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灰色关联度、DTOPSIS与灰色局势决策法的谷子品种综合评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华北夏谷区的谷子新品种,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度、DTOPSIS与局势决策法,通过加权关联度、Ci与Ki对全国主推的25个谷子新品种的8个主要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按照灰色关联度值排名前五的品种为‘豫谷18’‘长农47’‘长农35’‘豫谷35’‘九谷23’;按照25个品种Ci得到DTOPSIS法排名前五的谷子品种分别为‘豫谷18’‘冀谷39’‘豫谷35’‘朝谷58’‘九谷23’;按照各参试品种的加权综合效果Ki排序的灰色局势决策法排名前五的品种为‘豫谷18’‘冀谷39’‘豫谷35’‘朝谷58’‘九谷23’。结合3种决策方法,‘豫谷18’‘豫谷35’‘冀谷39’‘九谷23’的排序基本一致,其余品种综合评价顺序有差异。综上,3种评价方法均能客观评价谷子品种的综合优良特性,但灰色局势决策法分析简单、准确、易操作;依据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初步筛选出适宜华北夏谷区高产品种为‘豫谷18’‘豫谷35’‘冀谷39’‘九谷23’;基于熵权的灰色局势决策法适用于华北夏谷区综合谷子新品种评价。
关键词: 谷子 区域试验 熵权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DTOPSIS法 灰色局势决策法


小麦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TaNRT1.1的鉴定及其等位变异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小麦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 TaNRT1.1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从普通小麦中克隆了小麦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 TaNRT1.1(TaNRT1.1-1A、 TaNRT1.1-1B和 TaNRT1.1-1D)。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三个同源基因编码的蛋白均为疏水蛋白,含有丰富的α-螺旋和无未见则卷曲,主要定位于质膜上。小麦不同组织qRT-PCR分析表明, TaNRT1.1-1A和 TaNRT1.1-1B基因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和茎, TaNRT1.1-1D基因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和根。因此,推测 TaNRT1.1-1A和 TaNRT1.1-1B基因在硝酸盐吸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TaNRT1.1-1D基因在硝酸盐转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小麦 TaNRT1.1基因多态性筛选发现,在 TaNRT1.1-1A基因启动子上游1 120 bp的位置有一个8 bp(TGCATGCA)的插入位点,该位点可能与小麦氮利用效率相关。不同氮利用效率小麦品种qRT-PCR分析结果表明,氮高效小麦品种(基因型为 TaNRT1.1-1A-b)苗期根中 TaNRT1.1-1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氮低效小麦品种(基因型为 TaNRT1.1-1A-a)。
关键词: 小麦 硝酸盐转运蛋白 TaNRT1.1基因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干湿交替灌溉耦合施氮量对水稻籽粒灌浆生理和根系生理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湿交替灌溉耦合施氮量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其对籽粒灌浆生理的影响,以及与根系生理的关系尚不明确.为探讨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对水稻籽粒灌浆、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激素含量变化及其根系生理的影响,以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大田种植,设置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CI)和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AWD)2种灌溉方式及5个施氮水平,全生育期不施氮肥(0N)、全生育期施氮肥90 kg hm-2(90N)、全生育期施氮肥180 kg hm-2(180N)、全生育期施氮肥270 kg hm-2(270N)和全生育期施氮肥360 kg hm-2(360N).结果表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干湿交替灌溉增加了南粳9108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提高了籽粒中蔗糖合成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枝酶的活性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3-吲哚乙酸、脱落酸的含量,增加了花后根系氧化力和根系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促进水稻生育前期茎鞘中储存的 NSC 向籽粒的运转,且与 270N 耦合后产量最高,为本试验最佳水氮耦合模式.表明通过适宜的水肥调控发挥水氮耦合效应,可以提高水稻根系生理性能和籽粒灌浆生理活性,实现水稻高产.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施氮量 籽粒灌浆生理 根系生理


探索生命极限的模式生物-南极土壤自由生活线虫Plectus murrayi及其环境适应性特征
《土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土壤自由生活线虫的环境适应性及其生态功能研究一直是土壤动物学和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前期研究表明南极土壤自由生活线虫能够在极端干旱的土壤中生存,尤其是线虫的优势种群之一——Plectus murrayi,在生理生态水平上均表现出独特的适应性。土壤自由生活线虫Plectus murrayi是仅在南极麦克默多山谷(Mc Murdo Dry Valleys, MDV)发现的主要陆生生物之一,目前已在多领域成为研究极端环境下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的模式生物。本文旨在综述其系统发育、分布、生命周期和实验室发育的最新研究,以及其在遗传水平上的耐冷冻和耐干燥性,结合南极沙漠土壤的特殊生态系统,阐述其对于探索生命极限的意义。基于P. murrayi在南极麦克默多山谷土壤的生境分布,与其他南极自由生活线虫相比,P. murrayi喜欢相对较高的湿度和较低的盐度土壤生境。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极麦克默多山谷的温度和湿度不断增加,P. murrayi极可能成为南极沙漠中的主要陆生动物。通过对P. murrayi的研究,能够探索其适应和功能基因之间的新联系,这些基因在理解细胞对极端微环境的抗逆性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长远的农业以及医学利用价值。未来对南极麦克默多山谷土壤环境压力的短期和长期响应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细胞对环境干旱、寒冷的耐受和修复作用,探明生物进化与生态系统复杂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微环境在塑造更复杂系统群落中的作用。
关键词: 南极麦克默多山谷沙漠 南极自由生活线虫 生态系统 干旱极寒


不同蒲公英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综合评价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12个蒲公英品种(系)为试材,研究了12个蒲公英品种(系)的光合特性和农艺性状,采用灰色关联法、D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蒲公英11个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进行综合评价及分析,筛选适合郑州栽培的蒲公英品种(系)。结果表明,蒲公英的11个农艺性状的光合特性均差异显著,变异系数为21.65%~68.04%。产量与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叶绿素、单株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蒸腾速率呈显著负相关,10个光合特性和农艺性状对蒲公英产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为单株叶片数、叶绿素、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叶长、胞间CO_2浓度、叶宽、叶面积、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单株叶片数、叶绿素、净光合速率等3个性状指标对蒲公英育种及引种比较重要。DTOPSIS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排序前四名与产量前四名排序不一致,但均为郑农蒲3号、郑农蒲4号、郑农蒲5号、郑农蒲6号。主成分分析得分第1名为郑农蒲3号,与蒲公英产量第1名一致,主成分前5名与蒲公英产量前5名中,均有郑农蒲3号、郑农蒲4号和郑农蒲5号。综上分析,DOT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可作为蒲公英品种(系)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筛选出郑农蒲3号、郑农蒲4号和郑农蒲5号可以作为新品种(系)进行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
关键词: 蒲公英 农艺性状 光合特性 灰色关联分析 DTOPSIS法 主成分分析


不同居群红花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中药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居群红花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红花优异品系筛选、资源分级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4个居群的84份红花种质为试验材料,选用19条多态性好、条带清晰、稳定性高的SCoT标记对其进行扩增;采用NTSYS-pc2.1、GenALEx 6.502和Popegen 1.32等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4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香农信息指数I、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7.14%~71.43%、0.168~0.293和0.114~0.191,以国外居群最高;91%的变异发生在居群内,9%的变异发生在居群间;居群基因分化系数为0.1547,基因流为2.7316.结论:4个居群间基因交流较为频繁,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国外居群与新疆居群遗传关系相对较近.该结果为红花的优良品种选育及资源持续利用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红花种质资源 居群 SCoT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群体遗传结构


血清6型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河南地区血清6型副猪嗜血杆菌流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试验从发病猪的肺脏、心血、关节液等病料中分离、纯化副猪嗜血杆菌,并对分离纯化的副猪嗜血杆菌进行PCR鉴定,同时进行血清型分型、致病性试验、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肺脏中分离得到一株血清6型副猪嗜血杆菌,该菌株携带有vta1、vta2、vta3、wza、ompP2、nanH、cdtA、cdtC、espP2 9种主要毒力基因;对保育仔猪表现出轻微的致病性;对头孢噻呋、头孢他啶、阿莫西林等16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卡那霉素等8种抗生素耐药.说明分离得到的血清6型副猪嗜血杆菌毒力较弱,对大多数药物敏感.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血清6型 分型鉴定 毒力基因 致病性试验 药敏试验


氮肥减施对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最佳的氮肥减施量,2018-2020年在黄褐土区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FP,施氮225 kg/hm2)、优化施肥(CF,施氮180 kg/hm2)、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氮10%(90%FP,施氮202.5 kg/hm2)、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氮20%(80%FP,施氮180 kg/hm2)、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氮30%(70%FP,施氮157.5 kg/hm2)、控失尿素和普通尿素7∶3配施(CRU,施氮180 kg/hm2)共7个处理,探讨氮肥减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施氮处理中,2个轮作周年,CF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最高,CRU处理次之,两者无显著差异.与FP处理相比,在减氮20%条件下,2个轮作周年,CF处理和CRU处理小麦产量分别提高3.62%和2.57%,玉米产量分别提高3.53%和1.85%;80%FP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降低,但不显著.减氮30%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较FP处理明显减产.2个轮作周年,CF处理和CRU处理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较高,高于其他处理,但两者差异不显著,70%FP处理总体上较FP处理显著降低土壤水解氮含量.2个轮作周年,CF处理和CRU处理小麦、玉米的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FP处理.其中,CRU处理小麦和玉米的氮肥回收率分别提高32.1%~50.8%和41.7%~44.2%,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31.7%~35.6%和29.5%~31.9%,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7.4%~28.9%和26.9%~27.7%.综上,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减氮20%条件下优化施肥、控失尿素和普通尿素7∶3配施均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而减氮30%则存在减产风险.综合考虑,控失尿素和普通尿素7∶3配施并一次性施肥为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区的最佳施肥措施.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轮作 氮肥减施 产量 氮肥利用率 黄褐土


黄淮海南部夏玉米对氮、磷、钾亏缺的响应及基因型差异
《玉米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6个玉米品种为试材,设置正常施肥、缺氮、缺磷和缺钾4个大田处理,分析养分亏缺下玉米7个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对玉米养分效率类型进行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氮、磷、钾亏缺条件下,7个性状均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其中缺氮处理降幅最大。熵权模糊隶属函数法计算得到耐低氮、低磷、低钾综合评价D值范围分别为0.614~0.974、0.739~0.959、0.671~0.971,平均值分别为0.790、0.889、0.894。D值聚类分析表明,耐低钾型品种最多,其次是耐低磷型,耐低氮型品种最少,三者兼具品种4个。根据D值和正常施肥下子粒产量,筛选出高产耐低氮型品种8个,高产耐低磷型品种9个,高产耐低钾型品种15个,三者兼具品种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