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互花米草人工败育技术
《植物保护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互花米草的蔓延,不但严重影响了滩涂养殖业,同时也对滩涂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致使红树林生态群大面积消失。研制出一种能够导致互花米草败育的药剂米草净,使互花米草种子100%败育,可有效地控制互花米草通过种子传播蔓延。经检测,该药剂对环境安全,对水生生物安全且使用后在土壤中检测不到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枇杷果实成熟和贮藏过程中有机酸的代谢
《果树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解放钟和早钟六号枇杷成熟过程中及其在8-10℃低温保鲜与MAP保鲜过程中有机酸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枇杷鲜果中有机酸有苹果酸、乳酸、草酸、酒石酸、富马酸、柠檬酸、丙酮酸等,其中主要有机酸为苹果酸(约占85%),其次为乳酸(约占10%),草酸、酒石酸的含量较低,富马酸微量,不含乙酸和琥珀酸。随着采收成熟度的提高与贮藏时间的延长,有机酸的种类增加,总酸含量下降,有机酸代谢消耗主要是苹果酸的代谢消耗。MAP保鲜主要是通过抑制苹果酸的代谢来减少有机酸在贮藏过程中的消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肠毒素基因在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分布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方法对引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芽孢杆菌遗传保存中心(BGSC)的45个苏云金芽孢杆菌(B t)进行了hblA、bceT及entS 3种蜡状芽孢杆菌(Bc)肠毒素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hblA、bceT及entS的检出率分别为60%、66.7%和44.7%.这45个准菌株涉及到44个B t亚种,说明Bc肠毒素的基因在B t中是普遍存在的,B t的安全性问题仍需继续关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0)Coγ射线辐照姬松茸菌丝体对子实体中镧、镨、镱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中国稀土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60Coγ射线辐照姬松茸菌丝体处理,研究其对子实体中稀土和P,K等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及相关性。结果表明:60Co辐照导致姬松茸子实体中稀土和P,K等矿质元素的含量发生极显著性变化(P<0.01),而且不同元素含量因辐照剂量不同其相应的变化规律亦各异;其中Pr和Mo含量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辐射处理达到一定剂量(1.5 KGy)元素含量又减小;而Yb含量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减小。K和Cu含量随剂量的变化具有相似的规律,均为先随剂量的增加而减少,当剂量增加到1.5 KGy时,元素含量又增大且大于前3个处理(0,0.5,1.0 KGy)的值。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子实体中稀土和P,K等矿质元素含量同辐照剂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而且其稀土与P,K等矿质元素间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其中Yb含量与辐照剂量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抑制剂与杀虫剂混配对黄曲条跳甲抗药性的抑制作用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磷酸三苯酯(TPP)、胡椒基丁醚(PB)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3种酶抑制剂对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striolata的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PP对甲胺磷、敌敌畏、灭多威、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氟虫腈和阿维菌素均有显著增效作用;除对敌敌畏的增效作用低于PB外,TPP对其余6种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均高于PB和DEM;PB对甲胺磷、敌敌畏、灭多威、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DEM对甲胺磷、敌敌畏和氯氰菊酯的增效比均大于2.0,但PB对甲胺磷、灭多威以及DEM对甲胺磷、敌敌畏的增效作用不显著;PB对氟虫腈和阿维菌素以及DEM对灭多威、氰戊菊酯、氟虫腈和阿维菌素的增效作用较低或不明显;辛硫磷、毒死蜱和氟虫腈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远大于甲胺磷、敌敌畏、灭多威、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分别采用辛硫磷、毒死蜱和氟虫腈与氰戊菊酯或氯氰菊酯混配后的增效作用显著.故采用酶抑制剂与杀虫剂混配可有效抑制黄曲条跳甲对一些杀虫剂的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2型鸭疫里默氏菌外膜蛋白分析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声波裂解和超速离心法提取30株鸭疫里默氏菌(Ra,1型和2型各15株)的外膜蛋白(OMP),经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以上2个血清型Ra的OMP均由13个蛋白多肽组成,其分子质量大小为20-100ku,相同血清型的电泳图谱相似,不同血清型的电泳图谱差异较大.经软件分析,1型RaOMP的主要条带有5条,其分子质量分别为95.0、87.7、73.2、55.4、49.8ku,占OMP总量的60.1%;2型RaOMP的主要条带有4条,其分子质量分别为95.5、53.1、50.0、22.4ku,占OMP总量的62.6%.2个血清型菌株有10个蛋白多肽的分子质量大小相似,但含量不同,另有3个蛋白多肽的分子质量差异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龙茶覆盖遮荫技术的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进行了夏季乌龙茶园不同遮荫度遮荫的生态生理生化效应及其对茶树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遮荫的对照处理相比,遮荫后,(1)树冠层的白昼平均温度、日极端最高温度和温度日较差分别下降了1.47~4.29℃、3.95~7.26℃和3.33~8.44℃;白昼平均相对湿度、日极端最低相对湿度分别增加了4.31%~12.31%和3.27%~12.62%,相对湿度日较差减少了3.58%~12.94%.(2)夏、暑梢1芽3叶含水率分别增加了4.57%~6.47%和2.24%~2.78%.(3)夏、暑梢叶绿素总量分别增加了0.5983~0.7019mg/dm2和0.3480~0.6050mg/dm2,增幅达41.70%~48.92%和52.38%~91.06%;叶绿素a增加38.96%~47.25%和50.94%~72.52%;叶绿素b增加了43.83%~54.58%和67.98%~155.81%;叶绿素a、b比值下降了0.1042~0.1868和1.10~3.54.(4)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明显降低,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粗纤维含量显著减少,儿茶素组份得以优化.(5)适度遮荫有利于提高夏暑茶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覆盖遮荫 乌龙茶 生态效应 生理效应 生化效应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