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97条记录
3种分子标记分析油菜品种间的多态性效率比较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RAPD、SSR和AFLP三种分子标记,对甘蓝型油菜恢复系垦C1和保持系1141B、32B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在648条RAPD引物、196对SSR引物、414对AFLP引物中,两组合材料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分别为172条和167条,131对和133对,147对和141对,而重复性好、多态性比率高的引物分别有78条,50对,120对组合;结果表明,平均每个(对)引物可以扩增出多态性片段数目为RAPD2.1个,SSR2.6个,AFLP引物12.7个。AFLP多态性检测效率高。AFLP、SSR是研究油菜遗传多样性比较有效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分子标记 RAPD SSR AFLP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限量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河南省丘陵旱作区,采用限量灌溉的方法,研究了灌水对冬小麦子实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灌水0~90 mm范围内,灌水平均增产13.0%~39.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0%~18.0%,且能改善冬小麦的生育性状和产量构成。在雨水偏丰的年份,满足最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补充灌水量为45 mm,满足灌溉水利用率最高时的补充灌水量为30~45 mm。冬小麦拔节孕穗期灌水能增加成穗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灌浆期灌水能增加粒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拔节孕穗期是限量灌溉的最佳生育期。

关键词: 冬小麦 限量灌溉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旱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柱头外露突变体及其遗传规律

大豆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次发现大豆突变体HNL002具有双花柱、柱头外露、花药退化、花药距柱头的距离远和不育五种突变聚集在一起的特征。细胞学鉴定结果:花丝短,柱头、花柱和果柄长,双花柱外露时花的顶部有一小孔,呈开放状。花药少且开裂性差。开花时花药较明显地低于柱头而围绕于子房的四周,自花授粉难,植株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育。基因遗传结果:不育由细胞核隐性基因控制,柱头外露和不育表达是一主效隐性基因和多个微效(修饰)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温可使花丝扭曲变异,拉长柱头与花药的距离,降低结荚率;柱头外露的果柄越长其柱头外露的长度也愈长;柱头外露的基因型明显的表现为长柱头、长花柱和长粒型。该研究为大豆“三系”和“两系”的直接利用提供育种资源,促使杂交大豆走向大规模商业化。

关键词: 大豆 突变体 双花柱 柱头外露 雄性不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氮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及光合特性的研究

棉花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以普通尿素常规施肥量(N 150 kg.hm-2)为对照,研究了控释氮肥不同用量和不同施用方法对棉花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处理可提高中后期棉叶叶肉细胞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改善叶肉细胞的光合能力,提高叶片光合效率,从而提高群体光合效率,增加单株结铃数和铃重。和对照比,控释氮肥各处理子棉产量和肥效表现:(1)等氮量(施N 150 kg.hm-2)基施处理极显著增产10.3%,肥效提高10.2%;(2)等氮量(施N 150 kg.hm-2)1∶1基追施处理极显著增产22.5%,肥效提高22.4%;(3)施氮120 kg.hm-21∶1基追施处理极显著增产12.3%,肥效提高40.3%;(4)施N 120 kg.hm-2基施处理增产3.2%,肥效提高29.4%。

关键词: 棉花 控释氮肥 光合特性 子棉产量 肥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A未知片段APCR克隆的优化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锚定PCR(APCR)技术对未知的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gbssI和sbeIIa启动子序列进行扩增。通过对APCR反应进行优化,获得了gbssI启动子序列(4.1kb)和sbeIIa启动子序列(3.1kb)。结果表明:减少模板加入量(由1μL降低至1/100μL)和增大反应体积(由50μL增到100μL)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非特异的结果出现;升高变性温度(由94℃提高到98℃)和延伸温度(由55℃提高到72℃)并延长延伸时间则能有效地消除APCR中的非特异性条带。

关键词: APCR DNA未知片段 小麦 启动子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五个抗原表位短肽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中国病毒学 2005 CSCD

摘要:以5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单克隆抗体HNF1、HNF7、B34、2B1和2G8作为筛选分子,对噬菌体展示12肽库进行3轮"吸附-洗脱-扩增"淘洗,从每株单克隆抗体筛选到的噬菌斑中随机挑取12个单克隆蓝色噬菌斑,合计60个,用间接ELISA检测,A值大于1.00;用竞争抑制ELISA分析,单克隆抗体和IBDV抗原均能竞争抑制筛选12肽与固相包被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抑制率大于40%,表明在该12肽内含有IBDV抗原表位。选取35个单克隆噬菌斑,测定噬菌体gIII部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确定了这5个含有不同IBDV抗原表位12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一步将其与GenBank中IBDV基因组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2B1筛选肽有4个连续氨基酸残基Leu-Ala-Ser-Pro与IBDV基因组A片段编码多聚蛋白的第536-599氨基酸残基一致,推测2B1为线性表位;而HNF1、HNF7、B34和2G8筛选肽均没找到有3个以上连续氨基酸残基与IBDV蛋白序列相同之处,推测可能是构象依赖性表位。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抗原表位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GNA基因小麦新株系的分子检测和抗蚜虫性鉴定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CSCD

摘要:为了进行抗蚜虫转基因小麦的研究,将人工合成的雪花莲凝结素(Galanthusnivlisagglutinin,GNA)基因通过基因枪转入优质小麦品种郑州9405的幼胚愈伤组织,经过在选择培养基上多次筛选,从360块被轰击的愈伤组织中再生到1株Bialaphos(除草剂)抗性植株,命名为G郑州9405。通过连续2代对转化株系进行PCR、Southern检测和蚜虫抗性鉴定,证明GNA基因已经整合到了郑州9405基因组中。目前已经获得了纯合稳定的转基因株系,并在河南农业科学院小麦所进行了环境释放试验。

关键词: 小麦 GNA基因 遗传转化 蚜虫抗性

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及其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或RNA干扰(RNAi)技术的发展为创造植物遗传变异体提供了新途径。PTGS于1 998年被明确为双链RNA(dsRNA)诱导的序列特异性基因沉默,短短几年内有关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结合利用PTGS技术进行的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沉默研究,概述了PTGS的作用机理和特点、dsRNA表达载体设计、沉默效应的遗传稳定性及在作物改良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基因沉默效应可在子代间稳定遗传并可通过杂交进行重组,显示了其在农作物改良方面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转录后基因沉默 RNA干扰 反向遗传学 双链RNA RNA发卡结构 作物遗传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集约化种植体系氮素平衡及其对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中国北方3种重要的集约化种植体系小麦 玉米轮作、大棚蔬菜和果园,研究了3种体系年度氮素输入输出关系、土壤硝酸盐的累积、不同体系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棚蔬菜年度化肥氮、有机肥氮、灌水带入的氮和总氮输入量分别为135. 8、1881、4 0 2和36. 5 6kg·hm-2 ,分别为小麦 玉米田的2 5、37. 5、83. 8和5 . 8倍,为果园的2 .1、10 . 4、6. 8 2和4 . 2倍.不同系统降水输入的氮在14 2~18 9kg·hm-2 之间.3个体系氮输出量分别为2 80、32 9和12 1kg·hm-2 .氮素年度盈余分别为349、332. 7和74 .6kg·hm-2 .0~9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2 2. 1~2 .75、1173和6 13kg·hm-2 ,90~18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2 .13~2. 4 2、10 .32和976kg·hm-2 .在0~180cm剖面中,小麦玉米田各层土壤硝态氮处于相对均一分布,大棚蔬菜以表层最高,30cm以下各层也远高于大田,果园土壤硝态氮累积随土壤深度而增加.3种体系均表现出硝酸盐的明显淋洗.大棚蔬菜区浅井地下水硝态氮含量99%超过了10mg·L-1.而大棚深井和果园浅井超标率均为5 % ,小麦 玉米深井为1% .大棚蔬菜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与井深呈指数函数降低关系.

关键词: 集约化种植体系 氮素平衡 土壤硝酸盐累积 地下水 硝酸盐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态环境变异对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同一优质小麦品种在河南省不同地点和土壤条件下种植所产生的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由北向南种植和从西向东种植,主要加工品质指标湿面筋含量和粉质仪稳定时间均有降低的趋势。其中,尤其以湿面筋含量的降低最为规律,分析认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主要与年降雨量的梯度变化有关,因而年降雨量是影响小麦品质的主要自然生态因子;测定了不同土壤养分含量状态下所生产商品麦的主要品质指标,表明湿面筋含量及稳定时间与土壤中的速效氮(NH4+-N)含量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因而增加氮肥用量可以改善品质。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提高湿面筋含量并无多大作用,但与面团稳定时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河南省各地土壤的类型,土壤中大、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限制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平衡施肥方案以达到高产优质。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气候 土壤 生态环境