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施肥对赤红壤旱地有机质含量影响及其灰色预测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赤红壤旱地土壤有机质(SOM)含量的影响,为区域土壤培肥和高产稳产提供最佳养分管理依据.[方法]根据闽东南旱地花生-甘薯轮作制赤红壤连续16年化肥定位试验和14年化肥配施有机肥定位试验的历年SOM含量监测结果,探讨长期施肥下SOM含量动态变化,构建SOM灰色预测模型.[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提高土壤SOM含量;化肥推荐施肥模式的SOM含量为(19.83±0.77)g·kg?1,显著高于其他化肥处理;化肥配施有机肥可进一步提高SOM含量,尤其是配施农家腐熟猪粪的SOM达到(22.53±1.69)g·kg?1,年递增速率是化肥推荐施肥的2.8倍.SOM灰色预测模型显示,不同施肥模式的拟合误差在1.226%~3.307%.不施肥模式的SOM含量变化趋势仍然处于下降状态;化肥推荐施肥模式的SOM趋势值为(20.220±0.002)g·kg?1,在该试验点中排序第一;化肥配施有机肥均提高了SOM长期趋势值,尤其是配施农家腐熟猪粪的SOM趋势值达到(23.777±0.017)g·kg?1,排序位居第一,显著高于该试验点的化肥推荐施肥模式.[结论]从SOM含量和未来含量趋势综合评价,化肥推荐施肥有利于提高赤红壤旱地SOM含量,在推荐施肥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尤其是配施农家腐熟猪粪的效果更佳.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动物源性产品中磺酰草吡唑及其代谢物残留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动物源性产品中磺酰草吡唑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分析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甲酸-乙腈溶液提取,提取液先经低温冷冻除脂后,再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石墨化碳黑和无水硫酸镁分散固相萃取进行净化,以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为分析柱,甲醇-0.2%甲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采用高分辨质谱平行反应监测扫描模式,以正离子采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 磺酰草吡唑和磺酰草吡唑-脱甲基在0.5~5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空白样品在4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2.4%~114.6%,相对标准偏差(n=6)为3.1%~8.9%;方法检出限为0.3μg/kg,定量限为1.0μg/kg。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应用于动物源性产品中磺酰草吡唑及其代谢物的检测。
关键词: 磺酰草吡唑 代谢物 动物源性产品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


基于转录组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的广叶绣球菌木质纤维素降解特性分析
《微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在不同木质纤维素诱导条件下基因表达差异,为广叶绣球菌木质纤维素降解关键基因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松木、杉木、甘蔗渣和天然堆积发酵后的杉木和发酵后的甘蔗渣为碳源,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培养诱导广叶绣球菌,对其转录组进行测序研究,并对不同木质纤维素诱导样本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结果】杉木培养与松木培养比较组差异表达基因最少(20个),蔗渣培养与松木培养比较组差异表达基因最多(486个)。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氧化还原酶活性、单加氧酶活性和铁离子结合活性等,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转换、甲烷代谢和乙醛酸盐和二羧酸盐代谢等通路。发酵甘蔗渣为碳源培养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相关的糖苷水解酶基因表达量总体上较高,而未发酵的松木、杉木和甘蔗渣为碳源培养时木质素降解或修饰相关的碳水化合物辅助酶基因表达量总体上较高。利用WGCNA共鉴定出10个共表达模块,其中green模块与未发酵蔗渣诱导显著正相关,blue模块与发酵甘蔗渣诱导显著正相关,magenta和turquoise模块与发酵杉木诱导显著正相关。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turquoise模块内基因显著富集到尿素跨膜转运子活性、甲基转移酶活性和单加酶活性等,blue模块基因显著富集到水解酶活性和β-甘露糖苷酶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blue模块内基因显著富集的通路有半乳糖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通过构建互作网络图挖掘到12个核心基因,其可能参与了基质降解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结论】不同木质纤维素类型显著影响了广叶绣球菌木质纤维素降解基因的差异表达轮廓,这种差异反映了广叶绣球菌对不同木质纤维素特异的降解策略。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转录组分析 木质纤维素降解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大黄鱼养殖海域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大黄鱼养殖海域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采集了6个站点的大黄鱼养殖海域沉积物样品,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技术解析沉积物中ARGs的分布特征,同时运用化学分析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沉积物中的环境因子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对ARGs与环境因子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黄鱼养殖海域沉积物中共检出781个ARGs亚型,分属于38种抗生素抗性类型;不同站点的优势ARGs抗生素抗性类型基本一致,主要为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为外排泵.进一步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PNGM-1与电导率和TN呈显著正相关(P<0.05)外,其余丰度前20的ARGs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丰度前20的ARGs均与丰度前20的菌属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P<0.05或P<0.01).研究表明,大黄鱼养殖海域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ARGs,微生物群落是影响沉积物中ARGs分布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技术 大黄鱼养殖海域 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


MDPV和MDGPV母源抗体对MDPV-MDGPV二联活疫苗抗体水平影响的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番鸭细小病毒(MDPV)和番鸭小鹅瘟病毒(MDGPV)母源抗体对免疫MDPV-MDGPV二联活疫苗(下称“二联活疫苗”)番鸭抗体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将二联活疫苗分别免疫1日龄不同母源抗体水平的雏番鸭,并设非免疫对照组,分别于免疫前和免疫后不同时间点连同非免疫对照组同时采血,采用乳胶凝集抑制试验(LPAI)分别测定各组雏番鸭血清中MDPV LPAI和MDGPV LPAI抗体效价。并按雏番鸭母源抗体高低分组即:MDPV母源抗体阴性组(<1 log2,A组)、MDPV低母源抗体组(1 log2~3 log2,B组)、MDPV高母源抗体组(4 log2~6 log2,C组)、MDGPV母源抗体阴性组(<1 log2,D组)、MDGPV低母源抗体组(1 log2~3 log2,E组)和MDGPV高母源抗体组(4 log2~6 log2,F组),根据LPAI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各免疫组抗体水平变化和非免疫对照组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结果显示:免疫二联活疫苗均可诱导1日龄雏番鸭产生不同水平的LPAI抗体,免疫后7 d (7 dpi) MDPV LPAI和MDGPV LPAI抗体均100%阳性,随后逐渐升高至28 dpi达峰值;其中,7 dpi~28 dpi母源抗体阴性组(A组和D组)的MDPV LPAI和MDGPV LPAI抗体快速升高且明显高于母源抗体阳性组(B组、C组、E组和F组);1 dpi~5 dpi母源抗体阳性组(B组、C组、E组和F组)因母源抗体未衰减,其MDPV LPAI和MDGPV LPAI效价均高于母源抗体阴性组(A组和D组)。非免疫对照组番鸭母源抗体消长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母源抗体衰减期存在差异,随着日龄增长母源抗体逐渐下降,低母源抗体组(1 log2~3 log2)和高母源抗体组(4 log2~6 log2)分别在8日龄和15日龄时均有80%左右番鸭MDPV LPAI和MDGPV LPAI抗体转为阴性。上述结果表明低母源抗体对1日龄雏番鸭二联活疫苗抗体的产生无明显影响,而高母源抗体对番鸭抗体峰值有一定影响,建议高母源抗体雏番鸭可适当推迟至5日龄免疫。本研究为该二联活疫苗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1日龄雏番鸭 母源抗体 MDPV-MDGPV二联活疫苗 LPAI抗体


果皮细胞壁物质代谢及果皮对高温和水分亏缺逆境的响应与‘度尾文旦柚’裂果相关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度尾文旦柚’正常果和果顶部开裂(3个等级)果实为材料,取果顶部的果皮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到与裂果具有潜在联系的基因。裂果果皮中半乳糖醛酸转移酶(催化聚半乳糖醛酸合成)和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维持细胞壁结构)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果胶降解酶类(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裂解酶)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这些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可能引起细胞壁机械力度降低,从而导致裂果。3–酮脂酰–CoA合成酶(催化蜡质成分中长链脂肪酸合成的酶)基因在正常果果皮中的表达量是裂果的5倍~6倍,裂果果皮中该基因表达量的降低可能引起果皮抗蒸腾能力减弱,导致果皮部位水分亏缺,甚至细胞凋亡及裂隙形成。高温和水分亏缺逆境响应基因(编码脱水响应元件结合蛋白、类钙调磷酸酶酶B亚基互作蛋白激酶、WRKY30、WRKY33和WRKY40)在裂果果皮中表达量均显著降低,表明高温和水分亏缺与裂果相关。


多孔富缺陷半导体应用于光催化降解废水有机污染物
《材料导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孔半导体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反应物与产物的择优选择性、光子与电子的传输微通道,极利于促进光催化反应进程,提升催化效率,在废水有机物的吸附与光催化方面有着重要应用。多孔半导体独特的结构在废水有机物处理过程中可发挥出光化学、动力学及电子学上的优势:大孔结构可作为光扩散与传输路径增加光子的吸收率;介孔孔道对物质具备特定的选择性,对复杂反应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微孔能为电荷传导与迁移提供微观通路。结构缺陷以往被认为是光催化反应中的不利因素,会成为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中心,缩短光生载流子的寿命,降低反应效率。近来研究者提出了新观点:结构缺陷能为光催化过程提供更多的反应场所和活性位点,表面缺陷的储氧作用可促进光催化氧化反应进程,晶格缺陷可作为光生电子迁移的微观通道。将缺陷位引入多孔构架设计成多孔缺陷结构,缺陷位的引入可显著增强多孔结构的光电及催化性能,在废水有机物光催化反应中突显出储氧作用、载流子分离与传输效应及优良的的催化性能。半导体多孔结构协同缺陷活性位极大地促进了光催化反应进程,提升了废水有机物光催化氧化分解效率,缺陷活性位与多孔结构相结合将是光催化剂设计的一个新方向。本文概述了多孔半导体材料在光催化反应中的结构优势、多孔半导体微纳结构的“导向合成”与缺陷位设计、多孔缺陷半导体在光降解废水有机物过程中的光电效应及作用机制,并提出结构缺陷作为光生载流子复合中心的负面效应是应用研究中需要克服的问题,分析及展望了多孔缺陷结构光催化剂的应用前景,为制备高效降解废水有机物的高活性光催化材料提供设计思路。
关键词: 多孔半导体 缺陷活性位 导向连接 储氧作用 电荷传输 废水有机物 光催化机理


化肥有机肥配施改善花生–甘薯轮作土壤钾平衡和供钾能力的机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土壤钾素表观平衡、钾含量和库容、钾素吸附位点及钾素释放过程,全面探讨长期施用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方法】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花生–甘薯轮作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始于2007年,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化肥对照(NPK)、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NPK+CM)、化肥配施猪粪(NPK+PM)、化肥配施秸秆(NPK+RS)。2022年(定位试验第15年)甘薯收获后,调查甘薯生物量和产量,采集植株样品分析植株钾含量;采集0—2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全钾含量及各形态钾含量,采用连续浸提法分析土壤黏土矿物吸附点位钾含量,采用有机酸和四苯硼钠模拟试验分析钾素释放过程。【结果】花生–甘薯轮作体系长期施肥试验中,4个施肥处理土壤钾素表观平衡均为盈余。NPK+PM和NPK+RS处理的土壤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水溶性钾含量提升效果最佳,非交换性钾含量较CK分别提高260和188 mg/kg,交换性钾含量分别提高72.3和75.0 mg/kg,水溶性钾含量分别提高45.0和71.7 mg/kg。与CK相比,NPK和NPK+CM对黏土矿物层间(i位点)、楔形边缘(e位点)和矿物表面(p位点)这3个位点的钾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而NPK+PM和NPK+RS处理p位点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5和36 mg/kg,e位点钾含量分别提高58和66 mg/kg;NPK+PM处理的i位点钾含量提高了132 mg/kg;NPK和NPK+CM处理对p位点、i位点和e位点钾的占比没有显著影响,NPK+PM处理显著提高e位点钾的占比,NPK+RS处理显著提高p位点和e位点钾的占比,显著降低i位点钾的占比。无论是以有机酸还是以四苯硼钠为浸提剂,NPK以及NPK+CM处理钾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与CK均无显著差异。以有机酸为浸提剂,NPK+PM处理快速释放期释放量、总钾释放量及释放速率均最高,且显著高于NPK+RS处理。以四苯硼钠为浸提剂,NPK+PM与NPK+RS处理快速释放期释放量、总钾释放量及释放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化肥配施猪粪或秸秆能提高土壤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含量。单施化肥不会改变黏土矿物吸附位点钾所占的比例,化肥配施猪粪处理主要增加了吸附于黏土矿物层间(i位点)的钾,化肥配施秸秆处理增加的钾主要分布在楔形边缘(e位点)和矿物表面(p位点)。长期单施化肥不能提高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缺钾条件下化肥配施猪粪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最高,钾充足条件下化肥配施猪粪与配施秸秆的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没有明显差异,但均高于化肥单施。
关键词: 赤红壤 长期施肥试验 有机肥 钾吸附位点 钾释放动力学


无致病力青枯菌FJAT-a RS01的固态发酵及对茄果类蔬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无致病力青枯菌研发植物疫苗防治青枯病是植物病害防治研究中的新途径。无致病力青枯菌FJAT-aRS01具有防效高和稳定遗传等特性。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该菌株,本研究以巨菌草渣为其主要发酵培养基,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固态发酵FJAT-a RS01,并进行质量检测。结果表明,优化后菌株FJAT-aRS01固态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巨菌草渣36.36%、玉米粉27.27%、米糠27.27%和稻壳9.09%;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5%(108 CFU/mL),料水质量比为1:0.8,装袋量为150 g/袋,发酵时间为48 h;在该发酵条件下,FJAT-aRS01的固态发酵物活菌数可达到1.80×109 CFU/g,其营养成分含量超过微生物肥料的国家标准(NY/T 798-2015);FJAT-a RS01固态发酵物浸提液的50倍稀释液能促进番茄种子萌发,其100倍稀释液能促进辣椒和茄子种子萌发;在栽培基质中添加质量百分比≤15%的FJAT-aRS01固态发酵物能促进植株生长,添加质量百分比25%的FJAT-a RS01固态发酵物对于番茄、辣椒和茄子青枯病的防效均达75%以上。综上所述,无致病力青枯菌FJAT-aRS01的固态发酵物具有促生防病功能,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青枯病 青枯雷尔氏菌 无致病力菌株 固态发酵 茄果类蔬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