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ISSR标记的印度南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SSR标记分析了36份印度南瓜种质资源,旨在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遗传和育种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筛选出的8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63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7.88条,其中共有60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为93.38%;36份印度南瓜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22~0.60,在相似系数0.36处,可将36份印度南瓜种质资源分为四大类,印度南瓜遗传变异与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海南省冬季瓜菜农药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海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冬季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因其适宜的环境条件使得病虫害常年多发,造成农药使用量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极大隐患的问题。本研究就海南省冬季瓜菜生产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施用农药种类、农药用量和防控效果、农户用药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为海南省冬季瓜菜病虫害防治、冬季瓜菜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问卷、田间随机调查及跟踪访问等方式获取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海南冬季瓜菜病虫害种类繁多,发生周期长,为害重,调查发现冬季瓜菜上病虫害近60余种,主要害虫16种(类),主要病害19种(类);农药使用量大,调查25位茄子、辣椒等种植农户在其作物栽培管理主要用药阶段使用药剂86种(有效成分),累计使用988次,主要使用药剂为阿维菌素、吡虫啉等10种;利用农药用量指数对冬季瓜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及使用量进行比较分析;农户对农药种类和用量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且安全用药意识不高,但学习意愿较高。本文首次提出农药用量指数这一参数,用于衡量农药用量的差异,使得不同农药、不同作物和不同病虫害防治之间的用药量可比性大大提高,可以更客观地反映田间实际用药情况。【结论】通过详细的调查分析,从源头上分析冬季瓜菜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海南省冬季瓜菜病虫害防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2015年,在海南省辣椒主产区发生了一种严重危害辣椒的叶斑病,从发病叶片中分离到一种细菌,通过致病性测定、柯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鉴定为野油菜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选用8种杀菌剂通过平板对峙法对该病原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其中6种药剂对该病原有抑菌效果,效果最好的为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次之,2%春雷霉素水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没有抑菌效果,不同药剂之间或同一种药剂不同剂型之间抑菌效果差异较大。病原鉴定和药剂筛选可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台农16号菠萝工厂化育苗效益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台农16号菠萝裔芽、吸芽和冠芽为外植体材料,开展工厂化育苗生产。根据生产周期和出苗数量分析年产20万株台农16号菠萝组培苗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台农16号菠萝工厂化育苗的总成本主要由培养基成本、培养基配制成本、接种及培养成本、洗涤成本、移栽成本、仪器设备折旧费、房屋使用费等成本组成。年产20万株台农16号菠萝组培苗培养基成本为3 071.48元,培养基配制成本为5 744.23元,接种及培养成本为44 816.23元、移栽成本为55 020.44元、仪器设备折旧费为7 400元、房屋使用费为12 000元,总成本合计128 052.38元;按1.30元/株台农16号菠萝组培苗的市场价计算,年产2×105株台农16号菠萝组培苗可获利14.52×104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西瓜APX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茉莉酸甲酯诱导表达特性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作为植物抗氧化防御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植物的抗逆性。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 JA)作为逆境信号物质可以诱导植物抗逆响应,但是能否诱导APX基因表达、其表达趋势如何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报道。我们根据拟南芥APX同源基因At APXIII(AJ006030.1)的序列在西瓜基因组数据库中搜索获得一个高度同源序列:Cla015833,命名为Cl APX1。我们对该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以二倍体西瓜细胞为材料,利用q RT-PCR技术对Cl APX1在茉莉酸甲酯诱导下的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l APX1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起始密码子上游980 bp处,启动子区域包含典型启动子必须的调控元件,多个激素响应元件和逆境胁迫响应元件等;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28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1.56 k D,理论等电点为6.67,此蛋白可能定位在细胞质中,属于c APX;该基因在亲缘关系上较为接近同科的黄瓜和甜瓜。在茉莉酸甲酯施加了0.5 h后Cl APX1基因的表达量高于本底水平,一直持续到8 h,变化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本研究说明了Cl APX1基因对茉莉酸甲酯模拟的逆境信号做出了响应且表达量提高。本研究为利用茉莉酸甲酯提高植物抗逆性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植物的APX基因对茉莉酸信号响应方式和表达调控趋势做了补充,为以后深入研究APX基因奠定基础。


寄主对蝇蛹金小蜂选择行为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蝇蛹金小蜂是实蝇类害虫蛹期重要寄生蜂之一,该蜂已在国外用于控制实蝇类害虫,但对不同实蝇害虫的寄生特性尚缺乏研究。以蝇蛹金小蜂为研究对象,采用"H"型管和培养皿两种方法,研究蝇蛹金小蜂对寄主的选择行为,以探究寄生蜂对寄主种类的选择偏好性。结果发现,蝇蛹金小蜂在桔小实蝇和瓜实蝇蛹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在桔小实蝇蛹上停留的寄生蜂数量较多,寄生率较高,表明寄生蜂偏好选择寄生桔小实蝇。


海南省规模猪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血清学调查
《动物医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海南省规模猪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的感染情况,采集海南省8个市县16个不同规模猪场血清样品1 286份,用ELISA方法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ApxⅣ抗体进行检测,分析APP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1 286份猪血清样品共检出阳性样品436份,抗体阳性率为33.90%。其中,检测母猪血清326份,抗体阳性率为47.85%;检测哺乳仔猪血清324份,抗体阳性率为37.65%;检测保育猪血清316份,抗体阳性率为18.99%;检测育肥猪血清320份,抗体阳性率为30.63%。8个市县均有APP感染,其中文昌市APP抗体阳性率最高;不同规模猪场均有APP感染,其中中型规模猪场APP抗体阳性率最高;不同品种猪均有APP感染,其中杜长陆三元杂猪APP抗体阳性率最高。说明PCP在海南省部分规模猪场中普遍存在,对猪场进行PCP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海南地区豆大蓟马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监测
《环境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叶管药膜法(TIBS)室内测定了2014-2015年海南主要豇豆种植区三亚、澄迈和海口豆大蓟马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敏感性的年度变化。结果表明,2014年,三亚种群对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39、8.07和5.44倍,澄迈种群对甲维盐也产生了5.93倍的低水平抗性,海口种群对药剂仍处于敏感阶段;2015年,三亚种群对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吡虫啉和啶虫脒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97、5.43、7.51和5.44倍,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2.99倍;澄迈种群和海口种群对除甲维盐外的其它药剂仍处于敏感状态,但年度间相比,均表现出药剂敏感性下降,有进一步产生低水平抗性的趋势。海南各监测地区均未发现豆大蓟马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可以考虑其它药剂与阿维菌素轮换使用。


硒锌交互对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浓度硒(0、0.05、0.5、1、2 mg/L)、锌(0.05、0.5、1、2 mg/L)配施对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硒浓度<2 mg/L,0.05 mg/L<锌浓度<2 mg/L),同浓度锌与不同浓度硒配合施用,硒浓度越小蕹菜产量越高;同浓度硒与不同浓度锌配合施用,产量均为锌0.5 mg/L的处理最高。而低锌(0.05 mg/L)条件下,随着配施硒浓度的增加,蕹菜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当锌硒浓度均为2 mg/L时,蕹菜生长受阻,产量下降,且出现中毒现象。其中锌浓度为0.5 mg/L、硒浓度为0.05 mg/L的处理蕹菜长势最好,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硒锌配施增加了蕹菜锌、硒、Vc、蛋白质以及可溶性总糖的含量,但对蕹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其中,硒、锌浓度均为1 mg/L的处理对提高蕹菜营养品质的效果最好。但是,总体而言,硒锌配施最理想的水平是硒浓度为0.05 mg/L、锌浓度为0.5 mg/L,因为此配施浓度显著增加了蕹菜产量(产量是硒、锌浓度均为1 mg/L的处理近3倍),而且还提高了蕹菜的品质。


象耳豆根结线虫Hsp70基因相关功能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sp70基因的表达量在研究中常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来反映机体的状况。为了研究象耳豆根结线虫Hsp70基因相关功能,本研究前期成功构建了p EASY-E1-Me Hsp70和p ET30a-Me Hsp70两个原核表达载体,通过热激转化将其分别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进行表达。对转入Me Hsp70基因的大场杆菌BL21、转入空载的大肠杆菌BL21和大肠杆菌BL21原始菌种在55℃、65℃进行热稳定性测定,在37℃、200 r/min条件下进行生长曲线测定。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转入p ET30a-Me Hsp70基因的大场杆菌生存时间较长,而转入p EASY-E1-Me Hsp70的菌株、转入空载的菌株和原始菌株热稳定性都相对较差。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发现Me Hsp70基因均有上调表达,转入p ET30a-Me Hsp70基因的大场杆菌Hsp70基因水平高于其他菌株。生长曲线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菌株与原始菌株生长曲线基本一致,转入p ET30a-Me Hsp70载体的菌株调整期滞留时间长于其他菌株。该项研究表明Me Hsp70基因能够提升大肠杆菌BL21的抗应激能力和影响大肠杆菌BL21的生长,为进一步开展Me Hsp70基因在象耳豆根结线虫生长过程的功能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象耳豆根结线虫 热休克蛋白70基因 大肠杆菌 抗逆性 生长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