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来入侵昆虫数字化野外调查平台构建与应用
《应用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实现外来入侵昆虫野外调查信息的一体化、规范化采集,提高调查数据质量和效率,为外来入侵昆虫研究和防控提供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方法]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开发以及时空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研发由野外调查APP和调查数据管理系统构成的外来入侵昆虫数字化野外调查平台,构建完善的外来入侵昆虫野外调查数字化集成解决方案.[结果]平台具备调查规划、调查任务协作、调查数据采集、标本标签化管理和调查数据时空可视化等功能,实现入侵昆虫野外调查全过程数字化管理.2017-2020年,该平台在全国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发生分布调查中得以应用,调查涉及11个省区共采集番茄潜叶蛾发生点数据706条.[结论]平台的构建与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外来入侵昆虫调查组织与实施的数字化管理问题,提高外业调查和内业数据处理、分析的效率,增强各类型调查数据之间的关联,扩展数据应用与分析的尺度.本研究提出的技术方案为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数据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入侵昆虫 调查平台 调查规划 标本管理 时空可视化 番茄潜叶蛾


猕猴桃过氧化氢酶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是植物主要的抗氧化酶之一。为揭示猕猴桃CAT(AcCAT)基因家族序列特征和潜在功能,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和表达分析。对AcCAT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研究其在不同器官以及果实贮藏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从猕猴桃基因组中鉴定出9个AcCAT基因并根据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别命名为AcCAT1-AcCAT9,不同成员之间蛋白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启动子作用元件等存在较高相似性。AcCAT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猕猴桃的4条染色体上,其中的5个AcCAT基因形成2个串联基因簇,6个AcCAT基因发生片段复制。基于psRNAtarget分析,AcCAT基因可能主要受miR166家族调控。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猕猴桃、茶树、棉花和水稻的23个CAT蛋白分为3个类群,其归类并未完全按物种划分。在不同猕猴桃器官中,AcCAT3主要在根中表达,AcCAT1和AcCAT4主要在花中表达,AcCAT2、AcCAT5、AcCAT6、AcCAT8和AcCAT9主要在叶中表达,AcCAT7则同时在根和花中高水平表达;在猕猴桃果实贮藏过程中,AcCAT5和AcCAT6表达水平逐渐降低,AcCAT1和AcCAT2主要在贮藏前期表达,而AcCAT3、AcCAT4和AcCAT8主要在贮藏后期表达。此外,miR166家族成员在果实贮藏过程中的表达量逐步升高。AcCAT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存在保守性,其在猕猴桃生长发育和果实贮藏软化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发酵金针菇菇渣饲料对梅花鹿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讨发酵金针菇菇渣部分替代花生秧对梅花鹿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将12只体况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雄性梅花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鹿.对照组梅花鹿的粗饲料为花生秧,试验组使用发酵金针菇菇渣代替全价日粮中40%的花生秧.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梅花鹿的总增重(TWG)、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F/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尿素氮(BUN)含量、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升高(P<0.05);免疫球蛋白G(IgG)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提高(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发酵金针菇菇渣可提高梅花鹿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改善血清中蛋白质的代谢水平.
关键词: 发酵金针菇菇渣 梅花鹿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免疫指标 抗氧化指标


12个蓝莓品种果实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分析
《中国南方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福建省12个蓝莓品种果实的氨基酸含量、组成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组成差异。结果表明:12个蓝莓品种果实含有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407.36~1 227.33 mg/100 g,其中谷氨酸和精氨酸是蓝莓果实最主要的2种氨基酸,二者占氨基酸总量的22.55%~51.18%;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蛋氨酸;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51.60~257.41 mg/100 g,占总量的21.03%~37.22%;药用氨基酸含量高达266.82~967.61 mg/100 g,占氨基酸总量的65.50%~78.25%。12个供试品种中,氨基酸总量最高的为乌达德,达1 227.33 mg/100 g,园蓝最低。


富硒土壤施用特贝钙土壤调理剂对黑麦草产量和硒含量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富硒土壤施用特贝钙土壤调理剂对黑麦草产量和硒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根据特贝钙土壤调理剂的不同施用量设5个处理,即CK(0)、T_1(750 kg/hm~2)、T_2(1 500 kg/hm~2)、T_3(2 250 kg/hm~2)和T_4(3 000 kg/hm~2),每个处理3次重复。黑麦草分别在播种60 d、90 d、120 d后刈割,测定干草产量、硒含量和砷、铅、汞、镉、铬等重金属含量,并运用Pearson积距相关系数对黑麦草中硒含量与重金属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处理T_1、T_2、T_3、T_4的黑麦草干草产量分别为10 205.86 kg/hm~2、9 581.72 kg/hm~2、9 682.35 kg/hm~2和9 315.12 kg/hm~2,分别比CK(8 908.81 kg/hm~2)提高了14.56%(P<0.05)、7.55%(P>0.05)、8.68%(P>0.05)和4.56%(P>0.05);施肥处理T_1、T_2、T_3、T_4的黑麦草中的硒含量分别为0.046 mg/kg、0.050 mg/kg、0.045 mg/kg、0.040 mg/kg,分别比CK(0.033 mg/kg)提高了39.39%(P>0.05)、51.52%(P<0.05)、36.36%(P>0.05)和21.21%(P>0.05),其中施肥处理T_2在提高黑麦草中的硒含量方面效果最好;不同处理黑麦草中的砷、铅、汞、镉和铬含量均低于《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规定的参考值,且均差异不显著(P>0.05);黑麦草中的硒含量与砷、铅、汞、镉和铬等重金属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富硒土壤施用适量特贝钙土壤调理剂可提高黑麦草产量及硒含量,施用量以1 500 kg/hm~2为宜。


10%高效氯氰菊酯触破式微囊悬浮剂对松墨天牛的防治效果及安全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松墨天牛是松树上重要的蛀干类害虫,不仅啃食松树嫩枝及树皮,造成松树危害,还是世界各国严密防范的入侵生物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昆虫.为了寻求对松墨天牛高效环保的药剂,采用喷雾法,测定10%高效氯氰菊酯触破式微囊悬浮剂对松墨天牛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并对植物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0%高效氯氰菊酯触破式微囊悬浮剂对松墨天牛生物活性较95%高效氯氰菊酯原药、92%氯氰菊酯原药的生物活性高,毒力回归方程为y=3.27+1.84x,LC50为8.67 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高效氯氰菊酯触破式微囊悬浮剂从药后21 d起,防效均显著好于对照药剂,且持效期明显长于对照药剂,施用41 d后,其75.0 mg/kg处理的防效仍高达83.33%.植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10%高效氯氰菊酯触破式微囊悬浮剂对3种松树施药后的生长速率、植株形态及叶片颜色均无显著影响.由此可知,10%高效氯氰菊酯触破式微囊悬浮剂的速效性强,持效期长,且对植物安全,可用于田间防治松墨天牛,进而控制松材线虫病的传播.
关键词: 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松墨天牛;药效评价;安全性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海鲜菇复水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不同干燥方式对海鲜菇复水及品质特性的影响,分别采用真空冷冻干燥(不加热冻干、加热冻干、热泵干燥、热风干燥4种干燥方式对海鲜菇进行干制,结合海鲜菇干品的质构特性和复水率,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动态分析海鲜菇干品复水过程中水分的迁移和分布规律,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干燥方式与海鲜菇干品核磁参数、质构特性与复水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干燥方式制备的海鲜菇干品在复水过程中均会出现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3个组分峰,随着复水时间的增加,不易流动水、自由水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结合水含量变化不大。真空冷冻干燥处理(不加热冻干、加热冻干)组海鲜菇的复水特性最好,热风干燥海鲜菇的复水特性最差。复水过程中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组海鲜菇的硬度、咀嚼度较小,热风干燥和热泵干燥组海鲜菇的硬度和咀嚼度较大。干燥方式对海鲜菇的复水及品质特性有显著影响,真空冷冻干燥有利于海鲜菇的干制。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海鲜菇复水及品质体系影响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鲜菇 低场核磁共振 复水 质构 品质特性 干燥方式


长期施用沼液对槟榔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沼液还田不仅可以使养殖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还可以解决化肥减施问题。为揭示长期施用猪粪沼液对不同季节、不同深度槟榔芋(Colocasia esculenta)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针对夏季和冬季采集的长期施用和未施用沼液下不同深度(0~20 cm, 20~40 cm)土壤的细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施用沼液相比,长期施用沼液会增加夏季和冬季各土层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且在不同季节均表现出土壤表层高于亚表层的趋势。长期施用沼液可提高土壤细菌丰富度,但细菌多样性则因季节不同而异;随土壤深度增加,不同季节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基本呈降低趋势。在群落结构方面,长期施用沼液普遍增加了土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的相对丰度,减少了土壤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其中,隶属变形菌门的马赛菌属(Massilia)、地杆菌属(Geobacter)等丰度在长期施用沼液土壤中显著增加(P<0.05),而水恒杆菌属(Mizugakiibacter)丰度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冗余分析(reundancy analysis, RDA)表明,土壤速效钾是引起细菌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土壤因子。长期施用沼液引发不同季节、不同深度土壤微环境改变,进而导致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发生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价施用沼液对土壤微生态环境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沼液 土壤理化性质 细菌多样性 季节变化 高通量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