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满江红金属元素含量的种间差异及其富集特性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满江红属(Azolla Lam.)植物资源材料对金属元素吸收积累特性差异,该研究采用ICP-MS的方法,对8种21个满江红品系的12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不同种类满江红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及富集特性,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满江红属品系的特征金属,并采用聚类法对供试材料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满江红属植物中金属元素含量变异系数大于30%的有8种,其中Mo含量在品系间差异最大(127.73%),Ca含量在品系间差异最小(18.94%)。(2)满江红属植物对土壤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不同,富集系数大小依次为Mn>Mg>Mo>K>Cd>Ca>1。(3)不同种满江红对金属元素K、Mg、Mn、Zn、Mo的富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4)满江红的特征金属元素为Cd、Hg、Ca、Mn、Cu、Zn、K和Cr。(5)基于特征金属元素含量的聚类结果显示,当遗传距离为15时,可将21份满江红资源分为3类,与传统分类基本吻合,其中品系‘3006’和‘MH3-1’对重金属Cd、Cr和Hg的富集能力较强,聚为一类。研究认为,满江红对金属元素的富集存在种间差异,且这种差异可以作为满江红品种分类的参考依据。


基于多功能评价与权衡-协同关系的福建省耕地区划管控
《农业工程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耕地功能协调发展,实现耕地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该研究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体系,以县域为评价单元,运用综合分析法和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法,评价 2005-2020年福建省耕地多功能水平,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各维度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多功能水平在福建大部分地区微幅下降,高值区集聚于耕地生产条件和生态条件优越,且对农民生活和就业保障能力较高的闽东和闽西地区.其中,生产功能呈现上升趋势;生态功能略微下降;社会功能与景观功能均有所提高,前者空间变化由山区向沿海地区减弱,后者相反.2)各维度功能间多以权衡关系为主,仅生产-生态功能和生产-景观功能呈现协同关系的区域占 50%以上.呈现权衡关系的栅格数量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生态-社会功能、生产-社会功能、社会-景观功能与生态-景观功能,且各对功能组合的权衡-协同关系存在空间异质性.3)根据耕地现状条件,结合各地区农业生产特点,通过叠加耕地单项功能组合与不同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将耕地功能区划分为 4类区域,包括优势保护区(38.52%)、严格管控区(36.71%)、整治修复区(6.98%)和转型退出区(17.79%),并提出分区方案及差异化管控建议.其中,优势保护区主要分布在闽东和闽西地区,严格管控区主要分布在闽北和闽南沿海地区,整治修复区主要分布在闽南的漳州地区,转型退出区零散分布在各地市.该研究成果可为科学保护和利用耕地资源,促进耕地多功能协调发展和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不同施肥处理对黄泥田团聚体有机碳固持及其组分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南方黄泥田团聚体有机碳固持及其组分分配的影响,为合理培肥及土壤碳库管理提供依据。基于始于1983年的在黄泥田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与化肥+全量稻秸还田(NPKS) 4个处理,采集第36年各处理耕层土壤样品并分析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固持及其组分变化。结果表明,黄泥田耕层土壤以大团聚体(>2 mm)和中间团聚体(0.25~2 mm)为主,NPKM与NPKS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质量比重分别比CK显著增加22.0和15.5个百分点(P<0.05)。与CK相比,NPKM与NPKS处理中大团聚体对有机碳固持贡献率分别提高25.0和19.3个百分点(P<0.05)。施肥处理的大团聚体内轻组有机碳(LF-C)含量较CK显著增加,其中NPKS处理后大团聚体中LF-C含量较CK增加32.3%(P<0.05)。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以及该团聚体内的LF-C含量与水稻产量和有机碳投入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以上结果表明,配施牛粪或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黄泥田大团聚体比例及其有机碳含量,进而提高有机碳固持贡献率,尤其是配施牛粪,而且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大团聚体内轻组有机碳含量与固持贡献,秸秆还田更为明显,可为南方黄泥田施肥管理提供依据。


基于4种生态位模型的长芒苋潜在适生区预测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恶性入侵杂草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 S.Watson对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预测其潜在适生区对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不同模型由于算法不同对长芒苋潜在适生区的预测结果存在差异。本研究综合4种生态位模型(MaxEnt、GARP、BIOCLIM和DOMAIN)预测长芒苋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以提高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4种模型的平均AUC值均大于0.85。MaxEnt和DOMAIN的平均Kappa值大于0.81;BIOCLIM和GARP的平均Kappa值大于0.69。MaxEnt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要略胜一筹。BIOCLIM和MaxEnt的预测结果较为收敛,DOMAIN和GARP预测的适生区范围较广,由此预测的长芒苋潜在适生区分别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0.66%和32.38%,48.39%和49.76%。综合预测结果,长芒苋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西北和东北地区则是长芒苋存在的边缘环境地区。


补饲饲草纤维及益生菌对湖羊同胞多胎羔羊生长性能和血液代谢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补饲饲草纤维及益生菌对湖羊同胞多胎羔羊生长性能和血液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18窝54只遗传背景相同、体况良好、健康无病的湖羊同胞3胎羔羊,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处理1组、处理2组羔羊分别补饲精料颗粒料、全价颗粒料(70%基础饲粮+30%苜蓿草粉)、全价益生菌颗粒料(70%基础饲粮+30%苜蓿草粉+0.1%益生菌)。结果表明:(1)各组羔羊干物质采食量(DMI)、平均净增重(ANG)、平均日增重(ADG)均无显著差异(P> 0.05),处理1组效果较好。(2)处理2组尿素氮(UN)较对照组降低了21.10%,差异显著(P <0.05),其余两组差异不显著(P> 0.05);处理1组和处理2组甘油三酯(TG)水平接近,均较对照组降低了54.35%,差异极显著(P <0.01);各组间其余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 0.05)。综合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分析表明,对同胞3胎羔羊,补饲饲草纤维有利于血脂代谢,在此基础上添加益生菌对生长性能没有提升效果,但可提高血液蛋白质利用率。
关键词: 饲草纤维 益生菌 生长性能 血液代谢指标 同胞多胎羔羊


荧光素酶标记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的生物学和定殖特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示踪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在番茄植株及根际土壤中的定殖特性,采用电击法对菌株FJAT1458进行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基因标记,并于室内采用生测法测定标记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遗传稳定性、致病力及在番茄植株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结果表明,成功将luc基因整合至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染色体上,标记菌株FJAT1458-LUC发出强烈的荧光,且PCR扩增出1612 bp的luc基因片段;与野生型菌株FJAT1458相比,标记菌株FJAT1458-LUC的生长明显滞后,培养8 h之后标记菌株FJAT1458-LUC的OD600nm值均小于野生型菌株FJAT1458;且标记菌株FJAT1458-LUC连续传代20次后菌体浓度显著增加,发光菌体比例显著降低,LUC活性和luc基因表达量均随着传代数增加而显著降低;标记前、后菌株FJAT1458的弱化指数分别为0.90和0.89,且接种番茄植株30 d均未引起植株发病.标记菌株FJAT1458-LUC能在番茄根际土壤、根及茎中定殖,定殖数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定殖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接种后3、5和5 d;接种后9 d和12 d在番茄茎和根中未检测到该菌株.表明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成功标记luc基因后仍能在番茄植株及根际土壤中定殖,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菌 番茄 无致病力菌株 荧光素酶标记 定殖特性


优于单一最大熵生态位模型的混合烟粉虱生境风险评估模型
《生态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预测入侵生物的潜在地理分布、快速评估其高脆弱性区域是实现入侵生物前瞻性风险预警的重要手段。MaxEnt生态位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境风险评估方法,操作简单,预测精度较高,但模型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过分依赖。以烟粉虱Bemisia tabaci为对象,引入地理探测器显式描述评价因子的空间关联规律和贡献度,结合MaxEnt生态位模型,提出一种混合生境风险评估模型(Geo-MaxEnt),并与单一MaxEnt生态位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地理探测器模型显示,海拔(0.56)、土地利用(0.43)、最热月最高温度(0.36)和年平均温度(0.30),对烟粉虱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各因子对烟粉虱生境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海拔和土地利用PD值最高,是影响烟粉虱生境的主要驱动因子。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强化了各个因子的影响力。(2)单一MaxEnt生态位和所构建的模型总体精度分别是94.86%(AUC 0.91)和98.13%(AUC 0.94),相较之下,所构建的模型精度略高,表明所构建的模型是合理的,具有高度的可靠性;(3)对于高风险区,混合模型优于MaxEnt模型,但两者在空间分布方面高度一致,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对于非适生区,两种模型结果较为一致,MaxEnt模型的非适生区略大于混合模型。地理探测器能够解释入侵驱动因素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能够较好地表达入侵昆虫生境适宜度与候选因子的生态学意义,在评价入侵昆虫生境风险上更为有效。
关键词: 生境风险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探测器 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 烟粉虱


刺梨果渣肉羊饲用价值评价
《中国饲料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结合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测定和肉羊对刺梨果渣干物质采食量,研究刺梨果渣对肉羊的饲用价值。采集新鲜同一批次刺梨果渣,测定养分含量;同时选用5只肉羊公羊为试验动物,分为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独立饲养于代谢笼内,测定干物质采食量(DMI),计算相对饲喂价值和粗饲料分级指数。结果表明:(1)刺梨果渣干物质中含能量(GE)20.70 MJ/kg、蛋白质(CP)13.41%、中性洗涤纤维(NDF)58.70%、酸性洗涤纤维(ADF)50.56%、有机物(OM)96.20%。根据模型预测刺梨果渣干物质中粗纤维(CF)含量为39.86%,归属粗饲料。(2)肉羊对刺梨果渣的DMI为433.29 g/d,占体重的3.32%。刺梨果渣的相对饲喂价值(RFV)为78.47、粗饲料分级指数(GI)为1.66 MJ/d。由此可见,刺梨果渣营养品质中等,归属粗饲料,可作为肉羊新的饲料资源,这为丰富肉羊粗饲料种类提供了基础数据。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多花水仙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SSR分子标记技术,利用17对引物对21份多花水仙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共扩增出99条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3.40%。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266 7,Shannon信息指数均值为0.411 7。主成分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的21个水仙种源分成四大类,中国水仙单复瓣种质都聚在Ⅰ类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低,洋水仙(Grand Soleil d′Or、 Ziva和Pearl)所在的类群(Ⅱ、Ⅲ和Ⅳ)遗传相似系数在0.4~0.8之间,类群间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为今后多花水仙传统育种结合生物技术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福建水稻地方品种的调查收集与鉴定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2018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福建项目组对省内9个地级市74个县(市、区)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和征集,经过系统调查共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资源148份,并进行了表型性状和稻瘟病抗性鉴定评价。调查发现,在福建闽西和闽北地区收集到的水稻资源数量远比闽东南沿海地区多,海拔4~1000 m地区均有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表型鉴定结果表明: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中籼稻和粳稻数量相当,而粘稻和糯稻数量相当;大多数品种表现为种皮白色、叶鞘绿色、颖尖黄色、颖色黄色,谷粒形状以阔卵形、椭圆形为主;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数量性状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鉴定评价获得抗稻瘟病资源有下洋粳稻、罗洋粳稻、丹阳糯稻、香春优种、宫占同安本、红米、红壳糯、黑米和红米仔9份。经综合评价筛选出香春优种、红米、红米仔、428、K28和长龙时谷6份优异水稻地方品种。本研究可为福建水稻地方品种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