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0008条记录
不同类型花椰菜主要营养品质分析

中国蔬菜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测定、分析了3种类型15个花椰菜品种的VC、蛋白质、人体必需矿物质元素、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粗纤维和花青素含量。结果表明:所有参试花椰菜品种的VC、蛋白质含量和钾含量普遍较高,其中VC含量在424~939mg·kg~(-1)(FW)之间,蛋白质含量在1.10%~2.99%之间,钾含量在1840.2~3509.8mg·kg~(-1)(FW)之间;3种不同类型花椰菜之间相比,VC、蛋白质、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钾、钠、磷、铜、铁、锰和锌的含量由高到低均为紫花菜>松花菜>紧花菜,粗纤维、钙、镁含量为松花菜>紫花菜>紧花菜;花青素只在紫花菜中检测到,且不同品种间含量差异十分明显;紫花菜和松花菜品种间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异度普遍高于紧花菜。

关键词: 花椰菜 VC 蛋白质 矿物质 花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京郊设施黄瓜氮素施用量的优化运筹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京郊设施蔬菜黄瓜普遍存在氮素施用量高,利用效率较低,土壤残留多,黄瓜果实硝酸盐含量较高等问题。研究产量高、品质优且土壤氮素残留水平合理的氮肥施用量,可为优化施肥、提高生产和环境效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设施蔬菜田间小区试验法,以金胚98黄瓜为试材,在施用商品有机肥15 t/hm~2的条件下,设置5个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0、120、240、360、480 kg/hm~2,调查了黄瓜产量、品质、氮素残留、经济效益,分析不同施氮条件下土壤的氮素平衡。【结果】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氮素增加后各处理黄瓜产量显著提高,并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当施氮量为360 kg/hm~2时,产量最高;氮素残留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黄瓜硝酸盐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施氮量480 kg/hm~2时,黄瓜硝酸盐含量超标;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施氮量为360 kg/hm~2时,可溶性糖含量最高;黄瓜氮素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都有所增加,施N 240、360、480 kg/hm~2处理较不施氮处理差异显著(P<0.05),在N 480 kg/hm~2处理下氮素含量较N 360 kg/hm~2处理有所降低;氮肥的施入对磷、钾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施氮情况下氮素利用率在4.9%~24.9%之间,氮素残留率在24.5%~58.0%之间,当施氮量为240kg/hm~2时氮素利用率最高,残留率最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的表观损失量增加,但当施氮量为360 kg/hm~2时,氮的表观损失量较施氮量为240 kg/hm~2有略微减少。【结论】综合考虑土壤环境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在温室土壤无机氮含量为35.2 mg/kg和基施商品有机肥15 t/hm~2的试验条件下推荐341.7 kg/hm~2为最佳施氮量,可获得最高产量78.4 t/hm~2;当施氮量为329.6 kg/hm~2时,是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推荐施氮量。

关键词: 温室黄瓜 氮肥水平 产量 品质 纯收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室芹菜需水强度与作物系数研究

节水灌溉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测定作物需水量是进行合理灌溉的基础,确定作物系数是借助气象参数便捷预测作物需水量的前提。本研究借助水量平衡法和Penman-Monteith温室修正模型对芹菜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温室芹菜需水强度和参考需水强度均呈"增加-降低-增加"的波动增加趋势,累积需水量和参考累积需水量均呈直线函数增加趋势,作物系数呈移动平均函数变化趋势。进一步将全生育期划分为4个阶段发现,苗期、叶丛初期、中期和后期的需水强度分别为1.128、1.917、1.405和2.212 mm/d,需水量分别为30.46、51.77、63.23和79.63 mm,作物系数分别为0.418、0.385、0.571和0.565。基于2 h采集频率的气象数据结果还表明,4个生育期的参考需水强度日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早晨8点开始逐渐升高,午间12点至下午2点达到峰值,以后逐渐降低,至晚间10点左右回落至初始值。

关键词: 温室芹菜 需水强度 需水量 作物系数 水量平衡法 P-M修正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甜加糯鲜食玉米品种农科玉368的选育

种子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农科玉368是以糯质(wxwx)自交系京糯6为母本,以纯合双隐性(同时含有shrunken-2和waxy隐性纯合基因)自交系D 6644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新型甜加糯鲜食玉米杂交种,果穗上同时包含甜、糯2种籽粒类型,且甜粒∶糯粒≈1∶3,口感甜糯相宜、绵软适口。鲜果穗平均单产800~1 100kg/667m2,鲜籽粒含支链淀粉97.1%,皮渣率4.5%。综合抗性好,适宜在我国北方及西南地区种植。

关键词: 优质 甜加糯 农科玉36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浆充气冷打工艺的优化

食品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以山西富士苹果为原料,评价环境气体组成、冷打工艺和灭菌工艺参数对苹果浆品质的影响。研究依据苹果浆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果胶甲酯酶活力、果浆颜色以及抗坏血酸含量等指标对最终产品品质影响,赋予各指标不同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作为苹果浆综合评价值。以综合评价值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苹果浆充气冷打工艺。结果表明:气体组成对苹果浆综合评价值影响最大,打浆温度影响较弱,最佳工艺参数为:在温度为10℃的氮气环境中打浆,然后在80℃环境下灭菌7 min,此时苹果浆的品质最佳,其色差仅为(2.58±0.06),人眼无法分辨与对照苹果浆的区别。

关键词: 山西富士苹果 充气 冷打浆 综合评价值 气体种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鲜活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政策的认识与思考——基于上海、成都两地的调查分析

农村经济 2016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目标价格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性业务市场化运作的全新尝试。为了解目标价格保险政策对鲜活农产品的调控效果,本研究以上海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试点和成都蔬菜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试点为例,对两地目标价格保险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调查发现目标价格保险在稳定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保障鲜活农产品供给、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作者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完善鲜活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政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鲜活农产品 目标价格保险 认识与思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大陆地区丛枝菌根真菌菌种资源的分离鉴定与形态学特征

微生物学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离收集保藏中国大陆各个地区不同生态环境的丛枝菌根真菌菌种资源,为丛枝菌根的研究提供资源、奠定基础。【方法】以高粱为宿主植物,采用诱导培养、单孢培养和扩繁培养分离土壤样品中的丛枝菌根真菌菌种并鉴定。【结果】从我国大陆的45个地区50余种宿主植物根区土壤中分离到丛枝菌根真菌135株,隶属于23个种;对各个菌株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论】我国蕴藏着丰富的丛枝菌根真菌菌种资源,文中描述的菌种资源是目前从我国大陆地区获得的种类和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AM真菌菌种资源。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分离 保藏 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副猪嗜血杆菌HigB和HigA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功能分析

动物医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可引起猪的格拉泽病,表现为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毒素抗毒素系统(TA)广泛存在于细菌中,其参与各种应激状态下的生理调节,利于机体适应复杂环境。克隆编码副猪嗜血杆菌的HigBA毒素抗毒素蛋白的基因,并对其进行原核表达和分析鉴定。结果发现,HigB对生长有抑制作用,而HigA可以中和这种作用,HigBA构成一对毒素抗毒素系统。HigB在高温和高密度时,表达量显著增加,显示其参与逆境环境下的生理调控。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HigBA 生长抑制试验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城市森林植被区空气PM_(2.5)质量浓度时空变化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选取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植被区与亦庄非植被区PM_(2.5)数据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植被区与非植被区PM_(2.5)质量浓度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典型天气下的PM_(2.5)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植被区PM_(2.5)质量浓度整体上低于非植被区,二者日变化均呈典型的双峰曲线,白天低,夜间高,最小值出现在下午15:00左右;从不同月份看,PM_(2.5)质量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1月、2月,最低值出现在6月、8月,整体表现为冬季月份明显高于其余月份;气温、降雨和大风均与PM_(2.5)浓度呈负相关,晴天时,温度较高,有利于PM_(2.5)浓度降低;降雨有利于空气颗粒物沉降,有效清除大气PM_(2.5)污染,降低其浓度;大风天气会增加大气环流,有助于颗粒物在大气中扩散,使PM_(2.5)不易滞留,从而导致浓度降低。降雨和大风均能导致PM_(2.5)污染降低,且城市森林植被对于PM_(2.5)有明显降低作用。

关键词: 城市森林 PM_(2.5) 植被区 典型天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信息融合的冬小麦地上鲜生物量检测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小麦冠层光谱与小麦冠层图像或者侧面图像进行多信息融合,对冬小麦地上鲜生物量进行预测,提高了冬小麦地上鲜生物量无损检测精度,试验获取苗期93个样本的冠层光谱和冠层图像,中后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200个样本的冠层光谱和侧面图像。将光谱反射率作为光谱特征参数,并通过图像处理提取小麦覆盖度作为图像特征参数,建立苗期和中后期基于光谱特征参数和图像特征参数的地上生物量检测模型,将冠层光谱反射率和小麦覆盖度作为多信息融合的输入,利用多元回归分析(MRA)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地上鲜生物量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苗期和中后期,将光谱信息和图像信息融合,采用PLS所建立的预测模型与单独的图像模型和光谱模型相比精度最高。苗期基于信息融合所建立的PLS模型验证集R~2为0.881,其RMSE为0.015kg;中后期基于信息融合所建立的PLS模型验证集R~2为0.791,RMSE为0.059kg。由此可见,相比单一的光谱模型和图像模型,图像信息和光谱信息融合之后,充分提高了光谱信息和图像信息的利用率,使模型的精度得以提高。

关键词: 多信息融合 偏最小二乘回归 冠层光谱 机器视觉 冬小麦 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