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英文)
《遗传学报 》 200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数量性状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的统计方法,分析了甘蓝型油菜两个组合的5个世代——亲本P1、P2、F1、F2和F2:3家系材料含油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分离世代F2及F2:3家系含油量次数分布均呈混合的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特征。D-2模型是该项研究两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含油量的最适遗传模型,含油量的遗传是由一对加性主基因和加-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的。组合1(1141B ×垦C1-1)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74,表明亲本1141B中主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降低含油量,而亲本垦C1-1中的等位基因增加含油量。多基因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20和-1.93;F2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8.21%和27.17%;F2:3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81.70%和16.80%。组合2(32B ×垦C1-2)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3.74,表明亲本32B中主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降低含油量,而亲本垦C1-2中的等位基因增加含油量。多基因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99 和0.93;F2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6.20%和28.10%;F2:3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为81.00%和14.90%。两组合在F2:3家系世代含油量的主基因遗传力均较F2 高,因此认为高含油量育种中在F2:3家系进行选择效率较高。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含油量 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遗传力


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遗传效应研究
《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异黄酮含量差异较大的6个大豆品种为亲本,通过双列杂交配置杂交组合,测定了2个环境条件下亲本、F1和F2种子的异黄酮含量。采用双子叶植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的基因效应以及环境互作效应。结果发现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表现主要受制于母体遗传效应,其次为胚(子叶)基因效应,细胞质效应影响较小。不同遗传体系的基因主效应明显大于环境互作效应。异黄酮含量的机误方差较大,说明异黄酮含量更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化影响。亲本遗传效应分析表明,选用豫豆29或郑90007亲本有利于增加杂种后代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提高品质改良的效果。胚显性方差和母体显性方差均极显著,表明种子杂种优势和母体杂种优势会同时存在,而且是不受环境影响的主效应基因。


烤烟吸收氯的主要来源及其在体内分布的研究
《土壤肥料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盆栽法研究了氯在烤烟中的分布以及土壤、施肥与灌溉水含氯量对烟叶氯含量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氯带入量的增加,烟株干物质重下降。烟株各器官中氯含量顺序为叶>茎>根,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叶吸氯量占总吸氯量的55.1%~67.6%、茎占19.8%~26.5%、根占12.6%~18.4%。烤烟吸收的总氯量中来自土壤、灌溉水、肥料氯的比例分别为61.8%、37.1%、1.1%。过量的氯会使烟株出现氯中毒现象,导致干物质量显著降低。降低了叶片对氮、钾的吸收,特别是钾含量明显下降。


大豆脂肪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
《大豆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1~2002年在河南省夏大豆主产区的5个试点,以豫豆25号13期分期播种的方法,研究了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等38个生态因子对豫豆25号脂肪含量的关系,通过逐步回归统计分析,筛选出与大豆脂肪含量密切相关的11个生态因素间的直线或曲线关系。明确了夏大豆鼓粒成熟期较少的日照、较高的均温、较多的降水和较大的昼夜温差以及出苗期较高的均温和花荚期较多的降水利于脂肪的积累形成。较高的土壤全氮和钾含量、较低的硫含量有利于大豆脂肪大幅度提高。在本试验pH值6.95~7.89范围内,偏碱性土壤利于脂肪的形成。在本试验研究因子范围内,其它生态因子对大豆脂肪含量无明显影响。


肥水运筹对不同筋类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连续2年的施肥和灌水试验,研究了肥水对强、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了以群体调控为核心的节本增效技术。结果表明,强筋小麦的氮肥运筹以“前轻中重后补充”模式的产量、品质俱佳。在一定范围内,强筋小麦随施氮量增加,品质提高;弱筋小麦随施氮量增加品质下降,产量有所提高。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有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弱筋小麦不同灌水量处理间的品质差异不明显。因此强筋小麦要节本增效,应在底墒充足、一播全苗的基础上,不浇越冬水和返青水,小麦全生育期灌水由3~4次减少为1~2次,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底氮用量,起身拔节期重施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


抗氯霉素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及金标试纸检测方法的建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BSA-CAP-HS免疫Balb/C小鼠,用细胞融合技术筛选抗氯霉素单克隆抗体(CAP mAb)杂交瘤细胞,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cAP mAb,并鉴定其免疫学特性;依据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原理,以CAP mAb 为金标抗体,研制CAP残留快速检测金标试纸(CAP-Strip),并对其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筛选出了3株杂交瘤细胞,其中最好的4F9-B2株间接ELISA效价细胞培养上清为1:1 280,腹水为1:640 000,亲和常数(Ku)为 1.84×1010 L/mol,对CAP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88μg/L,与氯霉素琥珀酸钠的交叉反应(CR%)为150%,与其他酰胺醇类和抗菌素类药物无交叉反应;CAP-Strip的标准曲线呈典型的S型,符合4参数logit拟合曲线,目测检测限为0.5μg/L;其敏感性与竞争ELISA试剂盒相当,符合率为100%;可见CAP-Strip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简便等特点,适合于CAP残留的快速检测,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氯霉素 细胞融合 单克隆抗体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 快速检测试纸


氯霉素残留检测竞争ELISA试剂盒的研制及其性能测定
《西北农业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抗氯霉素单克隆抗体(CAP mAb)杂交瘤细胞株建立竞争ELISA(ciELISA)分析方法,研制出CAP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CAP-Kit),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AP-Kit标准曲线呈典型的S型,符合4参数logit曲线拟合,相关系数R2=0.9955,检测范围为0.1~128.0μg.L-1,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4μg.L-1,灵敏度为0.053μg.L-1,检测限为0.1μg.L-1;奶样、肉样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8.5%、82.7%,平均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15%;CAP-Kit与氯霉素琥珀酸钠的交叉反应(CR%)为150%,与其他酰胺醇类和抗菌药物无CR;基质对CAP-Kit的检测结果影响不大;CAP-Kit在4℃可保存6个月以上。
关键词: 氯霉素 单克隆抗体 竞争ELISA 快速检测试剂盒


苯巴比妥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竞争ELISA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药学杂志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制苯巴比妥单克隆抗体(PBmAb),建立PB血药浓度竞争ELISA监测方法。方法将PB改造成对氨基苯巴比妥(pAPB),用重氮化法合成免疫原BSA-pAPB并免疫Balb/c小鼠;细胞融合技术筛选PBmAb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PBmAb;应用PBmAb研制PB血药浓度监测竞争ELISA试剂盒(PB-Kit),并测定其性能。结果BSA-pAPB偶联成功;筛选出4株杂交瘤细胞,应用其中最好的4E6株制备的PBmAb间接ELISA效价为1∶6·4×105,亲和常数(Ka)为2·08×1010L·moL-1,50%抑制浓度(IC50)为9·84μg·L-1,与巴比妥的交叉反应率(CR)为7·9%,与其他化合物无CR;PB-Kit的检测范围为1·0~128μg·L-1,灵敏度为0·89μg·L-1,检测限为1μg·L-1,血清样添加回收率为94·7%,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10%;PB-Kit与差示分光光度法(DS)的符合率为100%。结论成功研制出高价、敏感、特异的PBmAb,建立了PB血药浓度竞争ELISA监测方法。
关键词: 苯巴比妥 单克隆抗体 竞争ELISA 血药浓度 监测


大豆抗SCN4新种质的SSR标记辅助抗性基因选择研究
《中国作物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06 CSCD
摘要:培育抗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CystNematode,SCN)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对减少因SCN给大豆生产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Hartwig×晋1261,Hartwig×晋1265和Hartwig×晋1267这3个杂交组合培育20份中抗或高抗SCN4的新种质,以9份感病品系为对照,对其进行SSR标记分析,目的是鉴定出与抗SCN4号生理小种相关的SSR标记,为SCN抗病育种创造抗性新种质的同时,提出抗性基因分子标记鉴定的方法,以提高大豆抗SCN育种的抗性基因选择效率。结果表明,与抗性关系较密切连锁的3个SSR标记分布在2个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