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茶树油粕粗提物对柑橘青绿霉病发生的抑制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先用乙醇提取得到茶树油粕粗提物,研究了粗提物对柑橘青霉和绿霉病原菌离体生长和活体致病的防控效果。离体抑菌试验表明,茶树油粕粗提物可显著抑制离体培养的青霉和绿霉病菌的生长,当提取物浓度为10 mg/m L以上时,对青霉菌和绿霉菌菌落生长的抑制率分别达100%和70%,而相同浓度茶皂素的抑制率仅有30%和58%;活体接种试验表明,茶树油粕粗提物可明显抑制青霉病病斑的扩展和贮藏过程中果实的发病率,而茶皂素对病斑扩展和果实发病率的控制没有明显作用。同未处理对照相比,50 mg/m L的粗提物对青霉病病斑扩展的抑制率达60%以上,将柠檬和砂糖橘果实贮藏过程中的发病率降低了25%~58%,而对果实的品质没有明显影响。本研究表明,茶树油粕粗提物对柑橘青绿霉病菌的离体和活体抑制效果显著优于茶皂素,暗示粗提物中含有除茶皂素之外的活性抑菌组分,有望开发成为防控柑橘采后病害的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保鲜剂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来源铁皮石斛及其混淆品多糖含量的比较
《北方园艺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不同来源的24份(T1~T24)铁皮石斛及其混淆品为试材,比较了其一年生成熟茎的多糖含量差异,以筛选高品质的铁皮石斛。结果表明:4份铁皮石斛混淆品的多糖含量均低于18.0%,而20份铁皮石斛样品中有17份的多糖含量高于药典规定的(25.0%)标准,其中2份铁皮石斛(T4和T2)显著高于其它样品,多糖含量分别高达47.0%和44.1%。从来源地看,云南来源的铁皮石斛平均多糖含量最高(40.4%),其次为浙江来源样品(29.0%)、广东企业送检样品(28.9%)和杂交铁皮样品(26.9%),广西来源的样品含量最低(25.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新品种‘粤丰早橘’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粤丰早橘’是从‘南丰蜜橘’芽变中选育出来的优良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强,丰产稳产、果实大、化渣性好等特点,平均单果质量58.33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36%,总糖含量11.80%,总酸含量0.52%。在广东韶关地区种植,果实10月上旬成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种植成本与收益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种植成本与收益,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展蔬菜产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09~2013年28个全国大中城市的7种蔬菜数据,分析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种植的成本与收益情况,提出大中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2009~2013年,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种植生产总成本呈逐年波动上升趋势,单位面积总成本的波动变化大于单位产品总成本波动。生产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较稳定,土地成本则小幅上涨。从生产成本结构看,物质与服务费用占生产成本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51.72%下降至2013年的38.44%,而人工成本占比呈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48.28%上升至2013年的61.56%。全国大中城市蔬菜种植收益呈一定的上升趋势,但收益增长缓慢于成本增长,大中城市蔬菜种植虽有盈利,但仍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建议】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技支撑、严格控制栽培成本,培养新型蔬菜种植主体、发展蔬菜新种植方向,以稳定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种植收益,保障蔬菜供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桑椹加工品质评价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探讨主成分分析在白桑椹加工用品种筛选中的应用,筛选白桑椹加工品质的有效指标。选取9个白桑椹品种,测定影响白桑椹加工的主要营养成分,并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白桑椹加工品质由3个主成分构成,其中总糖、出汁率、总酚对桑椹加工品质的贡献率最大,占43.600%,筛选出可作白桑椹制汁加工用的品种为绿椹子和大白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桑椹汁的抗氧化作用及其与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食品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对12个不同品种桑椹汁的抗氧化性及其与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供试品种桑椹汁的花色苷含量和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能力的变幅差异较大。桑椹汁的花色苷含量与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花色苷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6和0.93,表明桑椹汁的抗氧化作用与花色苷的含量密切相关。12种桑椹汁按系统聚类法可聚类为3大类群,分别包括4,3和5个品种。第2类的3种桑椹汁"川826""太深1号""广东7315"是高抗氧化性的果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菜蛾蛋白质提取方法的比较
《环境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适用于小菜蛾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应用SDS-PAGE电泳比较分析了TCA-丙酮沉淀,Tris-饱和酚抽提,RIPA Lysis Buffer和I-PER Reagent直接裂解4种方法对小菜蛾幼虫总蛋白的抽提质量。结果显示:4种方法对小菜蛾全蛋白的提取率差异比较显著,其中RIPA Lysis Buffer和I-PER Reagent两种直接裂解法蛋白提取率最高,分别为52.06 mg/g和46.16 mg/g;TCA-丙酮沉淀法提取率适中,为34.58 mg/g;Tris-饱和酚抽提法提取率最低,为27.39 mg/g。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Tris-饱和酚抽提法蛋白谱条带分辨率最高,蛋白条带最多,为32条,在17.0 k Da-245 k Da的范围内分布均匀;TCA-丙酮沉淀法蛋白谱带数目为30条,条带清晰,分辨率较高,但缺失部分蛋白;RIPA Lysis Buffer和I-PER Reagent两种直接裂解法蛋白谱条带数目较少,小分子蛋白条带丢失或不明显。根据蛋白提取率和条带的数量综合分析,TCA-丙酮沉淀法适用于小菜蛾蛋白质组学的样品前处理。
关键词: 小菜蛾 蛋白质 提取 蛋白质组学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瓜抗镰刀菌酸突变体NBS类RGAs序列的分离鉴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和利用节瓜抗病种质资源,根据已克隆植物NBS-LRR(nucleotide binding site and leucine rich repeat)类抗病基因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从节瓜抗镰刀菌酸突变体"LT3"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250 bp目的条带,通过重组克隆及测序获得22条NBS抗病同源序列(命名为JNB1~JNB22)。利用DNAStar软件及NCBI Blastx同源搜索发现,这些抗病同源序列长度为249~250 nt,推导氨基酸序列具有P-loop、Kinase-2a典型NBS类R基因保守结构域,其中21条具连续ORF(open reading frame);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在48.8%~99.2%,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18.1%~100.0%;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分为6个组。Blast结果显示,节瓜RGAs(resistance gene analogs)核苷酸序列与其他植物R基因最高相似性为72%~99%,对应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具有36%~100%相似性,多数序列与冬瓜R基因相似性最高;同源进化分析表明,所有节瓜RGAs序列均为non TIR-NBS-LRR类,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结果一致。节瓜NBS类抗病同源序列的分离鉴定为进一步克隆功能性抗病基因及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节瓜抗病突变体 NBS-LRR类 抗病同源序列 同源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中部地区高温季节蔬菜田杂草群落特征
《生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农田生境呈现深刻的变革,农田草害不断加剧,及时掌握农田杂草群落特征,积累相关数据资料迫在眉睫。于2013年夏季对广东典型蔬菜种植区的90块典型菜田杂草群落进行了样地调查,在90块菜田记录了82种杂草,包括16种外来入侵杂草;82种杂草共涉及27科54属,其中超过5种的科包括:禾本科(14种)、菊科(12种)、莎草科(8种)、玄参科(7种)、蓼科和苋科(5种)。杂草中频度最高的为碎米莎草(Cyperus iria,88.9%);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通泉草(Mazus japonicus)、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草龙(Ludwigia hyssopifolia)等均超过60%;频度在10%以上的杂草共26种,其中禾草类5种、莎草类3种、阔叶类18种。在所调查田间,阔叶草种类较多,且平均发生盖度显著高于禾草和莎草(P<0.05),菜心田间禾草类杂草相对盖度显著低于其它作物田,莎草类杂草显著高于其它作物田;水旱轮作田间莎草类杂草的盖度显著高于旱连作田(P<0.05)。对26种常见杂草与耕作因子间进行RDA排序,结果表明,水旱轮作、种植甜玉米(Zea mays)、种植豇豆(Vigna unguiculata)、种植丝瓜(Luffa cylindrica)等因子均对田间杂草群落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和原始数据可为研究华南地区菜田杂草群落及其演替趋势积累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 样地调查 农田杂草 盖度 频度 轮作 外来入侵杂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2个蝴蝶兰品种主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对生产应用上的12个蝴蝶兰品种进行观察统计,应用变异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建立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5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3428,侧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8747,叶宽的变异系数最小、仅0.1175,各指标变量之间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2个蝴蝶兰的15个主要性状进行分析,前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9.64%,包含了15个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计算各品种的综合得分值及其组培、栽培特性,得出第1类、第2类和第4类共8个优良品种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