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发酵稻壳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附特性
《环境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发酵稻壳对Fe2+和S2-离子的固定潜力,采用静态批式法研究了发酵稻壳对Fe2+和S2-离子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反应时间、溶液中Fe2+和S2-浓度、溶液p H、吸附反应环境温度及溶液离子强度对发酵稻壳吸附Fe2+和S2-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解吸附试验了解发酵稻壳吸附态Fe2+和S2-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发酵稻壳吸附Fe2+(r=0.912 1)和S2-(r=0.901 1)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Elovich动力学模型,且Fe2+(R2=0.965 1)和S2-(R2=0.936 6)的等温吸附特征可较好地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描述.发酵稻壳对Fe2+和S2-的吸附为非优惠型吸附,其中对Fe2+的吸附为非自发反应,对S2-的吸附为自发反应.发酵稻壳对Fe2+和S2-的吸附过程是一吸热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作用的进行,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主要为配位吸附,而对S2-的吸附主要为阴离子交换吸附.一定p H范围内(1.50~11.50)发酵稻壳吸附Fe2+和S2-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量有所增加,而对S2-的吸附量略有减少,进一步证明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以内层配位为主,对S2-的吸附以外层络合为主.此外,不同p H条件及离子强度下发酵稻壳吸附的Fe2+和S2-解吸率很低,解吸率均小于10.00%.上述结果说明,发酵稻壳对Fe2+和S2-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吸附态Fe2+和S2-稳定性好,不易再释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炒”温度对传统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特征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二炒"温度是炒青绿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研究二炒温度对传统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特征形成至关重要。以梅占炒青毛茶为原料,设置3个不同的二炒温度,研究二炒温度下茶叶品质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二炒温度升高,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均有持续减少趋势;而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可溶性糖在115℃复炒时显著增加到4.31%,而后显著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在115℃时显著降到2.74%,而在125℃时显著增加到4.00%;EGCG、GC含量随二炒温度的提高显著增加,C、GCG、CG含量则显著下降,当二炒温度达到125℃时,EGCG、GCG、CG、CG、ECG、EGC和EC变化并不显著,C含量则显著增加。二炒温度升高,毛茶中青气消失,火甜香增加,滋味浓厚回甘,125℃时,焦火韵味明显,茶汤鲜爽味减少。二炒以115℃3 h时茶叶品质最佳,儿茶素品质指数最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法测定玉米中莠去津及6种酰胺类除草剂残留量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利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玉米中莠去津及6种酰胺类除草剂残留量的方法。首先采用乙酸乙酯+环己烷萃取出玉米中残留的莠去津及6种酰胺类除草剂,再使用弗罗里矽柱净化,经浓缩定容后的样液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检测,最终实现定性和定量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最低检出限可达0.003μg/ml,回收率为88.0%~106.0%,相对标准偏差为3.4%~6.9%。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能实现对玉米中莠去津及6种酰胺类除草剂残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冠花新品种‘霞光鸡冠花’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霞光鸡冠花’是由航天诱变的‘早水鸡冠花’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株形紧凑,株高为37.57cm,株幅23.3 cm,花冠数6~9个,冠色紫红。进入花期晚,花期76 d,建议的栽培时间为春季后期至晚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PME-GC/MS分析植物油挥发性风味成分
《中国粮油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9种食用植物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总共鉴定出171种化合物,占总检出物的83.97%以上,可归纳为吡嗪、呋喃、吡咯、嘧啶、噻唑等杂环类、酯、醛、醇、酸、酮、烷烃、烯烃以及酚等10类化合物。醛、酮、醇、饱和烃及杂环类物质是植物油的主体风味化合物,除橄榄油中酯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外,其余8种植物油主要以醛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两者占总检出物的46.81%以上。植物油挥发性风味物质各具特点,研究结果为建立食用油挥发性风味指纹图谱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藏温度对蓝莓汁单个花色苷降解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贮藏温度对蓝莓汁花色苷降解的影响,本文研究了蓝莓汁在4、25、37℃贮藏120期间色泽的变化以及贮藏期间总花色苷和单个花色苷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花色苷的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在4℃下蓝莓汁颜色保存较好,25、37℃变化较大,而贮藏期间总花色苷和单个花色苷呈下降趋势。与零级动力学模型相比,总花色苷和单个花色苷在25、37℃下的降解更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4℃总花色苷的降解与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系数小,单个花色苷中有4种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且温度越高,花色苷的一级降解动力学常数越大,降解速度越快,半衰期越短。含有半乳糖苷的花色苷,其半衰期较阿拉伯糖苷的花色苷略长。总之,蓝莓汁色泽的改变与花色苷的降解密切相关,在较低温度下贮藏,可以明显减少花色苷的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广东马铃薯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我国马铃薯的生产现状,并从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区域分布、种植品种等方面,对广东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广东省马铃薯产业存在品种单一、抗灾能力弱、种薯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种植积极性逐渐下降、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广东省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资源对稻瘟病质量抗性及数量抗性评价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病区病圃鉴定以及室内抗谱测定方法,对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 659份水稻资源进行稻瘟病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评价。结果表明,表现高抗的材料(0~1级)有292份,占17.6%;抗(2级)的材料有68份,占4.1%;中抗(3级)、中感(4~5级)、感(6~9级)的材料分别有208、471、620份,分别占12.5%、28.4%、37.4%。筛选出BG1222、BL122、BTX、IR37704-131-2-1-3-2、LEBONNET等27份广谱抗瘟性资源,具有较高的质量抗性水平,其抗性频率均达90%以上。对部分重点资源进行数量抗性评价,筛选出BR27、DRAGO、IR100、QINLIUAI、SERIBU GANTANG、YUEXIANGZHAN等14份数量抗性较好的材料,其中有8份资源对入侵病菌的抵抗能力优于IR36。本研究为华南地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材料以及基本数据,对抗瘟新基因的挖掘以及丰富本地区的抗病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亚油酸水平对产蛋初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脂类代谢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亚油酸水平对产蛋初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脂类代谢的影响。将90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福建龙岩山麻鸭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各组饲粮亚油酸水平分别为0.55%、0.75%、0.95%、1.15%、1.35%、1.55%。试验期为4周。结果表明:饲粮亚油酸水平对产蛋初期蛋鸭产蛋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但饲粮亚油酸水平为0.95%时,产蛋率最高,蛋重及日产蛋重最大,料蛋比最低。随着饲粮亚油酸水平的升高,蛋黄色泽显著升高(P<0.05)。饲粮亚油酸水平为1.55%时,蛋黄重量显著高于饲粮亚油酸水平为0.75%时(P<0.05)。饲粮亚油酸水平对产蛋初期蛋鸭血液生化指标及肝脏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饲粮亚油酸水平升高,蛋黄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下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亚油酸水平为0.95%时,产蛋初期蛋鸭可以获得较好的产蛋性能,饲粮亚油酸水平显著影响蛋鸭蛋黄及肝脏脂肪酸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