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海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664条记录
虫粪提取物对甜菜夜蛾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幼虫虫粪对其成虫产卵及幼虫取食的影响,采用非选择实验的方法,选用丙酮、甲醇和正己烷3种溶剂对甜菜夜蛾幼虫虫粪中的物质进行提取,然后分别测定3种溶剂幼虫粪便提取物对成虫产卵及幼虫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丙酮和甲醇幼虫粪便提取物对甜菜夜蛾成虫产卵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产卵忌避率分别为45.68%和33.21%;而正己烷提取物对成虫产卵的抑制作用不显著。3种溶剂粪便提取物对1龄和4龄幼虫的取食量(面积)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2龄和3龄幼虫的取食行为,其对幼虫的取食抑制率依次为丙酮>甲醇>正己烷;另外,3种溶剂粪便提取物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可见,甜菜夜蛾幼虫粪便中存在对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具有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

关键词: 甜菜夜蛾 虫粪 产卵抑制作用 拒食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刺番荔枝果实发育进程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分析

果树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山刺番荔枝果实发育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及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山刺番荔枝青果期、转白期和成熟期果实进行挥发性气体的鉴定,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山刺番荔枝各个阶段果实中共检测出16种相对含量超过1%的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酯类、醇类和酸类。其中青果期挥发性物质以(E)-2-己烯醛为主,转白期挥发性物质以辛酸甲酯为主,在成熟期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梨醇酯。果实发育过程中,酯类挥发性物质逐渐增加。对果实挥发性物质的香韵进行分析,发现青果期果实中包含14种香型,其中青香荷载较大;转白期和成熟期果实中分别包含23种香型和21种香型,果香荷载最大。【结论】在山刺番荔枝果实发育的不同阶段,挥发性物质成分及相对含量有有较大的变化。随着果实成熟,香韵明显增多,由青香型向果香型转变。转白期香型种类最多,香韵特征最明显,是食用或精油提取的最佳阶段。

关键词: 山刺番荔枝 果实发育 挥发性物质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硒酸钠对灵芝生长及富硒效应的影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灵芝富硒栽培中不同浓度亚硒酸钠(0,0.1,0.4,0.8,1.2g·kg~(-1))对赤芝、紫芝、无柄紫芝、热带灵芝生长情况及富硒效应的影响程度,本试验分别采用平板培养基和木屑培养基对所选育的灵芝菌株进行培养试验,以菌丝体生长速度、子实体的生物量及子实体硒含量等为指标,研究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对灵芝生长速度、子实体的生物量、子实体硒富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0.1~0.8g·kg~(-1)亚硒酸钠对4种灵芝的生长速度、子实体的生物量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而有所加强,在相同情况下,平板培养基上菌丝体的生长受到的抑制作用较在木屑培养基上强;木屑培养基中灵芝子实体生物量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大而降低;灵芝子实体硒含量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大而升高;4种灵芝硒含量分别是对照的61,73,85.8,34.4倍;当亚硒酸钠浓度为1.2g·kg~(-1)时,灵芝的生长速度、生物量受抑制明显,子实体硒含量比浓度0.8g·kg~(-1)处理的低。综合认为,亚硒酸钠浓度为0.8g·kg~(-1)时,灵芝富硒能力最高,同时灵芝的生长速度、子实体生物量、子实体质量(菌盖的大小厚度等)受影响较小。栽培料中加入适量亚硒酸钠,对灵芝的生长及生物产量有较小的影响,灵芝子实体中硒含量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 灵芝 硒含量 富硒灵芝 生长速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芹OjHSP90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水芹中克隆得到一个HSP基因Oj HSP90,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水芹Oj HSP90基因全长2 100 bp,编码699个氨基酸;Oj HSP90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80.3 k D,等电点为5.01,是一种亲水性的稳定蛋白;Oj HSP90蛋白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52.93%,延伸链占16.74%,β-折叠占5.87%,无规则卷曲占24.46%;该蛋白的N端含有1个HSP90超家族蛋白保守的结构域YSNKEIFLRE,能够与ATP结合;进化树分析表明,Oj HSP90蛋白与拟南芥At HSP90蛋白和烟草Nt HSP90的相似度最高,分别为91.99%和92.13%。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研究HSP90基因的功能以及研究水芹耐高温途径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OjHSP90 水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瓜褐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海南节瓜褐斑病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从定安节瓜地采集分离纯化到大量病株,经形态学观察、致病力测定和分子鉴定,其病原为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在生物学特性研究中,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生长温度为30℃,50℃不能生长;适宜p H值6~10,最适为6.0,强酸强碱下无法生长;3种光照条件以无光最利于菌丝生长;菌丝在8种培养基上以OMA的生长最快,其次为PDA和PSA;最适碳源为D-甘露醇和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其次为硝酸钾和硝酸钠。

关键词: 节瓜褐斑病 病原鉴定 序列分析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黑普雷沃氏菌糖基转移酶基因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产黑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属革兰阴性专性厌氧菌,是引起牙周疾病的病原之一。为了研究牙周炎患者产黑普雷沃氏菌是否存在及其分子特征,用棉签刮取患者口腔,沸水-液氮法破碎细胞,同时设计产黑普雷沃氏菌糖基转移酶基因的1对引物,利用常规PCR方法扩增产黑普雷沃氏菌糖基转移酶基因。经NCBI序列相似性比对,发现该患者感染的产黑普雷沃氏菌糖基转移酶基因核苷酸序列与P.melaninogenica ATCC 25845菌株的糖基转移酶基因(Gen Bank accession No.CP002122)同源性最高,达92%;其编码的糖基转移酶部分氨基酸序列与P.melaninogenica菌株的甘露糖糖基转移酶(Gen Bank accession No.WP_013264679)同源性最高,达98%。以糖基转移酶部分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本试验获得的产黑普雷沃氏菌与其它报道的P.melaninogenica菌株同源性最高,属于同一组(group)。

关键词: 产黑普雷沃氏菌 糖基转移酶基因 PCR扩增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地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和乙基多杀菌素的抗药性变化趋势

应用昆虫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海南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对氯虫苯甲酰胺和乙基多杀菌素的抗性现状和抗性发展趋势,为制定有效的化学防治措施及抗性治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海南海口、三亚两个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2011—2014年度对2种药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结果表明:自2011年以来,海口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从2011年的0.95倍,突然发展为2012年的303.18倍,2013年下降为61.37倍,2014年又上升为92.41倍,年度间波动较大;三亚地区的抗性倍数由2011年的1.16倍,逐年上升为2012年的44.00倍,2013年的51.22倍和2014年度的120.62倍,年度间抗性持续上升,达到高抗性水平。海口地区小菜蛾对乙基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从2012年的1.19倍,发展为2013年的29.35倍和2014年的30.2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三亚地区的抗性倍数由2012年的4.43倍,逐年上升为2013年的30.48倍和2014年度的54.96倍,年度间抗性持续上升。【结论】海南地区小菜蛾对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均已产生中等水平或高水平的抗药性,抗药性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这可能与两个地区的用药环境和用药习惯有关。田间防治时,应减少两种药剂的使用次数,注意轮换其它药剂。

关键词: 小菜蛾 氯虫苯甲酰胺 乙基多杀菌素 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农田土壤有效硒含量与分级及其影响因素

广东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海南主要乡镇面积较大的水田、果园等土壤,对耕作层土壤样品和土壤剖面样品进行有效硒含量测定,研究海南省各市(县)区域农田表层土壤中硒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效硒含量在0.9~84.8μg/kg之间,平均值为21.717μg/kg,集中在全国高水平8~20μg/kg内的占全岛土壤总面积的76.38%;全硒含量平均值为0.355 mg/kg,73%属于全国中高等水平(>0.175 mg/kg);52.03%的土壤样品有机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p H值集中分布在5.0~5.5之间,占全省总面积的69.19%,强酸性(p H4.5~5.0)样点占39.62%;海南农田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 H指呈负相关,与全硒、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海南农田土壤硒含量高、活性强、分布广,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酸碱度,有助于提高土壤硒的有效性。

关键词: 海南 农田土壤 有效硒 分布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生姜青枯病菌对农用链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海南白沙、文昌等市县生姜主要种植区采样,经分离、纯化,获得生姜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株27株,采用抑菌圈法对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进行了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生姜青枯病菌对农用链霉素敏感性差异明显,同一来源地的不同菌株也有一定的差异。EC50值分布在3.22~71.07μg/m L,平均EC50为34.69μg/m L;其中,白沙荣邦RB-2菌株最敏感,EC50为3.22μg/m L;而白沙邦溪BX-3菌株敏感性最低,EC50为71.07μg/m L。敏感性分布频率呈连续性单峰曲线,EC50值表现连续,符合正态分布,其平均EC50值34.69μg/m L可作为海南生姜青枯病菌对农用链霉素的敏感性基线,用于海南生姜青枯病菌对农用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

关键词: 生姜青枯病菌 农用链霉素 EC50值 敏感性 敏感性基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省菠萝蜜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腐病是菠萝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但其病原未见相关报道。为确定菠萝蜜根腐病病原,2013-2014年从海南省11个市县采集菠萝蜜病根样品15份,按照常规分离方法,获得62个分离物,对出现频率最高的优势菌采用柯赫氏法鉴定其致病性,应用形态学和PCR方法鉴定分离物种类,采用菌落生长法和玻片法研究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62个分离物,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归属于11个属(种),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引起菠萝蜜根部腐烂病害的优势致病菌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明显,其最佳培养基为菠萝蜜幼果煎汁培养基;温度、p H值、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差异显著,菌丝生长最佳温度为28℃,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3℃10 min,孢子最佳萌发温度为25℃,菌丝生长最佳p H值为7,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铵。根腐病是菠萝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但其病原未见相关报道,这是首次关于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导致菠萝蜜根腐病在我国发生和研究的报道,通过此研究以期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菠萝蜜 根腐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