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提高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率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对提高大白菜小孢子胚诱导和形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4个大白菜品种(品系)在NLN-13液体培养基中有21个品种诱导出胚。各品种间小孢子胚产量差别极大,每花蕾产胚在0.1~14.66个之间。比较添加不同浓度蔗糖和激素的NLN培养基的培养效果,以NLN+13%蔗糖的效果较好。接种后,小孢子在33℃高温预处理24~48 h,产胚量较高。B5+6-BA 0.2 mg/L+3%蔗糖+1%琼脂培养基有利于小孢子胚长成植株。


不同技术措施对降水利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豫西丘陵旱作区不同技术措施对降水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技术措施对玉米生育性状、子粒产量、土壤含水量和降水利用具有积极作用。其中,玉米产量增产1.92%~20.51%,以秸秆覆盖+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增产15.38%~20.51%;其次为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增产11.53%~14.10%。降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45~3.60 kg/(mm.hm2),其中,以秸秆覆盖+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最好,提高2.70~3.60 kg/(mm.hm2);说明合理的技术集成是提高降水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化学节水技术以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效果最好。同时,合理的秸秆覆盖可以提高土壤耕层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否则将导致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的降低。


油菜杂种后代硫苷和蛋白质含量的表现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个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为父本,与2个不同来源的保持系配置杂交种F1,并构建了F2,F2:3家系。对2个群体的F1,F2,F2:3家系的硫苷含量、蛋白质含量的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品质性状的F1杂种优势值较低,为负值或较小的正值;F2杂种优势值仍然较低,为负值或较小的正值;对群体1硫苷含量、蛋白质含量在F2,F2:3家系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质性状都存在着丰富的变异,但均集中在中亲值附近,其在F2,F2:3家系中的次数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说明它们为数量性状,同时都出现了超优亲现象,这为品质育种选择高蛋白、低硫苷优质油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杂种优势 油菜饼粕 硫苷含量 蛋白质含量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饲料中的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05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强制性国家标准GB13078—2001规定了饲料中铬的限量。文章针对饲料中铬含量测定的国家标准方法GB/T13088—1991的不足,建立了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FAAS)法测定饲料中铬含量的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的乙炔流量、燃烧器高度和干扰抑制剂氯化铵的添加量对三价铬[Cr(Ⅲ)]和六价铬[Cr(Ⅵ)]测定灵敏度的影响;比较了用Cr(Ⅲ)和Cr(Ⅵ)标准曲线测定饲料样品中铬的结果,两组测定的平均值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FAAS法测定铬的灵敏度为0·014μg·mL-1;检出限为0·70mg·kg-1,标准添加回收率为94·4%~104·9%,同一样品重复测定(6~7次)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0%~4·08%。该方法与GB/T13088—1991相比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其检出限满足GB13078—2001规定的饲料中铬的限量要求。
关键词: 铬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饲料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_(120)株细胞适应毒的培育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IBH120鸡胚毒适应成纤维细胞(CEF)单层,培养出IBH120细胞弱毒株。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冠状病毒粒子。IBH120细胞弱毒株经细菌、霉菌、支原体、鸡白血病病毒检测均为阴性,且具有IB病毒特异性。CEF单层接毒后48h左右病毒增殖达到高峰。随着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C4~C10代H120株细胞毒的毒价(TCID50)逐步增高而趋于稳定,C4~C10代细胞毒的TCID50稳定在107.35~8.0mL之间,而C5~C10代IBH120细胞毒的EID50呈下降趋势,变动范围在107.3~106.5mL。以103.5TCID50/只和104.5TCID50/只的剂量,C4,C8,C10代毒分别滴鼻接种3日龄敏感鸡,免疫鸡的攻毒保护率为80%~100%,病毒分离回收率分别为20%和0。
关键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细胞弱毒株 繁殖曲线 免疫原性 免疫保护率


大豆粒形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遗传学报 》 2005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双子叶植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了大豆品种双列杂交F1和F2种子的粒重、粒宽、粒厚和粒长/粒宽、粒长/粒厚、粒宽/粒厚粒形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7种粒形性状同时受制于种子直接遗传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的受制于母体和细胞质效应。其中,百粒重、粒长、粒长/粒宽、粒长/粒厚和粒宽/粒厚的遗传以细胞质效应为主;粒宽和粒厚以母体遗传效应为主。粒重、粒长和粒长/粒宽、粒宽/粒厚的种子直接遗传率和细胞质遗传率均属中等,对其4个性状选择可以在较高世代单株和单粒选择均有效果。粒宽和粒厚母体遗传率数值较大,对其性状应以母体单株为单位早代选择,以增加粒宽和粒厚。P2和P7可作为增加百粒重、粒长/粒宽、粒长/粒厚和粒宽/粒厚的理想亲本;P1、P4和P6分别是提高粒长、粒厚和粒宽的理想亲本。


大豆籽粒贮藏蛋白11S/7S比值与生态因子相关关系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1~2002年在河南省夏大豆主产区的5个试点,以豫豆25号为材料分13期播种,将109个大豆样本的11S/7S比值与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纬度等29个生态因子进行了逐步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个生态因子与大豆11S/7S比值密切相关。并明确了在夏大豆鼓粒成熟期较低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11S/7S比值,鼓粒成熟期日照时数与11S/7S比值呈二次曲线关系,当日照时数在110.8h时,11S/7S比值最小,当日照时数在459.2h时,11S/7S比值最大;在幼苗期较高的均温和较小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11S/7S比值;分枝期较大的昼夜温差利于提高11S/7S比值;土壤中钾含量与11S/7S比值呈二次曲线关系,较低的土壤钾含量有利于11S/7S比值的提高,当土壤钾含量在1.32%时,11S/7S比值最小,当土壤钾含量在0.83%时,11S/7S比值最大。在本试验研究范围内,其它生态因子对大豆11S/7S比值无显著影响。


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牛奶中脂肪酸
《食品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奶中高级脂肪酸经甲酯化后,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十二碳以上的长链脂肪酸的线性范围好,相关系数为r=0.9991以上,回收率在89.0%~109%之间。方法简便,快速。


日粮添加木聚糖酶对肉鸡小肠葡萄糖吸收及其转运载体基因表达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5 CSCD
摘要:156羽1日龄AA肉雏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以小麦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0mg/kg木聚糖酶,试验期为30d。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4周内平均日增重提高4.81%(P<0.01),料重比下降5.00%(P<0.05);肠系膜静脉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提高5.56%(P<0.05)。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SGLT1(sodium/glucosecotransporter1)和GLUT2(glucosetransporter2)mRNA的表达,发现木聚糖酶显著增加十二指肠SGLT1mRNA的表达,增幅为33.30%(P<0.05),试验组空肠SGLT1mRNA的表达量比对照组增加8.21%,但差异不显著(P>0.05)。木聚糖酶对十二指肠和空肠GLUT2mRNA表达均无显著影响。提示木聚糖酶主要作用在小肠上段,通过上调SGLT1的表达而影响肉鸡小肠葡萄糖吸收。
关键词: 小麦 木聚糖酶 肉鸡 葡萄糖 SGLT1mRNA GLUT2mR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