散养模式(P<0.05)。在腿肌品质中:p H值网上平养模式极显著高于发酵床及散养模式(P<0.01);肉色网上平养及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散养模式(P<0.01);剪切力发酵床模式显著高于散养及网上平养模式(P<0.05);粗蛋白质网上平养及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散养模式(P<0.01)。

关键词: 肉鸡 肉质 屠宰性能 生长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主动蓄热日光温室不同气流方向后墙传热CFD模拟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日光温室是一种能源高效利用型的温室结构,在中国北方的设施园艺产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主动储热日光温室结构是最近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高效主动储热风道的研究问题,该文构建了3种不同气流运动方式的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后墙模型,分别是顶进顶出气流运动方式的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后墙(W1)、侧进侧出气流运动方式的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后墙(W2)、侧进顶出气流运动方式的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后墙(W3)。在W1工况下对比试验数据及数值模拟数据发现,平均相对误差为6.7%,最大相对误差为13.4%,说明该文所建模型的数值模拟与试验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进一步模拟结果表明,进口条件一致的情况下,W1、W2、W3在主动蓄热循环系统运行阶段的有效蓄热范围分别为700~800、500~600、600~700 mm;W1、W2、W3的出口平均温度分别为17.3、18.9、18.2℃,进一步计算得到,3种工况下,内部空气流的努塞尔特数分别为40.95、35.25、35.30;3种不同气流循环运动方式下,温室后墙的对流换热强烈程度表现为W1最大,W3其次,W2最小。该研究为设计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墙体气流循环运动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试验参考。

关键词: 温室 墙体 温度 主动蓄热 气流分布 数值模拟 日光温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差异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程度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扬农啤5号与感病品种日引3号及其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对病圃与无病田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病圃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麦黄花叶病对抗病亲本扬农啤5号性状的影响不显著,对感病品种日引3号性状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除单株穗数和千粒重外,病圃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均值均较无病田相应性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株高降幅(22.95%)最大。3年9个调查时期,扬农啤5号病级均为1级,表现为高抗;日引3号病级在3级左右,表现为高感。群体内大麦黄花叶病病级存在广泛变异。不同年份间,大麦黄花叶病病程梯图下面积(AUDPS)与株高、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及千粒重均呈负相关;与主穗长、单穗粒数均呈正相关。大麦黄花叶病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方向在不同年份间表现一致,但相关程度差异较大。

关键词: 大麦 大麦黄花叶病 主要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咸水灌溉滩涂稻田盐分动态及其水稻产量表现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洗盐后连续种植4年、洗盐后第1年种植水稻的滩涂地块为研究对象,以邻近滩涂荒地为对照,开展全生育期稻田土壤耕层(0~20 cm)、浅层水、以及灌溉水源中盐分的动态观测,并进行不同种植年限(1年和4年)的水稻产量比较。结果表明,种植1年、4年的稻田耕层土壤盐分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高点均出现在抽穗期,耕层含盐量分别为1.83 g/kg和1.38 g/kg,全生育期平均值分别为1.07 g/kg和1.01 g/kg;浅水层盐分含量表现为前期(分蘖期)较低,中后期(拔节孕穗期后)较高,这与水稻生长期间雨水分布、灌溉水含盐量有密切关系。连续种植4年的水稻较种植1年的增产46.3%,主要原因在于生物量、收获指数和单位面积穗数的显著增加。水稻收获后1 m深土层土壤盐分测定结果表明,滩涂种稻利用微咸水灌溉不存在盐渍化加重的风险。

关键词: 微咸水 滩涂 水稻 盐分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虫苯甲酰胺对2种跳虫的繁殖毒性与氧化胁迫

农药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 CAP)对跳虫的繁殖毒性和氧化胁迫效应,以2种跳虫白符跳Folsomia candida Willem和奇裸长跳Sinella insolens为受试生物,分别测定了CAP对其28 d和21 d的繁殖毒性和暴露于CAP亚致死剂量(白符跳0.0533 mg/kg,奇裸长跳100 mg/kg)10 d内,2种跳虫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受到的影响。结果表明,CAP对白符跳和奇裸长跳的繁殖率半抑制浓度(EC_(50-repro))分别为0.533 mg/kg dw (95%置信区间为0.370~0.769 mg/kg dw)和> 1 000 mg/kg dw,毒性差异明显。暴露于亚致死剂量的CAP 0、2、4、6和10 d后,CAP能不同程度地影响2种跳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暴露初期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上升113%和108%,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分别上升141%和74.6%(P <0.05),随暴露时间延长,2种酶活性逐渐下降,最终趋向对照组水平;总谷胱甘肽(TG)活性水平始终维持在对照组以上,并在第6天达到最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在暴露初期分别下降38.4%和21.6%(P <0.05),随暴露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回到对照组水平;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变化幅度较小;而金属硫蛋白(MT)含量则未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出现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白符跳对CAP更为敏感,可作为土壤环境中CAP的指示生物。CAT、GR和GST是指示CAP短期胁迫的较适宜的生物标志物,而TG和LPO可以作为指示CAP中长期胁迫的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跳虫 繁殖毒性 氧化胁迫 亚致死剂量 抗氧化防御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化螟碱性神经酰胺酶和中性鞘磷脂酶基因RNA干扰技术体系的优化

昆虫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方法以及不同靶标基因的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效率,建立并优化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碱性神经酰胺酶saCER和中性鞘磷脂酶snSMase基因的RNAi的技术体系。【方法】通过培养液浸泡法将果蝇Drosophila daCER基因的dsRNA导入果蝇S2细胞内;分别通过显微注射法和荧光纳米粒子介导喂食法将体外合成的二化螟saCER和snSMase基因的特异性双链RNA(dsRNA)导入二化螟3龄(注射法)和2龄(喂食法)幼虫体内,之后利用qPCR测定靶标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不同方法对不同基因的RNA干扰效率。【结果】将果蝇S2细胞浸泡在浓度为15 ng/μL的含daCER dsRNA细胞培养液中培养72 h后,daCER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了约84%。dsRNA (5 000 ng/μL)注射二化螟3龄幼虫60 h后对saCER基因的干扰效率达到最高(41%),dsRNA (2 500 ng/μL)注射48 h后对snSMase基因的干扰效率最高(47%);给二化螟2龄幼虫喂食dsRNA(48μg/d)后,分别在第7天和第8天对saCER(32%)和snSMase(52%)基因达到最大干扰效率。对于aCER基因,果蝇S2细胞浸泡法与二化螟注射法和喂食法相比,干扰效率差异极其显著;使用相同方法,对saCER基因和snSMase基因的干扰效率无显著差异;对于二化螟的同一基因(saCER或者snSMase),注射法与荧光纳米粒子喂食法之间干扰效率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碱性神经酰胺酶基因和中性鞘磷脂酶基因对导入dsRNA进行RNAi的方法较敏感,本研究建立并优化的显微注射法和荧光纳米粒子介导喂食法RNAi技术体系在鞘脂质代谢酶基因功能的基础研究中具有可行性。注射法和喂食法对二化螟幼虫aCER基因的干扰效率远低于浸泡法对果蝇S2细胞中这一基因的干扰效率,进一步证实二化螟血淋巴中的RNA酶对dsRNA的快速降解以及中肠围食膜的阻隔很大程度上削减了dsRNA进入二化螟细胞内发挥干扰作用。

关键词: 二化螟 碱性神经酰胺酶 中性鞘磷脂酶 RNAi 显微注射法 荧光纳米粒子介导喂食法 浸泡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